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不误农时不负春。在内蒙古大地上,农机轰鸣声、科技特派员与种植户交谈声交织在一起,一幅科技与农事交汇的春耕图景正徐徐铺展。连日来,记者走进各地乡村,看田野上“长”出的新希望。
不误农时不负春。在内蒙古大地上,农机轰鸣声、科技特派员与种植户交谈声交织在一起,一幅科技与农事交汇的春耕图景正徐徐铺展。连日来,记者走进各地乡村,看田野上“长”出的新希望。
“田间课堂”量身定制
走进位于呼和浩特市赛罕区金河镇曙光村的蒙苗农业蔬菜育苗基地,一排排整齐的育苗温室在阳光照射下泛着银光,在10栋高标准现代化育苗温室内,绿油油的蔬菜种苗长势喜人,科技特派员、内蒙古蒙苗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曹鹏正在和团队成员为种植户们进行现场培训。
“曹特派员,这些新种苗多长时间浇一次水,对光照有要求吗?这个季节应该怎样预防蔬菜出现病害……”种植户张世权的提问,曹鹏都一一认真解答。在听到春茬西红柿田间管理技术要点时,张世权认真地记录下来,他说,通过科技特派员的指导,对增产增收更有信心了。
“这样的培训已经陆续举办了4场。我们在完成订单的同时,到田间地头为种植户开展技术培训,并对春季的病虫防治工作进行技术指导。”曹鹏对记者说,公司现有科技特派员3名,长期为周边的种植户进行技术指导。
春耕时节,呼和浩特市科技特派员“组团”下基层,围绕“良种、良机、良法”对种植各环节进行培训指导,让种植业从种苗下地开始便有了科技护航。记者从呼和浩特市科技创新发展中心了解到,2024年,呼和浩特市共备案科技特派员团队55个,实现了对95%以上农业园区基地的覆盖,示范推广新技术和新品种287项,开展现场培训2000多次,解决生产中的技术问题500多项,培养一线农业技术人员800多人,带动就业1.6万人。
像这样的“田间课堂”还有很多。
“现在正是葡萄修剪的关键阶段,咱们种植的这个葡萄品种,要采用混合修剪法,要特别注意修剪位置……”日前,在乌海市乌达区农业产业园,内蒙古农业大学教授李正男手持剪刀,正在向20余名种植户现场教学。他拨开叶片,讲解葡萄混合剪法要诀的场景,被农户称为温室里的“解剖课”。
内蒙古农业大学教授李正男(右一)帮助种植户制定病虫害防治方案。
乌海市科技局根据农业发展实际情况,针对种植和养殖特点,设立了7个科技特派员工作站,吸纳农业专家74名,并把办公地点设在了田间地头,为种植户量身定制“春管套餐”, 有效解决种植户技术、市场信息滞后等问题。
“乌海市科技局将进一步推动科技特派员工作站提质升级,鼓励工作站拓展服务领域,不仅聚焦果品种植,更要向农产品加工、销售等全产业链延伸。”乌海市科技局农社与基础研究科科长王怡泽表示。
眼下,广大科技特派员积极开展科技下乡,向种植户示范种植技术,并详细解答种植户在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帮助种植户掌握了新技术和新管理理念,为春耕备耕打下了良好基础。
“科技深耕”解锁致富密码
如何在可持续高质量发展过程中担当“点金使者”?各地进行了不同的探索。
在和林格尔县驴养殖基地,上千头毛驴丰腴健硕、毛色鲜亮,或悠然自得地进食,或在饲养员的悉心照料下进行“体检”。
“这里现有存栏种驴5000余头,繁殖种母驴3500头,每年出栏优质种驴苗2000多头。”内蒙古农业大学教授、呼和浩特市科技特派员闫素梅谈及养殖经验,目光中满是自信与坚定。她说,精准分析血液生化指标和乳、肉成分,是监测驴营养状况和实施靶向营养调控的关键,能为开发优质驴乳、驴肉产品筑牢根基。
内蒙古农业大学教授、呼和浩特市科技特派员闫素梅(右一)在种驴养殖基地调研。
