摘要:今年年初,河内这座城市的呼吸变得异常沉重。空气质量指数的读数一度冲破300的危险线,PM2.5的浓度更是飙升至世界卫生组织建议上限的六倍以上,而在南方的胡志明市,这个数字甚至达到了惊人的十一倍。
今年年初,河内这座城市的呼吸变得异常沉重。空气质量指数的读数一度冲破300的危险线,PM2.5的浓度更是飙升至世界卫生组织建议上限的六倍以上,而在南方的胡志明市,这个数字甚至达到了惊人的十一倍。
对于在河内生活了八年的英国人威廉·格雷来说,当时他被堵在车流中长达半小时,空气中弥漫着一股塑料燃烧的刺鼻气味,那种让人窒息和恶心的感觉,成了压垮他的最后一根稻草。他与越南籍妻子的健康早已亮起红灯,妻子因污染频繁遭受呼吸道感染与咳嗽的折磨。
南非人塔玛拉·霍夫曼的经历更为惨烈,空气污染直接导致她两次患上肺炎,医生白纸黑字的诊断证明让她无从逃避。最终,她带着失望离开了河内。她身边至少有九位外国朋友,也做出了同样的选择,原因只有一个:保护孩子的健康。
长期旅居于此的伊恩·佩顿觉得,自己也说不清是空气真的在逐年变糟,还是年纪大了身体变得更敏感。但他敏锐地观察到,污染总是在特定季节集中爆发,风头过后,人们似乎又轻易地将那段灰暗的日子暂时遗忘。
对于那些家庭牵绊较少的外籍人士来说,“用脚投票”成了一个理性的止损方案。威廉最终搬到了空气清新的会安,塔玛拉则辗转到了胡志明市。对他们而言,能在户外自由呼吸、扔掉空气净化器、卸载污染监测App,就是对生活品质最直接的改善。
调查数据显示,超过一半(58%)的受访者虽想搬离,却被经济和社会的锁链牢牢困住。对他们而言,“逃离”是一种奢望,“适应”则成了一场持久的消耗战。
当清洁的空气成为一种稀缺资源,市场的价值天平也开始悄然倾斜。越南正面临一个核心矛盾:一方面是追求经济高速增长的巨大惯性,另一方面则是对可持续发展的郑重承诺。
购房者的心态正在发生根本性转变。他们变得愈发谨慎和挑剔,不再只盯着地段和价格。带绿地、户外空间和空气过滤系统的房产,正从过去的“锦上添花”变成了如今的“刚需”。
开发商们迅速捕捉到了这一信号。他们开始大力推广郊区和度假式的项目,将“更洁净的空气”作为最有力的营销口号。在商业地产领域,这股风潮同样强劲。获得绿色认证的办公楼,在市场上展现出更强的竞争力,一种无形的“绿色溢价”正在形成。
这背后,是国际资本流向的转向。如今,ESG(环境、社会和治理)原则正成为国际投资的“过滤器”。有专家警告,那些不符合ESG标准的开发商,未来很可能被国际资本拒之门外。
面对公众的健康焦虑和市场的价值转向,越南政府并非无动于衷。《国家电动交通转型路线图和行动计划》提出,到2030年要实现50%的公交车和100%的出租车电动化,到2050年更是要让道路上行驶的车辆全面电动。
胡志明市的第一条地铁线直到今年底才姗姗来迟,而河内的项目仍在建设中,进展缓慢。城市的污染源头错综复杂:工厂和燃煤电厂的烟囱、建筑工地的扬尘、公路上数百万辆老旧的摩托车、非法焚烧的垃圾,甚至还有来自邻国的跨境雾霾。
河内的城市总体规划也承诺要扩大绿地面积,但现实却是人均绿地仅有可怜的2.2平方米,与联合国建议的9平方米最低标准相去甚远。在加速的城市化进程和经济增长的巨大压力下,这些可持续性的承诺显得有些脆弱。
有专家给出了具体的药方,比如从2026年起在市中心禁行汽油摩托车,推广平价电动车,改善公共交通,严管垃圾焚烧,并建立公众健康警报系统。这些建议都直指问题核心,但执行起来却困难重重,因为每一项都牵动着经济增长的敏感神经。
“空气代价”已经不再是一个抽象的环保概念,它正以一种具体而深刻的方式,驱动着河内这座城市的变革。真正的挑战不在于雾霾有多么严重,而在于间歇性的蓝天是否会让我们一次次忘记呼吸的痛,从而延误了采取根本性行动的最佳时机。
来源:采风百晓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