灭门惨案背后,古代帝王为什么痴迷‘诛九族’?真相十分残酷!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10 23:58 1

摘要:你是不是也曾在《琅琊榜》《大明王朝1566》里看到过这样的场景:皇帝一拍桌子,大喝一声“拖出去,诛九族!”然后镜头一转,一群男女老少哭天抢地……

一、你以为的“诛九族”只是电视剧剧情?

嘿,各位历史迷们,今天咱们聊个狠话题——“诛九族”。

你是不是也曾在《琅琊榜》《大明王朝1566》里看到过这样的场景:皇帝一拍桌子,大喝一声“拖出去,诛九族!”然后镜头一转,一群男女老少哭天抢地……

但现实中,“诛九族”真的那么简单吗?其实,历史上真正被“诛九族”的案例极少,而它的演变过程、执行细节,甚至皇帝们的小算盘,远比电视剧更血腥、更复杂。

今天,我就带大家扒一扒中国古代这种“连坐式屠杀”的真相——为什么统治者痴迷这种残忍玩法?它到底有多可怕?

二、“诛九族”可不是一句话的事!它的套路深着呢

1. 什么叫“九族”?——亲戚圈一锅端!

首先,“九族”可不是随便说说。按照《礼记》《尚书》的记载,九族分为两条线:

父系四族:自己一家、出嫁的姐妹一家、出嫁的女儿一家、姑母一家

母系三族:外祖父一家、外祖母的娘家、姨母一家

妻系两族:岳父一家、岳母的娘家

简单说,就是从爷爷奶奶到孙子孙女,再到七大姑八大姨亲家公,全得掉脑袋。历史上甚至出现过“诛十族”的极端案例(比如明初方孝孺),连学生朋友都不放过。

2. 执行细节:砍头算轻松的,更狠的是“慢刀割肉”

你以为“诛九族”就是集体砍头?太天真了!历朝历代玩法不同:

秦朝:流行“夷三族”,用刑是“枭首+剁成肉酱”(蒯通被威胁时曾说“嗟乎,冤哉烹也!”)

唐朝:法律相对文明点,《唐律》规定“谋反大逆”才诛父子,其他亲戚流放

明朝:朱元璋主打一个“狠”字,贪污六十两银子就能剥皮,何况谋反?朱棣杀方孝孺时,当着他的面一个一个杀亲属,连杀七天

清朝:雍正搞文字狱,吕留良案不仅刨坟戮尸,子孙全发配给八旗为奴

关键点:古代死刑分等级——凌迟(千刀万剐)、枭首(挂城墙示众)、腰斩(李斯被腰斩后还能写七个惨字)、弃市(当众砍头)。诛九族往往是组合刑,主打一个“视觉震慑”。

三、皇帝们为什么痴迷“诛九族”?真相不只是泄愤!

1. 成本低、效果强的“恐怖营销”

古代没有监控摄像头,也没有大数据抓逃犯。皇帝一想:要是有人谋反,光杀他一个,他儿子将来报仇怎么办?不如全家铲除,以绝后患。

比如朱元璋清洗蓝玉党,一口气杀了一万五千人,本质上就是告诉武将集团:“谁动歪心思,这就是下场!”

2. 儒家思想的反向利用——“忠孝绑架”

儒家讲“孝道”,而诛九族恰恰利用这一点:你一个人犯罪,全家陪你死,看你还敢不忠?

3. 经济账:抄家致富,充盈国库

诛九族往往配套“抄家”。和珅倒台时,嘉庆抄出8亿两白银(相当于清朝15年税收);明代严嵩被抄家时,光是黄金就抄出3万两。杀人+搞钱+立威,一气呵成,皇帝这波稳赚不赔。

四、真实案例复盘:那些被“诛九族”的倒霉蛋们

案例1:韩信——功高震主必死?

韩信被吕后诱杀于长乐宫,随后“夷三族”。刘邦早就想弄死他,但碍于韩信立过大功,一直找不到借口。最后用“谋反”罪名扣锅,连收留韩信的萧何都被怀疑(成语“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就这么来的)。

案例2:方孝孺——文人硬刚皇帝的代价

说到族诛,明朝方孝孺的故事,绝对是绕不开的“天花板”。

建文帝的忠臣方孝孺,面对篡位的明成祖朱棣,那是硬刚到底。朱棣让他写即位诏书,他死活不写,还哭骂于殿上。朱棣威胁他:“你不怕我诛你九族吗?”方孝孺头铁,回了一句:“便十族奈我何!”