自2016年起,闫素梅加入呼和浩特市科技特派员队伍。为了帮助养殖户,经常到现场开展培训,为养殖户和企业饲养人员发放饲料原料及实用技术手册,传授实用技巧。根据饲料原料市场的动态变化,持续调整日粮配方,从粗饲料和蛋白质饲料资源高效利用方面进行精准营养调控,优化饲喂方案,帮助农户合理选择原料,确保驴健康生长。为了给养殖户带来看得见的收益,闫素梅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业,共同组建“驴健康高效养殖技术服务团队”,整合技术、人才、资金等资源,围绕母驴繁育、营养调控、饲料配制优化、饲养管理以及环境质量控制等一系列规模化生态养殖技术,探索确立了“实用饲料配方研制—繁殖母驴高效生产—驴驹健康培育”模式。
养殖户杜江兴回忆说:“刚开始养驴问题一个接一个,成本高,效益也不好。多亏了闫教授用心指导,情况才逐渐好转,眼看着育肥驴在育肥期一天能长一斤多肉,让一头驴的利润达到3000—5000元。”
技术不仅要为养殖户提供坚实支撑,更要为整个养殖业保驾护航。面对近年来驴养殖产业存栏量下降、饲料资源短缺、蛋白质饲料进口依存度高、养殖成本高昂、养殖效益不佳等诸多难题,闫素梅带领科研团队与内蒙古草原御驴科技牧业有限公司合作,共同完成自治区科技重大专项 “肉驴规模化生态养殖技术集成及产业化示范”;制定并颁布《繁殖母驴饲养管理技术规范》《驴驹补饲料的配制及饲喂技术规程》等多项实用地方标准,成功研制驴用添加剂预混料、精料补充料和全混合日粮等6套实用饲料配方并推广应用。
“2024年,在闫教授团队与企业的联合攻关下,母驴受胎率达到85%,驴驹成活率达到93%,驴驹初生重达到30kg以上,4月龄和6月龄驴驹体重分别达到110kg和150kg,养殖成本降低15%,企业售出的驴苗深受市场青睐。”内蒙古草原御驴科技牧业有限公司总经理白晋宇称赞道。
科技赋能企业发展。目前,内蒙古草原御驴科技牧业有限公司已发展成为亚洲单体规模最大的种驴养殖企业。
与和林格尔县不同,鄂尔多斯市通过制度将人才、技术、资本等要素导入乡村振兴主战场,创造出“科技服务—产业升级—农民增收”的良性循环发展模式。
鄂尔多斯市通过制定出台《鄂尔多斯市新时代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三年行动方案》,让科技特派员从“输血者”转换为“造血者”。这种需求精准对接机制,打破了传统科研的“孤岛”,迅速将实验成果转换为田间需求。此外,多个跨领域技术服务团队的组建,也让科技人员实现了从“单兵作战”到“集团攻坚”的跃迁。
伊金霍洛旗畜牧养殖技术服务团队通过建立“敏盖绒山羊研究中心”,用仪器检测代替经验判断,将绒毛品质量化管理,打造出市场认可的品牌溢价。
杭锦旗水产养殖技术服务团队从零起步发展水产养殖,通过引入南美对虾等新品种,将4.23万亩水面变成8000万元产值的“蓝色粮仓”。
如今,鄂尔多斯市471名科技特派员在田间穿梭奔忙,他们通过新项目、新技术、新品种引进、推广、试验示范,落地联农助农,达到调整产业结构、提升产量、增加收入等一举多得的目标。
据了解,今年,自治区科技厅将继续指导各盟市加大对科技特派员、科技特派团、“三区”科技人才的动态管理和调度,提升服务质量,扩大服务范围,积极探索政府推动、部门配合、制度保障、注重实效的服务模式,根据县域实际,梳理技术创新需求,定期组织特色科技服务活动,推动县域特色产业创新发展,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注入新动能。
联合科研成果丰硕
“察势者明,趋势者智。”谁在创新上先行一步,谁就能拥有引领发展的主动权。
这几日,乌兰察布市丰镇市内蒙古丰东知盈牧业科技有限公司的羊圈里,待产奶绵羊受到科技特派员的格外照顾。科技特派员们正持续跟踪奶绵羊妊娠状态,科学合理地管理奶绵羊营养情况,从而最大程度地做好羔羊保胎保育工作。
“奶绵羊奶营养价值丰富。2020年起,乌兰察布市畜牧工作站科技特派员团队联合内蒙古大学省部共建草原家畜生殖调控与繁育国家重点实验室苏小虎老师团队,利用新西兰引进的纯种奶绵羊,对本地奶绵羊开展了乳用化改良研究。”乌兰察布市畜牧工作站科技特派员张立果翻看“春耕笔记”:去年10月—12月,乌兰察布市畜牧工作站科技特派员刘光男、寇慧娟等克服组织样采集难、试验场地设备简陋、天气寒冷等因素,先后在乌兰察布市卓资县、集宁区等多个旗县(市、区)采集奶绵羊组织样本,并对试验场地进行清理布置,完成运置设备用品等工作……今年3月2日—31日,在内蒙古丰东知盈牧业科技有限公司完成第一批高免疫力奶绵羊模型创制胚胎移植工作。
