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预制菜”骂战,西贝被指价高难吃,餐饮业的遮羞布被扯下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16 10:25 2

摘要:“我们一定会起诉他,一定一定会起诉他!”当西贝创始人贾国龙,面对罗永浩在9月10日那条“西贝几乎全是预制菜,还卖得贵”的微博时,发出了如此激烈的回应。

“我们一定会起诉他,一定一定会起诉他!”当西贝创始人贾国龙,面对罗永浩在9月10日那条“西贝几乎全是预制菜,还卖得贵”的微博时,发出了如此激烈的回应。

一夜之间,这个年营收超过60亿的餐饮品牌,被推上了风口浪尖。

西贝接连出招,发布《致顾客的一封信》、公布菜品“作业指导书”、开放后厨直播,试图自证清白。然而,这些操作却如同火上浇油,反而让公众“西贝就是预制菜”的印象更加根深蒂固。

这场骂战,与其说是关于一道菜的制作方式,不如说是扯下了整个餐饮行业在成本、价格与消费者体验之间,那块精心维系的遮羞布。

面对铺天盖地的质疑,贾国龙的底气显得异常充足,他坚持“西贝没有一道预制菜”。

根据去年3月出台的《关于加强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 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官方对“预制菜”的定义其实非常狭窄,主要指那些预包装后进入超市等零售渠道的食品。

而像西贝这样,由中央厨房制作半成品、再配送到自有门店进行最后加工的模式,确实不被纳入法定的“预制菜”范畴。

然而,对于走进餐厅的食客来说,标准简单而直接:是不是在我点单后,在后厨现场切、现场炒的。任何经过提前加工、解冻加热的菜品,在他们看来就是“预制”。

西贝纠结于法律定义,恰恰是“喊错冤”的表现,因为它完全没有理解消费者愤怒的真正源头。

西贝试图用法理上的清白,去回应一场关乎情感和体验的信任危机,这注定是一场无效的沟通。

西贝的商业模式无疑是成功的。

它精准地抓住了市场需求,早在2017年就确立了“家有宝贝,就吃西贝”的标语,将自己与重视健康的家庭客群深度绑定。

数据显示,到2021年,西贝的儿童客流能有500万,一份五六十元的儿童餐,家长们也愿意买单。

也正因如此,当同样主打西北菜的九毛九人均价格维持在54.91元时,西贝能将人均做到85.03元,这背后是消费者为其“健康”理念支付的溢价。

但品牌溢价的背后,是沉甸甸的价值承诺。

消费者愿意支付高价,买的不仅是食物,更是西贝所承诺的“健康”、“天然”、“能现做不预制”。

然而,在其后厨直播中,无意暴露的“保质期两年的西兰花”和“保质期18个月的鱼”,瞬间撕裂了这份美好的承诺。有网友调侃:“一岁的儿童吃两岁的西兰花”。

问题不在于这些冷冻食材是否绝对安全,而在于它与西贝苦心经营的“高端健康”形象形成了剧烈的反差。

消费者感到被欺骗,他们支付的是“有机鲜美食材”的价钱,得到的却是“长保质期工业品”的体验。

这正是“价高难吃”抱怨声浪的本质——价格与消费者感知的价值,出现了严重的不匹配。

美团研究院的数据显示,2024年用户人均堂食订单量虽同比增长15.4%,但同期堂食平均单价却同比下降了10.2%。

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采用中央厨房和标准化出品,是控制成本、保证品质稳定并生存下去的必然选择。

这并非西贝一家的做法,而是整个行业的趋势。

但问题的核心,从来不是工业化本身,而是“透明度”。

消费者可以理解商家的成本压力,但无法接受在信息不对等的情况下被动消费。

比如,“老乡鸡”就在门店内将菜品明确划分为“餐厅现做”、“半预制”和“复热预制”三个类别,把知情权和选择权清晰地交还给顾客,反而赢得了市场的尊重。

西贝的危机在于,它试图享受工业化带来的成本优势,同时又想获取基于“手作感”和“新鲜感”的高额品牌溢价,却不愿意承担公开透明的责任。

当这块遮羞布被无情扯下时,其商业模式的内在矛盾便暴露无遗。

西贝拼命想证明自己“是什么”,却始终没搞懂消费者真正在意的是“值不值”。

那块被扯下的遮羞布,掩盖的并非预制技术本身,而是品牌承诺与现实操作之间的巨大鸿沟。

消费者清晰地表达了他们的态度:我们可以接受工业化,但不能接受被蒙蔽;我们可以为品牌溢价买单,但前提是价值必须匹配。

来源:小芳医学科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