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过去一提到农村,大家常挂在嘴边的是“远亲不如近邻”——张家要是煮饺子,准会送一碗给李家,李家收玉米时张家也主动跑来帮忙。谁家有个红白喜事,全村人都愿意过来搭把手,那份亲近热闹劲儿,真像一家人似的。
过去一提到农村,大家常挂在嘴边的是“远亲不如近邻”——张家要是煮饺子,准会送一碗给李家,李家收玉米时张家也主动跑来帮忙。谁家有个红白喜事,全村人都愿意过来搭把手,那份亲近热闹劲儿,真像一家人似的。
但现在再回农村转转,不少地方冷冰冰的像座冰窖:邻居碰了面只是点个头,亲戚之间走动先琢磨“有没有利益可图”。甚至有些同村人就住对门,一整年也说不到三句话。
有人说“农村的人情味让狗给吃了”,话虽糙却一点不假。为啥原来那么亲热的乡村,变成今天这副模样?几位老农的一席话,道破了这冷清场面背后的实情。
以往农村人走亲戚,带两斤水果、提一壶酒就算心意,坐下来聊的是家常,问的是身体怎么样。如今呢,先看你开什么车、再打听一年挣多少。要是你混得不行,人家连杯茶都不愿给你泡,话里话外还暗示“别来拖累我”。
王大叔在村里待了大半辈子,他讲起去年过年的事:“我特意准备了烟和酒,去堂哥家拜年。才进门,他媳妇就问我‘在城里一个月有没有八千?’我说就五千出头,她脸色立马变了,说‘那你混得不怎么样啊,我儿子在工地做管理,一月一万五呢’。坐了不到十分钟,她就催‘我们要做饭了,你先回吧’,我带的礼物都没好意思掏,只好悄悄走了。”
更让人心凉的是现在村里的“礼尚往来”。从前谁家办事,随礼是份心意,哪怕几十块钱也没人计较。现在变成明着攀比,你出两百,我就得掏五百。要是给得少,背后还有人嚼舌根,说你“抠门”“不给人面子”。有个年轻人抱怨:“我去年结婚,发小随了两百。轮到他今年办喜事,非要我回五百,还说‘我在城里开了超市,给少了丢人’,这不成了硬要吗?”
为什么钱变成“万能钥匙”?说白了,是人心变贪了。以前农村人都靠地吃饭,谁也不比谁富,互相扶持才能熬过去。如今有人外出打工挣了钱,就自觉“有钱高一人”,把亲戚邻居划成“有用”和“没用”两种。有用的巴结,没用的躲开。真想找回人情味,先得扔掉“看人下菜”的心态——亲戚不是取款机,邻居也不是垫脚石。心不真,再有钱也买不到半分热络。
现在回农村转转,白天路上很少见到年轻人,多是老人带着小孩闲逛,想找个聊天的人都难。入夜之后,除了偶尔几声狗叫,村里安静得可怕。以往晚上串门聊天的那种热闹,早就消失得无影无踪。
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农村流出人口超过2.9亿,里面八成是青壮年。很多村子都变成“空心村”——房屋空置、土地撂荒,只剩老人守着空荡荡的村庄。李阿姨的儿女都在外地打工,她独自守着老家:“我每天早晨喂喂鸡,下午坐在门口晒太阳,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有时候闷得只能对着墙自言自语。
去年冬天我感冒发烧到39度,想去邻居家借点药,敲了三户都没人应。最后只好打电话给女儿,她连夜从城里赶回来送我去医院。再晚一点,说不定命都没了。”
年轻人一走,不仅带走了热闹,也带走了人情。以前村里孩子一起长大,一起爬树捉鱼,感情比亲兄弟还亲。现在的小孩多是“留守儿童”,跟着老人生活,见面都不怎么吭声,更别提互相照顾了。一位村小老师说:“我班上只有12个学生,下课各玩各的,再不像从前那样成群结队跑着闹了,现在连做个游戏都凑不齐人。”
人都走了,人情味自然就淡了。年轻人是村子的活力来源,他们愿意热闹、也乐意互助。可现在他们都在城里安家工作,一年回不了几次。就算回来,也只顾看手机、走亲戚,再没空和邻居打交道。要想把人情味找回来,得让“年轻人愿意回来”——要么把村子经济搞起来,让年轻人就近挣钱;要么多办点活动,比如春节庙会、节庆比赛,让他们有理由回来、有感情可续。不然,村子只会越来越冷清。
以前的农村讲究“老规矩”:吃饭长辈先动筷,见到长辈要问好,借了东西及时还,邻里有难主动帮——这些规矩不用人提醒,大家都自觉遵守。正是靠这些,村里人才相处得那么融洽。可现在呢?老规矩没人讲了,新规矩又没人建立,人心一散,人情味自然也淡了。
张大妈最看不惯现在这样:“邻居家的小孩见了我从不打招呼,还总来偷我菜园的菜。我说了他几句,他爸妈反倒说‘孩子小,别计较’。以前谁家孩子这样?早挨揍了。现在倒好,越来越没样子。”
更让人心寒的是“见危不帮”。以前村里若有着火、生病的,大家都抢着帮忙。现在就算哪家出了事,旁人也只站旁边看,都怕“惹事上身”。去年村里有个老人摔倒在路边,路过的人不少,却没一个去扶。最后是个外地大学生把老人送去了医院。老人的儿子回来还说:‘幸亏没人扶,不然被讹上就麻烦了’——你看,如今做好事反倒成了负担,谁还愿意伸手?
规矩是“人情味的支柱”,没了规矩,人心就没了约束。以前靠着“乡规民约”,大家都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现在有人觉得“规矩没用”,只管自己舒服,还把自私当聪明、冷漠当自保。真想找回人情味,得重新把“规矩”立起来——不必太严苛,但要让大家明白:敬长辈是本分,帮别人是情分,不欺负人、不贪便宜是底线。守住这些,村子才能回到从前那份热乎和亲近。
❤️别让农村的人情味彻底消失
有人说,“农村的人情味没了,是因为穷怕了、富狂了”,这话有点道理,但也不全对。穷的时候大家互相依靠,是因为必须抱团取暖;富了之后有人变了心,是因为贪得无厌。可其实还有更多人,仍旧怀念从前的那股热乎气——想念邻居送来的一碗饺子,想念亲戚帮忙收玉米的场景,想念夜晚串门时的说笑欢闹。
农村从来不是“冷清的孤岛”,它是很多人的根。要是连根上的人情味都没了,就算房子修得再气派、马路铺得再宽,也只不过是个空壳。要想把人情味找回来,其实并不难:见面多笑笑,别总想着“有没有利益”;邻居有难帮一把,别总担心“会不会惹麻烦”;亲戚之间多走心,别总琢磨“面子上够不够”。一点一点,把温度找回来。(图片来源于网络 ,侵删)
来源:我是小精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