在此过程中,科研团队发现引进的纯种奶绵羊适应性较差,易发生肺炎,腹泻,关节炎等疾病。“我们在开展试验中想到通过基因编辑技术来优化抗病相关基因表达水平的方案。经过筛选,我们发现RSAD2基因可调控病毒的复制,具有潜在的抗病效应。随后利用体细胞核移植技术构建了克隆重组胚胎。”张立果说。
乌兰察布市畜牧工作站科技特派员对进行完胚胎移植后的奶绵羊进行妊娠测定。
多年来,科研团队在内蒙古大学省部共建草原家畜生殖调控与繁育国家重点实验室和乌兰察布地区开展了一系列关于RSAD2基因的分子水平,细胞水平和个体水平的研究,明确了其生物学功能,建立了RSAD2基因高表达的基因编辑细胞株,系统提升了奶绵羊的疾病预防能力。
“研究成果将获得高免疫力奶绵羊育种新材料,为我国奶绵羊种质资源创新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为内蒙古奶绵羊养殖产业的发展提供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种质资源。”乌兰察布市畜牧工作站科技特派员团队成员们对未来充满期待。
内蒙古的田野上,科技特派员的身影忙碌而坚定。他们用科技的力量,为乡村振兴插上了腾飞的翅膀,让这片土地焕发出勃勃生机。
评论
“春耕顾问”奏响春耕备耕“奋进曲”
□风启
随着气温逐渐回升,内蒙古各地田间地头陆续拉开了春耕备耕的序幕。在这关乎全年农业生产的关键时期,有这样一群人忙碌的身影格外引人注目——科技特派员。他们带着先进的农业技术、丰富的知识储备和饱满的服务热情,深入基层一线,为春耕备耕注入强大的科技力量,成为种植户、养殖户最贴心的 “春耕顾问”。
科技特派员为春耕备耕带来的帮助是全方位的。在技术指导方面,他们凭借专业优势,将最新的种植养殖技术、病虫害防治方法、科学施肥灌溉技巧等传授给种植户、养殖户,解决了种植户、养殖户在生产过程中的技术难题。比如,在一些地区,科技特派员推广的精准农业技术,通过传感器、卫星定位等手段,实现对农田环境、作物生长状况的实时监测,指导种植户、养殖户按需精准施肥、浇水,既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又减少了环境污染,提升了农作物产量和质量。在品种改良上,科技特派员积极引进适合当地气候、土壤条件的优良品种,为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供支撑。在政策宣传和信息沟通方面,他们将中央和地方的强农惠农政策、农业补贴政策等及时传达给种植户、养殖户,让他们成为政策的明白人。同时,科技特派员也将种植户、养殖户的需求、市场信息反馈给相关部门和科研机构,促进了农业产业链各环节的有效衔接。
一年之计在于春,科技特派员深入基层助力春耕备耕,是为全年农业丰收打基础、开好局的关键之举。他们用实际行动将科技的种子播撒在田间地头,让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为端牢“中国饭碗”、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贡献着不可或缺的力量。
为了更好地发挥科技特派员在春耕备耕及农业生产中的作用,政府部门还需进一步完善相关支持保障机制。一方面,加大对科技特派员工作的资金投入,用于开展技术培训、引进推广新技术新品种、建设示范基地等,为科技特派员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另一方面,进一步建立健全科技特派员考核激励机制,对工作成效显著、深受种植户、养殖户欢迎的科技特派员给予表彰和奖励,激发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
来源:草原古都生活宝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