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期间的白刃战有多残酷?80年后仍能在石牌捡到生锈的刺刀!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4-10 07:19 4

摘要:抗战期间的白刃战究竟有多残酷,对士兵的心理素质要求有多高?八十年后的今天当漫步在石牌的山野间,仍可能从泥土中翻出锈迹斑斑的刺刀!

抗战期间的白刃战究竟有多残酷,对士兵的心理素质要求有多高?八十年后的今天当漫步在石牌的山野间,仍可能从泥土中翻出锈迹斑斑的刺刀!

今天用抗战期间的两场白刃战举例说明,在抗战期间和日军进行白刃作战的过程有多么的惨烈,对士兵的心理素质和格斗技巧的要求究竟有多高。

1938年的盛夏,长江两岸暑气蒸腾,战火的硝烟却比酷热更令人窒息。

日军的铁蹄碾碎九江城墙,国民党军的主力部队在薛岳与张发奎的率领下向武汉退守。

然而一支不足三千人的地方武装却选择逆流而上,退守庐山。

这支队伍的领头人是江西保安第十一团团长胡家位:一位曾在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求学、与日军将领冈村宁次同窗的军人。

他以一场惊心动魄的夜袭,将庐山的守卫战刻进了抗战史册的篇章当中。

庐山,这座被称为“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名山,自1926年起便是军事议事之地。

山间别墅林立,书院的书香与避暑的清凉交融,使其既是抗击日寇的战略重地,也是重要的据点。

1938年7月,九江失守,这座文化名山被迫披上战袍。

陈诚在莲花洞主持军事会议,将庐山定为阻挡日军南下的要塞,胡家位与保安第三团团长邓子超受命率部上山,肩负起这片山河的生死。

日军围攻庐山,不仅意在军事突破,更带着羞辱的意味。

冈村宁次放言“三日荡平庐山”,甚至在指挥部提前勾勒出庐山的山水画卷,视此战为征服中国的象征。

然而胡家位深谙对手的脾性,他利用庐山的险峻地势,在五老峰、汉阳峰等咽喉要道布下碉堡,射击孔精准瞄向蜿蜒古道,宛如一道道铁锁横陈。

士兵们还将山石堆砌成壁垒,用最原始的手段抵御敌人的炮火轰鸣。

1938年8月17日,一封情报撕开庐山的寂静:五百多名日军驻扎山脚高垅村,准备次日拂晓偷袭。

胡家位与邓子超当机立断,决定以攻为守。

那一夜,三百名精锐被选为敢死队,他们脱下军服,袒露上身,手握钢刀,在夜幕的掩护下悄然下山。

这场突袭,是抗战中最悲壮的白刃战之一。

敢死队员如暗影般潜入敌营,借着衣衫的差异:日军身着制式衬衣,挥刀劈向沉睡的敌兵。

一名老兵后来回忆说:“刀砍卷刃了,就捡起敌人的刺刀继续行动。”

混乱中,日军指挥官试图集结反扑,却被围困在帐篷内砍倒。

天亮时,营地已是一片混乱,三百多名日军丧命,包括一名大佐与两名中佐,而敢死队仅四十七人未能归来。

此战让日军震动,冈村宁次在日记中叹道:“庐山守军的韧性,出乎帝国意料。”

