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驾驶领域十大核心公司,正在构建中国智能驾驶产业的坚实基础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15 14:24 1

摘要:随着汽车智能化浪潮席卷全球,智能驾驶领域公司正成为市场的焦点。这些企业从不同角度切入赛道,构筑起中国智能驾驶产业的坚实基础。

随着汽车智能化浪潮席卷全球,智能驾驶领域公司正成为市场的焦点。这些企业从不同角度切入赛道,构筑起中国智能驾驶产业的坚实基础。

随着2025年过半,智能驾驶产业正以惊人速度发展,从智能座舱到自动驾驶,从车规级芯片到高精度地图,整个产业链涌现出一批具有核心技术的中国企业。

它们在全球市场竞争中展现出越来越强的竞争力,通过持续技术创新和市场拓展,在这些细分领域确立了自身地位。

德赛西威已成为国内智能座舱和智能驾驶领域的头部企业。公司2025年上半年营收146.44亿元,同比增长25.25%,净利润12.23亿元,增幅高达45.82%。

公司智能座舱业务表现突出,实现销售额94.59亿元,同比增长18.76%。其第四代智能座舱已在理想汽车、小米汽车、吉利汽车等客户规模化量产,第五代智能座舱平台也已获得理想汽车新项目订单。

在智能驾驶领域,德赛西威上半年实现营收41.47亿元,同比增长55.49%。公司辅助驾驶域控制器继续保持国内市占率第一,多款旗舰级产品已实现规模化量产,并获得了长城、吉利、奇瑞等客户的新项目订单。

第二家 中科创达

中科创达是全球领先的智能操作系统产品和技术提供商,专注于为智能终端、智能汽车、智能物联网等领域提供操作系统开发和解决方案。

在智能汽车领域,中科创达从智能座舱操作系统逐步扩展到智能驾驶操作系统,开发了整车操作系统“滴水OS”,支持舱驾一体化和中央计算架构。

公司与高通、英伟达等芯片厂商深度合作,在智能座舱和智能驾驶领域具备技术领先优势。中科创达的研发投入占营收比例超过30%,研发人员占比超过90%,展现出强大的技术创新能力。

第三家 四维图新

四维图新作为新型Tier1,当前聚焦汽车智能化主赛道,以智驾为核心,整合提供芯片、座舱、数据等软硬件组合方案。

公司是中国唯一的第三方独立地图数据供应商,与滴滴和美团等头部互联网公司在地图和定位等领域深度合作,为华为花瓣地图开发平台及衍生的应用服务提供全面的数据、技术支持和运营服务。

四维图新在回答相关提问时表示,公司与多家头部互联网公司存在深度合作,这将为公司业务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第四家 华阳集团

华阳集团以“双轮驱动”战略为引擎,一方面立足煤、做强煤,实现传统煤炭产业的安全绿色高效发展;另一方面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产业,成功进军钠离子电池、光伏等新兴领域。

在钠离子电池领域,华阳集团与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紧密合作,全力打造钠离子电池储能全产业链项目。

公司建成了全球首批量产1GWh钠离子电芯生产线,产品首批通过循环寿命1000次测评,钠电煤矿应急电源系统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第五家 伯特利

伯特利是汽车与装备制造产业的龙头企业,专业生产汽车制动器。公司各条自动化生产线高速运转,日产汽车制动器达2000套,产品运往长安、成都吉利、东风小康等知名车企。

2025年一季度,伯特利接到4000余万元订单,预计产值同比将实现10%的增长。公司客户将东部部分项目生产计划转移至西南片区,为伯特利发展带来新契机。

在智改数转政策推动下,伯特利积极推进自动化与信息化建设,把原有生产线改造为全自动化生产线,大幅提升了人均产值与人工效率。

第六家 经纬恒润

经纬恒润是国内领先的具备软硬件的汽车电子系统厂商,具备智驾、座舱、车身、动力、底盘等五大域产品,并前瞻性布局L4场景,在港口、物流等场景已有落地项目。

公司过去主要以吉利、一汽、北汽传统车企为主,而作为智能化主力军的新势力OEM,已经陆陆续续进入公司主要客户名单,如小鹏、小米等,客户结构进一步优化。

经纬恒润前期基于Mobileye方案抢占ADAS智驾市场,25Q1市占率已经超过10%,成为国内本土Tier1排名第一。公司借助ADAS优势,已经在乘用车高阶智驾领域实现突破,拿到江铃高阶智驾定点。

虹软科技专注于计算机视觉领域,为行业提供算法授权及系统解决方案,是全球领先的视觉人工智能企业。2025年上半年,公司研发费用共计1.99亿元,占营业收入的48.39%。

公司拥有596名研发人员,占公司总人数的比例为62.15%,研发人员中硕士及以上学历占比62.58%。虹软科技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4.10亿元,同比增长7.73%;实现净利润8853.61万元,同比增长44.06%。

在智能汽车领域,虹软科技的驾驶员安全辅助系统、乘员安全辅助系统等核心产品完成多轮技术迭代与性能提升,并批量出货至海内外客户群体。

光庭信息深度融合人工智能技术,为客户提供汽车电子软件开发和技术服务,涵盖了构成智能网联汽车核心的智能座舱、智能驾驶、智能电控等领域。

公司开发了A2OS操作系统,这是面向中央计算架构,支持人机协同开发的下一代整车操作系统,以跨域融合为核心,整合车控、座舱、智驾三大领域能力。

光庭信息还创建了超级软件工场SDW,以AI深度赋能汽车软件开发全流程,实现需求分析、代码生成、测试验证、项目管理的智能化跃迁,使得AI与工程师协同合作。

第九家 万集科技

万集科技是一家深耕智能交通系统的高新技术企业,主营业务涵盖专用短程通信、激光检测、动态称重等智能交通设备。

2025年8月,万集科技在广州设立全资子公司——广州万集数字技术有限公司,注册资本达1000万元,业务范围涵盖集成电路制造与销售、以及人工智能系统集成服务等新兴领域。

这标志着公司在AI技术应用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通过结合自身在交通领域的深厚积累与AI技术的优势,万集科技有望在智慧交通、车路协同等领域实现新的突破。

第十家 均胜电子

均胜电子主要从事汽车电子和汽车安全两大业务。汽车电子业务主要包括智能座舱域控、智能网联、智能驾驶等业务领域、人机交互产品以及新能源管理系统。

2025年一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约146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约9.8%,整体毛利率水平同比稳步提升2.6个百分点至约17.9%,实现归母净利润为3.4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约11.1%。

均胜电子通过组织创新和战略延伸,定位为“汽车+机器人Tier1”,向包括全球车企在内的具身智能机器人相关公司提供软硬件及解决方案。

总之,智能驾驶产业的发展已经进入了快车道。这些企业通过持续技术创新和市场拓展,正在构建中国智能驾驶产业的坚实基础。

技术突破与商业化落地正在加速推进,从智能座舱到自动驾驶,从芯片算法到高精度地图,整个产业链呈现出良好的态势。

未来几年,随着技术进一步成熟和法律法规的完善,智能驾驶有望真正走进普通消费者的日常生活,为整个交通行业带来革命性变化。

声明:本文内容根据公开资料整理,仅作行业分析与参考,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来源:襄襄汽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