坤鹏论:读《形而上学》学习亚里士多德的第一哲学(332)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16 14:03 1

摘要:99.99999……%的所谓热点其实和你没有任何关系,所以完全没有必要在它们身上浪费你宝贵的时间。——坤鹏论

99.99999……%的所谓热点其实和你没有任何关系,所以完全没有必要在它们身上浪费你宝贵的时间。

——坤鹏论

第十三卷第七章(12)

原文:

假如所有单位均不相通,这也清楚地不可能有“本2”与“本3”;

它数亦然。

解释:

亚里士多德的这句话其实在讨论一个非常根本的问题:

数字,比如2、3等,到底是什么?

它们是怎么来的?

这里面的核心关键词是:“单位”和“不相通”。

“单位”:可以理解为最基本的“1”,比如我们说2个苹果时,这个“2”是由两个相同的、最基本的计数单位“1”组成的。

所以,这里的“单位”就是指那个最基础的、不可再分的“一”。

“不相通”:它的意思就是彼此完全独立、没有任何共同点、无法归为一类。

用个例子来说明“假如所有单位均不相通”,假设世界上第一个“1”,比如来自苹果的“1”,和第二个“1”,比如来自香蕉的“1”是不相通的,

那么,这就意味着“苹果的1”和“香蕉的1”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东西,恰如1斤和1米,风马牛不相及。

这样,问题也就来了——“不可能有‘本2’与‘本3’”。

“本”可以当作本质的、真正的、作为概念的来理解。

因此,“本2”指的不是两个具体的苹果和香蕉,而是数字“2”本身这个抽象概念。

同理,“本3”就是数字“3”这个概念。

这段话连起来的意思是;

如果我们计数时用的每一个“1”都是完全不同的、彼此之间没有任何共同之处的东西,

那么,一个统一的、通用的数字概念,比如2或是就不可能存在。

为什么?

假设你有一个来自苹果的“单位1”,我们称其为“苹果1”;

同时,你还有一个来自香蕉的“单位1”,我们称其为“香蕉1”;

因为它们“不相通”,也就是说,“苹果1”和“香蕉1”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东西;

现在你想将它们放到一起,称之为“2”,问题也就出现了:这个“2”到底是什么?

按照前面的意思,这个“2”=“苹果1”+“香蕉1”,

但它既不是苹果的范畴,和也不香蕉的范畴。

所以,我们就无法形成一个统一的“2”的概念,因为组成它的两个部分根本不属于同一种东西。

于是,每次说“2”的时候,还要说明是一个苹果和一个香蕉,而不是一个抽象的、可以用于任何事物的数字“2”。

而这带来的后果就是数字崩溃,世界上会有无数种不同的“2”。

比如:“一本书”和“一个本”,是一种“2”;“一匹马”和“一只狗”,是一种“2”……

它们彼此之间都不相通,所以也就永远无法得出一个可以通用在所有事物上的、简单的数字“2”。

换言之,亚里士多德是想告诉我们,数字,比如2、3、4……能够成为一个通用的、抽象的概念,其前提就是构成它们的基本单位——“1”必须是相同的、互通的、可以彼此替换的。

只有先有一个共同的、抽象的“1”的概念,才能用1+1得到2的概念,

如果“1”自成一家,互不相同,“2”这个统一的概念就根本成立不了。

原文:

因为无论单位是未分化的或是每个都各不相同,数必须以加法来点计,

例如2是在1上加1,3由2上加1,4亦相似。

解释:

这句话其实是在解释为什么“单位必须相通”。

因为:数字是通过“加法”一点点累加起来的。

“点计”,就是数数、计数的意思。

“以加法来点计”,这是我们最熟悉的数数方式,我们不是一下子变出一个数字,而是一个一个地往上加。

比如:怎么数到2——1+1=2;

怎么数到3——2+1=3(2本身又是1+1);

怎么数到4——3+1=4;

数字的生成就像是在爬楼梯,每一步都是在已有的基础上增加一个单位“1”。

这里提到了两种单位的可能状态:

“未分化”:所有单位都“相通”,一模一样,正如一堆完全相同的砖块,每一块砖都代表“1”,它们之间没有任何区别,这就是相通的单位。

“各不相同”:意思是每个单位都不一样,每一个都是独一无二的,彼此之间不相通。

如果单位是“未分化”,即“相通”的,你拿起第一块砖,这是1,再拿起另一块砖将它们放到一起,这就是1+1,我们将这个组合称为“2”,

这个“2”的概念很清晰,就是“两个一样的单位”;

接着,你再拿着第三块一样的砖,把它和刚才的“2”放到一起,新的组合就是“3”。

这个过程可以一直继续下去,所有数字都建立在添加相同单位的基础上,数学大厦稳稳地建起来了。

如果是“各不相同”(不相通)的东西呢?

比如你拿起一块砖,这是1,你想数到2,也就是做1+1,但你拿起的是一张纸,现在就遇到了一个问题,把一块砖和一张纸放到一起,该叫这个组合什么呢?

我们无法叫它“2”,因为“2”应该意味着两个一样的东西。

一块砖+一张纸,这是一个组合,但不是一个数量概念。

同理,你想继续数到3,也就是2+1,但现在连“2”都没有,如何加?

所以,我们永远无法得到一个纯粹的、抽象的“3”的概念。

亚里士多德在这句话中想表达的意思是:数学之所以能工作,离不开“重复”和“同一性”。

“加法”是定义数字的基础,

而加法的前提是——你加上的那个“1”,必须和之前所有的“1”是同一个东西。

正如计时,只有每一秒的长度完成相同,才能说60秒=1分钟,如果每一秒都不一样,时间体系就崩溃了。

因此,最基本的单位“1”,必须是通用的、同一样的、可重复的,

只有如此,加法才有意义,才能从1构造出2、3、4……以及整个数学世界,

如果每个“1”都不一样,数学这座大厦从第一块砖开始就砌不下去。

本文由“坤鹏论”原创,未经同意谢绝转载

请您关注本头条号,坤鹏论自2015年底成立至今,创始人为封立鹏、滕大鹏,是包括今日头条、雪球、搜狐、网易、新浪等多家著名网站或自媒体平台的特约专家或特约专栏作者,目前已累计发表原创文章与问答6000余篇,文章传播被转载量超过800余万次,文章总阅读量近20亿。

来源:坤鹏论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