胡家位则在战隙间,于山间石栏刻下“必恭敬止”四字,借《诗经》之义,立誓与山共存亡。

然而,胜利只是短暂的喘息,日军随后召来战机狂轰滥炸,用重炮与燃烧弹将山林化为焦土,试图逼出守军。

胡家位则依托地窖与岩洞藏身,白天蛰伏,夜晚偷袭敌人的补给线。

一次伏击中,他们截获了日军的运输车队,缴获的轻机枪与迫击炮,后来被赞为“铁血的见证”。

孤山苦守的代价令人心悸。

最初的1600多名守军,到1939年3月仅剩800多人。

粮食断绝,他们啃食野菜与树皮,弹药耗尽便用滚石与竹矛迎敌,日军甚至收买当地猎人从后方偷袭,最终迫使残部撤离。

胡家位率部坚决抵御日寇的行动并未因战火停歇而尘封,

战后有人质疑他夸大战功:据庐山游击指挥部主任刘操透露,真实交战次数远少于上报,缴获的武器多从民间搜集,甚至还拍摄了“战斗重现”的宣传片。

然而日军战报却承认“庐山之战拖延了武汉会战”,少将饭冢国五郎的阵亡记录,也为守军的顽强留下注脚。

后来,胡家位因庐山一战获得了优待。

如今的庐山,战火已化作云雾,胡家位刻下的石栏依旧静立。

1943年5月,长江两岸风声鹤唳,日本侵略军纠集十万兵力沿江西进,发动鄂西会战,直扑川渝后方。

在这场决定西南命运的战役中,石牌小镇成为焦点:它坐落在三峡西陵峡南岸,江水在此急转110度,峭壁夹岸,宛如一道天然铁门。若石牌失守,日军将直逼川渝后方,抗战大局危殆。

自1940年宜昌陷落后,国民党军将三峡视为护卫川渝后方的命脉。石牌要塞作为宜昌西的第一关,战略位置异常重要。

1943年5月,日军第11军司令横山勇集结第三、第三十九师团,试图以钳形攻势撕开防线。面对装备精良的敌人,国民党第六战区代理司令孙连仲调集十余军迎战,而守卫石牌核心的重任,落在第十八军第十一师师长胡琏肩上。

5月28日,日军在飞机与重炮的掩护下猛攻。

炮火如暴雨砸向阵地,南林坡、天台观等外围据点相继沦陷。胡琏将指挥部移至白石岩高地,给家人留下五封诀别信:“要塞若破,便是我殉国之日。”全军将士效仿主帅,以刺刀蘸血起誓,与阵地共存亡。到5月30日,外线尽失,日军前锋逼近核心,双方弹药告罄,胡琏断然下令:“全军上刺刀!”

5月31日正午,伏牛山谷笼罩在一片诡谲的寂静中,仿佛大战前的最后喘息。日军第39师团先锋突入谷中,却落入地形陷阱:两侧绝壁挤出一条不足百米的窄道,重武器无从施展,战机轰炸反伤己方。

胡琏抓住时机,亲率三千敢死队从山脊俯冲而下。刹那间,刀枪相击的铿锵、怒吼与哀嚎撕裂山谷,一场激烈的白刃战拉开帷幕。

在这场原始而激烈的搏杀中,武器的优劣被地形抹平。日军倚仗的三八式步枪虽长,却在近身混战中成了拖累。中国士兵挥舞大刀、红缨枪与德制短步枪,灵活应对。一名老兵回忆:“鬼子刺刀刺来,我们侧身用刀背挡开,顺势砍向手腕。”更有战士以命相搏:被敌刺刀穿胸时,用尽最后力气将刀送入对方咽喉。

高家岭的争夺尤为惨烈。三小时内,上万士兵在两公里山坳中厮杀。刺刀断了用枪托砸,枪托碎了赤手空拳。一名卫生兵回忆:“断zhi挂在树上,缠着刺刀,雪水顺着石缝淌成小溪。”日军战报称,某中队全员“玉碎”前,士兵因猛砍致手掌裂开,与刀柄相连...

白刃战的胜负,往往系于精神韧性。日军虽训练有素,却在中国士兵“以命换命”的搏杀前动摇。

据《东史郎日记》记载,有的日兵因恐惧失控,挥刀乱砍;有的小队为避白刃战,自引手雷了断。

反观中国军队,炊事员挥舞菜刀参战,重伤员激战敌人为同袍开路,胡琏在高处望见此景模糊了视线,叹道:“这不是技艺之争,而是灵魂的较量!”

夕阳西沉,山谷染成暗红,日军终于溃退。

此战中,11师以1500多人阵亡的代价歼敌2000余,击垮其斗志。

6月3日,日军全线撤离,川渝后方转危为安。

“在热兵器主宰的时代,冷兵器的胜利表明了抗击日寇的决心。”

七十年后,雨后的石牌山涧,仍能捡到锈蚀的刺刀,足见当时那场战役的惊心动魄。

来源:凝眸观史,流沙万尺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