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越福建史(十八)平叛泉潮獠蛮啸乱漳州建立 福建五郡格局初定型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15 04:44 1

摘要:贞观元年(627年)唐太宗李世民依照山川形势将全国划分为十道,分别是关内道、河南道、河东道、河北道、山南道、陇右道、淮南道、江南道、剑南道和岭南道。福建属岭南道,下辖丰州(治所在今南安市丰州镇)、泉州(治所在今福州市鼓楼区)、建州(治所在今建瓯市),每道设置观

贞观元年(627年)唐太宗李世民依照山川形势将全国划分为十道,分别是关内道、河南道、河东道、河北道、山南道、陇右道、淮南道、江南道、剑南道和岭南道。福建属岭南道,下辖丰州(治所在今南安市丰州镇)、泉州(治所在今福州市鼓楼区)、建州(治所在今建瓯市),每道设置观察史起监察作用,并无实际权力;国家的实际行政区划为都督-州-县三级制。此时唐朝刚刚完成统一不久,正逐步走向强盛。

唐太宗十道分布图

唐代十道图

在南梁武帝开辟九龙江流域后,在龙溪县与绥安县之间及其西部山区住着一群数量极其可观的土著,他们在唐代的称谓已经由闽越改为“蛮獠”,因为这块区域历来是闽越和南越的交界,其族属并不太确定,只知是“蛮”的一支。他们在唐高宗时期疯狂下山,占领了隋代被放弃的潮州绥安县地,甚至不断威胁北边的九龙江和南边的韩江地区,这也使得唐朝廷不得不从黄河流域调兵遣将入闽平叛。

福建水系图

唐总章二年(669年),泉、潮间“獠蛮啸乱”(公元669年—715年),朝议大夫、岭南行军总管陈政率领123名军官与5600名府兵组成的远征军平乱。唐高宗仪凤二年(677年)四月,陈政去世于任上。

陈政去世之后,部众立陈政之子陈元光为主帅,陈元光平定广东起义军首领陈谦与“蛮僚”首领苗自成、雷万兴等发动的“寇乱”,被朝廷晋升为为正议大夫、岭南行军总管。

当时今漳州之地位于泉州和潮州交界地带,“地极七闽,境连百粤”,是少数民族与汉族混居的区域。陈元光认为仅凭武力镇压是“兵革徒威于外,礼让乃格其心”,而且“诛之不可胜诛,徙之则难以尽徙”,“功愈劳而效愈寡”。于是呈请武则天在泉州、潮州之间设郡县,以加强统治。

垂拱二年(686年),朝议准奏,划潮泉间地以漳水为名建漳州,并置怀恩、漳浦为属县,以陈元光为漳州刺史兼漳浦县令,郡治在今云霄县城。陈元光平定闽粤三十六寨,建堡屯兵,兴办学校,招抚番人,北至泉州,南至潮州,西至赣州,社会安定,百姓安居乐业。陈元光的中原军队,也把先进的农业耕作技术引入漳州,并督促民众种植稻米、麻、荔枝、龙眼、花卉等。传说,陈元光有6名大将,称“六辅将军”,分别是:辅昭将军许天正、辅信(一作辅胜)将军李伯瑶、辅顺将军马仁、辅义将军倪圣分、辅显将军沈毅、辅美将军沈世纪。

景云二年(711年),苗自成、雷万兴之子兴兵复仇,于潮州聚众反抗朝廷,陈元光闻讯,率轻骑突袭,但因援兵晚到,陷入围中,被蛮将蓝奉高用刀刺伤,撤退途中,重伤不治。漳州百姓设香案祭祀,为之哀号,如丧考妣。唐玄宗先天元年(712年),陈珦(xiàng)继任漳州刺史,丁忧。

唐玄宗开元三年(715年),陈珦率兵发动夜袭,击破蛮獠,诛蓝奉高,乱事平定。

这一平叛便缔造了完整的福建,朝廷在原绥安地设置漳浦和怀恩两县,并以之为基础建立漳州;随后泉州于圣历二年(699年)分泉州(治今闽县)之南安、莆田、龙溪三县,置武荣州,州治在今晋江市。景云二年(711年),改武荣州为泉州(今泉州)。

闽西靠近江西的地方受到局势影响,一批唐军将领纷纷开洞创造奇迹,宁化县和长汀县出现,九龙江北溪上游设置了龙岩县,于是汀州在闽西横空出世。从唐高宗到唐玄宗时期,福建五郡的格局便因此定型了,甚至因为漳州的缘故,把潮州也带入福建的阵营。

云霄将军山公园 陈政陈元光雕像

来源:历史记录大世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