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部分英文期刊(包括SCI、SSCI、EI等)并没有明文禁止引用非英文文献,只要所引用的内容与论文主题密切相关,并按要求规范引用。换言之,英文论文中引用中文文献在原则上是被允许的。
今天的问题是:英文论文可以参考中文文献吗?
答案是:可以。
大部分英文期刊(包括SCI、SSCI、EI等)并没有明文禁止引用非英文文献,只要所引用的内容与论文主题密切相关,并按要求规范引用。换言之,英文论文中引用中文文献在原则上是被允许的。
但,国际期刊的读者主要来自全球各地,以英语为共同语言,因此论文往往倾向于使用国际上广泛认可并容易获取的英文资料。
所以普遍的做法是仍以引用英文文献为主,中文文献数量不要太多。
不同类型的英文期刊在对待中文参考文献上也有一些倾向差异
·SCI/EI等理工科期刊:理工科领域的国际期刊通常希望作者尽量引用英文文献。一方面,大多数国际上高质量的科研成果以英文发表,引用这些文献有助于体现论文与主流研究的衔接。
另一方面,如果SCI论文中出现过多中文参考文献,审稿人可能因为语言障碍无法充分核实引用内容,降低对论文可靠性的评价。
因此,有经验的作者会将中文引用控制在必要的1-2篇以内,并确保其余大部分参考文献来自英文文献。
· SSCI等人文社科期刊:在人文社科领域,特别是涉及中国研究、中国历史文化等主题时,适当引用中文文献更为常见和合理。例如,中国社会经济问题的研究可能需要引用中文统计年鉴、政府报告或本土学者的研究成果。这类期刊通常接受一定数量的中文文献引用,前提是这些引用对研究具有独特价值。
然而,即便在社科领域,原则仍是能用英文文献就不用中文文献:如果存在等价的英文资料或译本,优先采用英文来源,以确保国际读者都能读懂和获取。
需要注意的是,每个期刊都有自己的作者指南(Author Guidelines)。在投稿前应仔细查阅目标期刊的指南,看看其中对参考文献语言是否有特殊要求。如果期刊明确规定了引用非英文文献的格式或比例要求,一定要严格遵循。大多数情况下,指南里不会禁止引用中文文献,但可能要求提供英文翻译或限定这类引用的用量。
总的来说,英文论文是可以引用中文文献的,但务必遵循“必要且少量”的原则。引用中文文献应有充足的理由——例如该文献包含独有的数据或观点,并且没有可替代的英文来源。只有在这种情况下,引用中文文献才能为论文增色而不致成为扣分项。
引用中文文献的潜在利弊
可读性与可检索性(劣势)
英文期刊的审稿人和读者大多不懂中文。如果论文引用了中文文献,他们很难直接阅读或验证其中的内容。这可能导致审稿人无法充分评估引用的可靠性,进而影响对论文的信任度。
此外,由于中英文文献数据库并不互通,国外读者往往无法通过常用数据库检索到中文文献原文。这意味着即使对论文内容感兴趣,读者也可能因为语言和获取障碍而无法进一步阅读那些中文来源。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论文引用文献的获取便利性。
权威性与国际认可度(劣势)
期刊编辑可能更青睐具有国际权威性的参考资料。很多中文期刊的影响力和知名度相对局限于国内,国际读者未必熟悉其学术水准。如果一篇英文论文大量引用在国际上认知度较低的中文期刊文章,编辑和审稿人可能质疑这些来源的权威性。
特别是在自然科学和工程领域,国际同行普遍认为最具权威性的研究成果大多发表在英文期刊上。过多引用中文文献,可能给人一种作者缺乏国际视野或文献梳理不充分的印象,从而不利于稿件的评价。
审稿和出版流程(劣势)
由于语言障碍,编辑在为论文选择审稿人时可能需要额外考虑是否寻找懂中文的评审,这增加了流程难度和时间成本。有些审稿人如果发现文中关键依据来自看不懂的中文文献,可能倾向于直接建议作者替换为英文来源,甚至出现拒稿的风险。
同时,论文正式发表后,如果参考文献大多是中文,其他研究者在后续引用我们的论文时也可能因为无法读懂我们引用的原始文献,而减少对论文的引用频次。这从期刊角度看,也意味着文章的国际影响力可能受限。
全面性与学术诚信(优势)
从积极方面来看,恰当地引用中文文献可以体现作者对相关研究的全面掌握和严谨态度。一些重要的科研成果或数据确实最早发表在中文文献中。如果为了迎合英文期刊而回避引用这些来源,反而可能被审稿人认为文献综述不完整,或有抄袭遗漏之嫌。国际发表的良好实践之一就是:凡是直接借鉴的资料,不论语言,都应当引用。
正如有学者指出的那样,仅仅因为引用文献不是英文就否定一篇论文是不合理的。因此,如果某中文文献对你的研究至关重要,引用它反而表明我们遵守了学术规范,诚实地标明信息来源。审稿人可能会认可作者对本地语言文献的梳理工作,特别是在区域研究领域,这体现了研究的深入程度。
*ACADEMIA学术论坛中某个帖子中,贴主分享自己因为某篇论文使用大量的非英文文献,考虑拒稿,然而评论区大多数学者都不赞同。
独特性与内容价值(优势)
在某些研究主题下,中文文献可能提供了独特的数据或视角,能够丰富论文的论证。
例如,中国官方发布的统计数据、行业报告或历史档案等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如果没有引用这些中文来源,论文的内容反而会失去真实性或深度。在这种情况下,编辑和审稿人会理解并接受中文文献的引用,因为它为论文贡献了实质性内容。
关键在于我们应在引文中清晰标明这些文献的性质(例如官方报告、博士论文等),并在必要时在正文中对关键数据或观点进行解释,以弥补读者无法直接阅读原文的不足。
引用中文文献本身并非学术错误,但需要考虑读者和评审的感受。
简而言之,利在于全面、诚实地呈现研究基础;弊在于读者获取不便、权威性认知不足。我们要权衡利弊,在保证学术完整性的前提下,将可能的负面影响降至最低(例如限制数量、提供翻译说明等)。
所以下一篇小E就来给大家分享一下,如何正确地引用中文文献。
来源:虎妞的妈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