得,朱棣正愁没地方立威呢,你这还给我提供新思路了?行!满足你!于是,中国历史上最惨烈的一幕发生了——诛十族。

那第十族是啥?门生和朋友。

就因为他们拜了同一个老师,或者平时有来往,就被硬生生划为“第十族”,和方孝孺的亲人一起被推上了刑场。据说前后杀了八百七十三人,行刑过程持续了整整七天!这是何等的绝望和恐怖。

方孝孺的气节值得敬佩,但朱棣的残暴也令人发指。而最可怜的,是那数百名完全不知情、仅仅因为社会关系就被卷入屠杀漩涡的“第十族”们。他们才是真正的“人在家中坐,祸从天上来”的极致诠释。朱棣为此还发明了“瓜蔓抄”(顺藤摸瓜式株连)。

案例3:年羹尧——功高震主2.0版

雍正年间,年羹尧平定青海叛乱,嚣张到让雍正“连夜送荔枝慰劳军队”。后来被罗列92条大罪,勒令自尽,兄弟儿子全砍头,其他亲属发配宁古塔为奴。本质是雍正忌惮他手握兵权。

五、 邻居也遭殃?儒家文化圈的其他“玩家”

你以为这奇葩制度就咱们有?那可太小看它的“影响力”了。同属儒家文化圈的朝鲜、越南和日本,也或多或少地“借鉴”了过去。

尤其是朝鲜王朝,玩得那叫一个“青出于蓝”。他们不光学,还学得特别“认真”,对“族”的定义几乎和我们一模一样。在朝鲜的党争之中,“族诛”也成了政敌之间互相清除、彻底消灭对方政治势力的残忍手段。看来,在绝对的权力面前,人性的残酷是没有国界的。

日本也有类似的“缘坐制”,虽然范围可能没那么夸张,但一人犯罪,亲属连坐遭殃的逻辑是完全一致的。这说明啥?说明这种“连坐”思维,是古代封建专制政权的一种“标配”,是维护统治最简单、最粗暴也最有效的方式。

六、为什么后世逐渐废除“诛九族”?

1. 效率太低,容易误伤

清朝乾隆年间发现:株连太广会导致地方治安崩溃。比如甘肃冒赈案,如果按律诛九族,整个甘肃官场得空一半。最后只好改成“主犯凌迟,亲属发配”。

2. 儒家知识分子反对

明清时期,王阳明、顾炎武等人疯狂吐槽:“诛九族非圣王之法!”(《日知录》直接说这是暴政)。连《大明律》实际执行时都偷偷缩水,往往只杀直系亲属。

3. 西方法律的冲击

晚清时,薛允升等法学家参考欧美法律,提出“罪止其身”(不搞连坐)。1905年清朝修律,正式废除凌迟、枭首、戮尸,诛九族从此退出历史舞台。

七、诛九族背后的人性黑暗与权力逻辑

诛九族之所以能存在两千年,归根到底是权力恐惧——皇帝怕造反,官员怕失势,底层怕牵连。

但有意思的是:越是搞恐怖统治的王朝,死得越快。秦朝二世而亡,隋朝38年崩盘,明朝朱元璋杀得越狠,后期党争越凶……

历史的吊诡就在于:用暴力维系权力,最终会被暴力反噬。

回顾“族诛”,并非为了猎奇,而是为了铭记。铭记个体的渺小与无力,才能更坚定地去捍卫那些保护我们每一个普通人的制度与规则;铭记历史的残酷,才能更珍惜当下的文明,珍惜享有法律赋予的基本权利,这本身就是文明跨越了无数血腥阶梯后才取得的成果。

参考文献:

《汉书·刑法志》:“夷三族者,皆先黥、劓、斩左右趾,笞杀之,枭其首,菹其骨肉于市。”

《明史·方孝孺传》:“丁丑,执孝孺至。帝欲使草诏,孝孺悲恸声彻殿陛……宗族亲友坐死者八百七十三人。”

《清史稿·年羹尧传》:“羹尧谋逆虽实,而功臣末路昏愦,岂敢欺罔?狱成,赐自尽。”

瞿同祖《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族刑源于氏族社会集体责任观念,至秦汉成为制度性惩罚。”

柏杨《中国人史纲》:“诛九族是专制政权防止复仇的极端手段,但常沦为排除异己的工具。”

看完这篇,你是不是倒吸一口冷气?历史从来不是轻飘飘的故事,而是血淋淋的教训。下次再看到古装剧里“诛九族”的剧情,别忘了背后那些真实生命的挣扎与呐喊。

记得点赞收藏,转发给身边追剧的朋友——他们需要的不只是剧情,还有真相!

来源:历史那些事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