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卖课年入千万的底层逻辑(流量篇)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16 14:55 2

摘要:在知识付费领域,无论你的课程多优质、定价多合理,没有流量一切都是空谈。想要通过“卖课”年入千万,核心在于掌握了一套 “流量裂变公式”—— 不是靠烧钱投流,也不是靠运气爆火,而是精准抓住了人性的底层需求。

在知识付费领域,无论你的课程多优质、定价多合理,没有流量一切都是空谈。想要通过“卖课”年入千万,核心在于掌握了一套 “流量裂变公式”—— 不是靠烧钱投流,也不是靠运气爆火,而是精准抓住了人性的底层需求。

今天就把这套逻辑拆解给你,看完你会明白:流量不是 “求来的”,而是 “设计出来的”。

一、流量的本质挖掘 “无法忍受的痛点”

为什么有的人发视频没人看,有的人随便聊几句就能吸引上万人关注?核心差距在于:你是否戳中了用户 “当下最想逃离的现状”。

所有人对自己的处境都有不满,这种不满就是流量的 “天然燃料”。

1.有钱的老板

表面风光,实则焦虑 “利润下滑”“团队内耗”“同行竞争”,哪怕年入千万,也会觉得 “安全感不足”;

2.职场白领

拿着稳定工资,却担心 “35 岁被淘汰”“晋升无望”“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

3.宝妈群体

即便孩子成绩优异,也会纠结 “专注力不够”“情商太低”“不如别人家孩子自信”;

4.甚至连外貌出众的人

越漂亮的女生,越在意 “眼角细纹”“皮肤松弛”“穿搭不够高级”—— 就像《拂美意》里说的,美女是美业消费的主力军,因为她们对 “美” 的标准更高,痛点更具体。

这些痛点不是凭空创造的,而是用户真实存在的 “心理刺”。你要做的,就是找到这根刺,轻轻拔一下 —— 不用太用力,用户自己就会因为疼而向你靠近。

举个例子:有个做 “青少年口才培训” 的 IP,初期发视频讲 “如何练绕口令”“如何站姿挺拔”,播放量始终在几千徘徊。

后来调整方向,发了一条《你家孩子在酒桌上不敢说话,未来可能连升职机会都没有》,瞬间突破 10 万播放。原因很简单:前者讲 “技能”,后者戳中了家长 “孩子未来会吃亏” 的痛点 —— 比起 “练口才”,家长更怕 “孩子因为不会表达而错失机会”。

所以,做流量的第一步,不是想 “我要讲什么”,而是想 “我的用户正在忍什么”。找到那个 “让他半夜睡不着觉” 的问题,流量就已经来了一半。

二、流量转化公式从 “现状” 到 “彼岸”,用行动指令勾住用户

找到了痛点,如何让用户主动关注你、信任你?这里有个万能公式:现状焦虑→理想彼岸→具体行动。

简单说就是:先告诉用户 “你现在有多痛苦”,再描绘 “改变后有多美好”,最后给出 “3 个立刻能做的动作”。记住:只给行动,不讲道理,更不要谈 “底层逻辑”。

为什么要这样设计?因为用户刷手机时,注意力只有 3 秒 —— 他没时间听你讲 “为什么”,只关心 “怎么办”。

1.比如教 “短视频涨粉”

别说 “你要懂算法逻辑”,而说 “3 个动作让你视频播放量破万:①前 3 秒拍自己摔手机说‘又没流量’;②中间讲‘我昨天用这招涨了 500 粉’;③结尾问‘你想知道具体步骤吗?评论区扣 1’”;

2.比如教 “孩子提分”

别说 “你要培养学习习惯”,而说 “孩子数学想考 140 分,今晚就做 3 件事:①把错题本按‘粗心 / 不会 / 超纲’分类;②只重做‘粗心题’3 遍;③睡前让他自己讲一遍解题思路”;

3.比如教 “女性抗衰”

别说 “你要注重胶原蛋白补充”,而说 “30 岁后脸不垮,每天做这 3 步:①早上用冰毛巾敷脸 30 秒;②晚上涂面霜时按‘法令纹→苹果肌’方向打圈;③每周吃 2 次银耳桃胶”。

这些 “行动指令” 看似简单,却能瞬间拉近和用户的距离。用户会觉得:“这个人不说空话,真的在教我做事”。

而当他开始尝试你的方法,哪怕只做了 1 条,也会对你产生 “有用” 的认知 —— 这就是信任的开始。但这里有个关键:行动指令必须 “低门槛”“可验证”。比如 “3 秒破冰”“5 分钟搞定”“今晚就能试”,让用户觉得 “我现在就能做,做完就能看到效果”。

如果你的行动指令是 “每天读 100 页书”“坚持锻炼 1 小时”,用户只会觉得 “太难了,算了吧”。

所以,流量的核心不是 “内容有多高深”,而是 “用户能不能立刻行动”。你给的行动越具体、越容易落地,用户就越愿意跟着你走 —— 这就是 “用行动换信任”,而信任,就是流量转化的前提。

三、流量放大的关键让用户 “对号入座”

找到痛点、给出行动后,如何让更多人 “觉得你在说他”?答案是:精准锁定人群,用 “场景化描述” 让用户对号入座。比如同样是 “赚钱” 的痛点,不同人群的场景完全不同:

1.针对宝妈

“每天围着孩子转,想赚钱却没时间出门,看着老公一个人养家,偷偷在夜里掉眼泪”;

2.针对小企业主

“房租快到期了,员工工资要发了,客户的款却迟迟不到账,躲在办公室抽烟到天亮”;

3.针对大学生

“看着室友靠兼职买了新手机,自己却只能啃泡面,想赚钱又怕被骗,更怕耽误学习”。

这些场景化的描述,能让用户瞬间代入 ——“这不就是我吗?” 当他觉得 “你懂我”,就会主动点开你的主页,看你有没有更多 “解决办法”。

做流量时,一定要给每个 IP 定一个 “人群标签”,比如 “宝妈逆袭导师”“中小企业救市专家”,然后所有内容都围绕这个人群的场景展开。比如 “宝妈逆袭导师”,视频里永远出现 “孩子哭闹的背景音”“厨房的油烟味”“皱巴巴的睡衣”,这些细节能让宝妈觉得 “她和我一样”,而不是一个高高在上的 “专家”。

相反,如果你做流量时 “贪大求全”,既想吸引宝妈,又想吸引老板,最后只会两边不讨好。就像你开一家店,又卖童装又卖西装,顾客只会觉得 “你不专业”。

所以,流量放大的秘诀是:“窄门入,宽门出”。先聚焦一个细分人群,把他们的痛点、场景、行动指令吃透,让这个人群离不开你,再慢慢拓展 —— 这比一开始就贪多求全,效率高 10 倍。

下篇我们会讲:流量到手后,如何从 “免费内容” 过渡到 “付费成交”,以及如何让用户心甘情愿为 “高价课” 买单。感兴趣的朋友们记得关注一下。

来源:A丝路赞学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