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威尼斯电影节那天,本来是辛芷蕾的高光时刻——《日挂中天》让她直接捧回影后奖杯,台上笑得像春天刚到。结果镜头一切到台下,咦?张颂文怎么一副“老板查账”的表情。旁边冯绍峰都快鼓掌鼓出花来了,他却眉头紧锁,一动不动,就差没拿个算盘出来敲两下。
张颂文的“黑脸”成了全场焦点,辛芷蕾领奖他却像在拍另一部片?
威尼斯电影节那天,本来是辛芷蕾的高光时刻——《日挂中天》让她直接捧回影后奖杯,台上笑得像春天刚到。结果镜头一切到台下,咦?张颂文怎么一副“老板查账”的表情。旁边冯绍峰都快鼓掌鼓出花来了,他却眉头紧锁,一动不动,就差没拿个算盘出来敲两下。
有网友第一反应是:完了,这哥心里不舒服吧?毕竟电影男主是他,但奖落别人手里。不过也有人替他说话,说那叫“骄傲脸”,严肃得很庄重,是为中国演员争光而自豪。问题是,这不是被抓拍一个瞬间,而是从辛芷蕾走上台到结束,他都保持这个状态……滤镜粉看成深沉,不喜欢他的就直接判定——破防了呗。
说实话,这种小细节放别人身上可能没人管,但张颂文现在属于“风吹草动就能冲热搜”的体质。《狂飙》之前,他演戏十几年都是安安静静的小透明,《狂飙》之后,高启强彻底把他推到了聚光灯正中央。从鱼贩子逆袭成大佬的层次感,让人觉得这哥就是现实版高启强,于是一举一动都带着角色滤镜去解读。
问题来了,《狂飙》的成功太猛,他自己也没完全消化好转型成本。一年多过去,新作品接连上线,比如和姚…啊不对,是和姚安娜合作的《猎冰》,热度一般;还有几部戏播完观众还是说:“嗯,高启强又出来了。”角色同质化、选本争议,全堆一起就是一句:吃老本呢?
更尴尬的是,爆红之后各种“小事”都会变大事。今年3月,有人拍到他从车窗扔信件(后来澄清只是误会),但画面已经发酵,“耍大牌”“红了就飘”的标签贴上去,再撕下来可难。他本人习惯沉默处理,可在互联网语境里,不解释=默认有错,这是个死循环。
还有一次,更离谱——某姜姓女演员突然发长文,说自己前任家暴,还暗示对方北漂多年、外表儒雅内心狠戾。这条件一摆,有网友立马联想到张颂…哦等等,好像后来证明纯属造谣。但你知道嘛,在网上哪怕只有1%的可能性,也够引起轩然大波,人设危机分分钟形成闭环攻击。
其实圈内不少导演和演员夸过他,比如蔡尚君、姚晨,都说这人敬业踏实。但这些正面评价往往顶不过一个模糊截图、一句断章取义的话。他笑少,被说看不起人;他说少,被猜城府深;连坐着发呆,都有人脑补剧情线。这种处境,用网友的话讲,就是“活成了一块行走的显微镜样本”。
最妙的是,那晚现场如果没有冯绍峰这个对照组,也许还真没人注意他的表情管理。但偏偏冯老师笑得跟隔壁村娶媳妇似的,两个人同框,一个阳光灿烂,一个阴云密布,对比杀伤力拉满。有弹幕调侃:“要么换个位子,要么给老张P个太阳背景。”哈哈哈……不过想想,如果真P个太阳,又会有人吐槽作秀吧,这就是死角啊兄弟们!
再退一步讲,其实严肃脸未必代表负面情绪。有些演员在重要场合会特别克制,因为他们怕抢别人的风头(或者怕自己激动哭出来)。但观众未必买账,他们更爱看即时反应、真情流露。所以才出现这种两极分化:粉丝觉得这是成熟稳重,路人觉得这是冷漠疏离——而且双方谁也劝不住谁,各玩各的解读游戏罢了。
现在回过头看,《狂飙》既是他的幸运,也是枷锁。他必须用新作品让大家接受“不止高启强”的形象,否则每一次公共场合的小插曲都会被套进旧剧本里循环播放。而娱乐圈又最擅长制造这种叠加效应,一旦舆论跑偏,很难靠单条声明拉回来,更别提沉默策略几乎等于放弃辩护权……哎,说多了都是泪(不是我的泪)。
评论区甚至还有段子手发挥创意:“建议以后活动给老张配个实时弹幕翻译器,上面滚字幕‘我很开心’‘真的’‘别瞎猜’。”听起来荒诞,但仔细想想,好像也是唯一能堵住部分嘴的方法。当然啦,也有人半开玩笑地传,“其实那天老张只是胃疼”,真假未知,不过茶余饭后大家就爱这样讲,你信不信随意咯~
来源:茉香蜜丝奶盖去冰半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