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在学校大闹 “维权”,孩子会学守规矩吗?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15 17:16 3

摘要:清晨的阳光刚照进教室,五年级班主任李老师看着讲台上堆积的作业,眉头又皱了起来。这个曾经活跃的班级,如今课堂上总是一片沉默,只有几个调皮的学生在下面偷偷打闹。三年前,这里可不是这样 —— 那时家长群里每天都充满火药味,有位家长因为孩子上课说话被批评,在群里连发二

清晨的阳光刚照进教室,五年级班主任李老师看着讲台上堆积的作业,眉头又皱了起来。这个曾经活跃的班级,如今课堂上总是一片沉默,只有几个调皮的学生在下面偷偷打闹。三年前,这里可不是这样 —— 那时家长群里每天都充满火药味,有位家长因为孩子上课说话被批评,在群里连发二十多条语音指责老师 "针对孩子",甚至扬言要去教育局投诉。其他家长跟着附和,有人说老师布置作业太多,有人嫌批评语气太重。

那段时间,李老师每天下班都要花两小时回复家长消息,连课堂上提醒学生坐端正都要犹豫半天。有次班里男生打架,他刚让双方站到办公室反省,家长就带着孩子冲到学校,拍着桌子说 "我家孩子没错,是被欺负了"。后来,学校为了平息风波,让李老师写了检讨。从那以后,他再也不敢严格管教,课堂纪律越来越差,原本中等的班级成绩一路下滑,去年期末考试及格率成了全校倒数第一。

这样的场景在不少学校悄悄上演。海口市某小学的家长龙某,因为对班主任的管理方式不满,竟然在班级群里用污言秽语辱骂老师,还在社交媒体上编造老师殴打孩子的谣言。尽管 50 位家长联名作证老师无辜,尽管警方调查证实是诬陷,这场闹剧还是让那位班主任心力交瘁,好几个月都没法正常上课。最后法院判决龙某公开道歉,赔偿老师的维权费用,但班级里已经形成的不信任氛围,花了更长时间才慢慢修复。

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北京十一学校丰台小学的校园里,放学后总有家长带着孩子在菜地里忙碌。学校把操场边的空地分成 68 块 "家庭菜地",通过摇号让家长认领,从播种到收获全由每个家庭负责。程女士的儿子认领菜地后,周末去浇水成了雷打不动的任务。有次菜苗被虫子咬了,孩子急得直哭,她没像以前那样找老师抱怨,而是和孩子一起查资料、找方法。"现在碰到老师,会自然地聊起种菜的趣事,感觉距离拉近了很多。" 程女士发现,孩子不仅学会了照顾植物,还懂得了承担责任 —— 去年秋天收成不好,孩子主动说 "下次要早点除虫"。

在中关村三小,家长们预约观摩期末阅卷成了热门活动。三年级学生家长王先生第一次走进阅卷现场时,正看到老师为一道作文题争论不休。教研组长拿着评分标准逐条解释,从错别字扣分到段落结构打分,连标点符号的使用都有详细规定。"以前总觉得老师改作业很轻松,亲眼看到才知道有多严谨。" 王先生说,那次观摩后,他再也没在群里质疑过老师的批改结果,反而会和老师讨论怎么帮孩子改进写作。

教室里的规矩,往往是家长和老师矛盾的焦点。有位数学老师发现,班里总有学生上课随便插话,提醒几次都没用。找家长沟通时,得到的回复却是 "孩子活泼说明聪明,长大了自然就好了"。可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的李玫瑾教授在研究中发现,6 岁前是孩子形成秩序观念的黄金时期,这时立下的规矩,会像 "黄金宝句" 一样影响终身。就像北京师范大学钱志亮副教授说的:"父母一旦放弃立规矩的责任,教育就会变得困难起来。"

这些规矩不用多复杂,却能在日常生活中慢慢扎根。比如吃饭时要等家人到齐再动筷子,别人说话时不能随便打断,做错事要道歉,每天要按时睡觉起床。北京市某小学的班主任张老师记得,班里有个总爱抢话的学生,家长配合学校训练了一个月 —— 家里吃饭时谁抢话就暂停用餐,课堂上举手发言才能得到回应。现在这个孩子不仅改掉了毛病,还成了班级辩论会的主持人。

家校之间的信任,常常藏在那些不起眼的细节里。有位妈妈发现女儿作业本上有个鲜红的叉,没有立刻在群里质问老师,而是私下带着孩子去办公室请教。老师耐心讲解后,她才知道是孩子漏看了题目要求。后来这位妈妈成了家长志愿者,每周三来学校协助批改作业,她说:"亲眼看到老师怎么工作,就再也不会瞎猜疑了。"

沈阳航空实验小学的家长们对此深有体会。学校把中航沈飞集团的工程师请进课堂,家长和孩子一起听航空知识讲座;周末组织去 3D 打印实验室参观时,家长们跟着孩子一起动手操作。有位爸爸是机械工程师,主动申请给孩子们上实践课,他说:"以前觉得教育就是学校的事,参与进来才明白,家长也能成为老师的好帮手。"

教育里最忌讳的,是家长把自己当成 "裁判",总在挑老师的错。就像那位因为孩子被批评就大闹学校的家长,看似在保护孩子,其实是让孩子失去了认识错误的机会。而聪明的家长会做老师的 "队友",比如孩子忘带作业时,不找借口说 "老师没提醒",而是让孩子自己去跟老师解释;考试没考好时,先和老师分析原因,而不是抱怨题目太难。

校园里的那些规则,看起来是约束,其实是在给孩子安全感。就像北京十一学校的菜地需要遵守种植规律,课堂也需要遵守纪律才能高效学习。当家长和老师站在同一阵线,孩子就会明白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有位班主任分享过一个故事:班里学生打球打碎了玻璃,家长没有指责学校管理不严,而是带着孩子一起赔偿、道歉,还和老师商量建立班级公物保管制度。后来这个孩子成了学校的纪律委员,他说:"爸妈和老师都相信我能管好自己,我不能让他们失望。"

家校之间的信任,就像植物需要阳光雨露一样,要在日常相处中慢慢滋养。老师多一份耐心解释,家长多一份理解支持,那些看似棘手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就像中关村三小的家长们说的,当你知道老师为了出一份试卷熬了几个通宵,为了每个学生的进步找资料到深夜,自然就会生出敬佩和信任。

教室里的琅琅书声,操场上的欢声笑语,办公室里的耐心辅导,家里的温馨陪伴,这些画面拼在一起,才是教育该有的样子。家庭和学校就像两只手,只有手心相对、互相配合,才能稳稳地托住孩子们的成长。

来源:天哥教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