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位拥有15年开发经验的Web工程师,在使用一项被称为“氛围编程”(Vibe Coding)的AI辅助开发技术后,不仅项目推倒重来,还一度情绪崩溃。
2025年9月,一则关于资深程序员Carla Rover的新闻引发广泛关注。
这位拥有15年开发经验的Web工程师,在使用一项被称为“氛围编程”(Vibe Coding)的AI辅助开发技术后,不仅项目推倒重来,还一度情绪崩溃。
她的经历揭开了氛围编程背后被忽视的问题,也让越来越多程序员意识到:AI写代码,远没想象中轻松。
Carla Rover自2010年进入软件行业,积累了丰富的一线开发经验。
2025年,她和儿子一同创办了一家初创公司,主要为客户定制机器学习模型。
为了加快进度,她选择使用包括Copilot在内的AI工具,尝试“氛围编程”她原本以为,只要把需求交给AI,剩下的就是自动生成和自动完成。
但在一次手动审查中,她发现由AI生成的代码不仅存在大量逻辑错误,还遗漏了关键功能模块,甚至包含安全漏洞。
使用第三方工具深入检查后,问题比预期更严重。
最终,她不得不中止项目,返工重写。Rover在接受采访时坦言,这次经历让她“情绪彻底崩溃,哭了半小时”,并表示自己“把AI当员工用,结果反而成了它的保姆”。
Rover的经历并非个案。根据云服务提供商Fastly在2025年发布的一份开发者报告,在接受调查的近800名开发人员中,有95%表示需要额外时间修复AI生成的代码。
更重要的是,承担这部分工作的,绝大多数是经验丰富的高级工程师。
这些AI工具虽然能快速生成代码,但由于缺乏系统性思维,常常只解决表面问题,忽略了整体架构。
Fastly开发总监Austin Spires指出,氛围编程容易跳过传统代码审核流程,导致低级错误频发。“
AI总是倾向于图快不求稳,很多时候会犯一些初学者才会犯的错误”,他说。
另一位资深开发者Feridoon Malekzadeh也有类似体验。他曾在多个知名科技公司担任开发与产品岗位,现为一名创业者。
他使用Lovable平台进行了多次氛围编程尝试,结果发现一半时间都花在写需求,剩下的时间大部分都在修补AI生成的代码。
他形容整个过程“更像是在带一个青春期的孩子”,不仅要反复强调需求,还得修复那些AI“顺手搞砸”的部分。
Malekzadeh指出,AI在生成功能时无法统一逻辑框架。
同一个功能在五处需要时,AI会生成五种不同的实现方式,既影响代码复用,也增加了后期维护难度。
更令人担忧的是,一旦AI生成的代码与实际数据发生冲突,有时不仅报错,甚至会编造理由来“自圆其说”。
虽然AI给部分开发任务带来了便利,但这些便利背后,其实隐藏着大量不易察觉的“隐性成本”。
比如项目进度延误、代码可维护性下降、安全审查困难等。
NinjaOne首席技术官Mike Arrowsmith指出,氛围编程跳过了传统开发流程中最核心的审核、测试和安全把控环节,“这对初创公司来说,尤其危险”。
随着氛围编程成为趋势,一些公司甚至设立了“氛围编程清理专家”岗位,用于专门处理AI生成代码中的问题。
网友调侃该岗位最少每年能拿到 10 万美金”;这类岗位的出现,某种程度上印证了AI编程并未真正实现“自动化开发”的理想,反而催生了新的岗位和流程。
AI辅助编程并非没有价值。Carla Rover也承认,AI帮她改进了用户界面设计,Malekzadeh则表示,虽然返工多,但整体效率确实提升了一些。
但这并不代表可以完全依赖AI进行关键性开发。
当程序员的主要工作,逐渐从编写架构变成修补AI的“创作”,这项技术带来的,不只是便利,还有更多需要付出的“时间成本”和“精神负担”。
氛围编程能否真正成为生产力的提升工具,关键不在于AI有多强,而在于人类如何设定边界,以及是否愿意承担“自动化”背后的全部责任。
来源:小眼知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