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前言:在任何一个家庭之中,兄弟之间的感情肯定是强于叔侄之间的感情。兄弟(特指亲兄弟)之间是一母同胞,血浓于水的骨肉亲情。叔侄之间的感情,恐怕更多地要靠侄子祖父和父亲来维系。祖父在,大家还是一家子。祖父不在父亲还在,大家还是好亲戚。等到祖父和父亲都不在了,叔侄之
前言:在任何一个家庭之中,兄弟之间的感情肯定是强于叔侄之间的感情。兄弟(特指亲兄弟)之间是一母同胞,血浓于水的骨肉亲情。叔侄之间的感情,恐怕更多地要靠侄子祖父和父亲来维系。祖父在,大家还是一家子。祖父不在父亲还在,大家还是好亲戚。等到祖父和父亲都不在了,叔侄之间的感情可就经不起一星半点利益的考验喽。
话题拉回到朱元璋开创的大明王朝,这大明朝虽然宗室繁多,但和皇帝是亲兄弟的亲王还真不多。数来数去也就成祖朱棣的弟弟周王朱橚,仁宗朱高炽的弟弟汉王朱高煦、赵王朱高燧,宣宗朱瞻基的弟弟越王朱瞻墉、襄王朱瞻墡,宪宗朱见深的弟弟崇王朱见泽,神宗朱翊钧的弟弟潞王。其中潞王在神宗在世时就已去世,本文暂不涉及。剩余这些个亲王在皇帝亲哥在世的时候固然风光无限,但侄儿继位之后他们的待遇是否会有变化呢?今天笔者就结合史料来扒一扒。
建文年间含冤蒙难朱棣,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朱橚,明太祖朱元璋第五子;二人的生母都是孝慈高皇后马氏。朱元璋去世后,皇太孙朱允炆继位,在儒臣的协助下着手削藩。当时在诸王之中,燕王朱棣年龄最长、实力最强,于是他的亲兄弟朱橚成为了朝廷杀鸡儆猴的对象。
洪武三十一年八月,距离朱元璋去世尚不过百日,朱橚的表侄曹国公李景隆奉命突袭开封,包围周王府。周王一家老小都被废为庶人并发配云南,《明太宗实录》描写了当时周王一家的惨状:"妻子异处,穴墙以通饮食,备极困辱。"
建文四年,面对越来越吃紧的战事,朱允炆将周王从云南召回南京,准备当人质来用。6月13日,燕军攻破金川门。城破之后,朱棣立刻派出精锐骑兵前去解救周王。当燕军骑兵护送周王来到金川门之时,两位差点阴阳相隔的亲兄弟忍不住抱头痛哭。
上虑朝廷事急加害周、齐二王,遣骑兵千余驰往卫之。周王初不知上所遣,仓卒惶怖。既知乃喜曰:"我不死矣!" 来见,上出迎之。周王见上,拜且哭。上亦哭,感动左右。—《明太宗实录卷九下》
靖难之战
永乐年间恃宠而骄朱棣登基之后,朱橚的好日子算是来了。7月9日周王生日,朱棣特地准备厚礼相赠。此后几年时间里,每年周王生日,朱棣都会让自己的驸马亲自去河南送礼。永乐元年正月周王复国,朱棣生怕弟弟吃穿用度不够,让户部动用河南二万石国家储备粮食补贴给周王府。
由于朱棣的纵容,周王行事渐渐肆无忌惮。永乐三年,派内官擅自调动湖州境内官军。永乐四年皂君山强盗闹事,周王不等朝廷旨意就调遣护卫官军三千人前往捕盗。永乐七年,伊王来朝之时道经开封,周王竟然"出语忿恨,心不可测"。永乐八年,周王私自在家庙中祭祀太祖朱元璋,被朱棣赐书教训。永乐十五年,周王府宦官以周王来朝为名到大名府围猎,甚至劫掠百姓。永乐十六年,周府仪宾盛瑜(周王女婿)擅自收留意图劫狱的曹国公李景隆家人。
一系列的矛盾累积之后终于在永乐十九年爆发。河南中护卫军士揭发周王谋反,朱棣以亲兄弟的缘故优容不问,只是收缴了周王护卫。经过此事之后,周王洗心革面老实了很多。
有情有义的侄儿永乐二十二年朱棣去世之后,朱橚向皇帝侄子朱高炽请求亲赴大行皇帝几筵行祭礼。最终朱高炽考虑到叔父年事已高,因此婉转予以拒绝。
上遣书答曰:叔同气哀感之情,至诚且切。但高年远道跋涉之劳,非独侄有所未安。计大行皇帝圣灵亦未必安也,宜止不来。—《明仁宗实录卷二》
朱高炽不愧仁宗的庙号,比他堂哥朱允炆要强得多。在他继位后,周王岁增米五千石,合计二万石,而且悉支本色。悉支本色就是全部支米,没有大明宝钞在里面滥竽充数,这真是莫大的恩典。洪熙元年闰7月20日朱橚去世,享年65岁。当时的皇帝已经换成了朱高炽的儿子宣宗朱瞻基,他为叔祖赐谥曰定,从此朱橚也被称为周定王。
仁宗朱高炽画像
二、仁宗朱高炽、汉王朱高煦、赵王朱高燧
汉王朱高煦,成祖朱棣次子,和弟弟赵王朱高燧一样,生母都是仁孝文皇后徐氏。朱棣靖难之时,朱高煦为了父亲的江山冲锋陷阵,朱高燧则和兄长朱高炽一起坚守北京,兄弟二人都可称得上是靖难功臣。
朱棣登基后,兄弟二人被封为汉王和赵王。不甘人下的汉王为了夺嫡苦心孤诣,最终还是在永乐十五年被父皇打发去了山东乐安州就藩,宣告太子之位与他彻底绝缘。赵王则始终待在北京没有就藩,永乐二十一年的时候还试图弑父篡位,但朱棣诛杀了相关人员之后,最终没有牵连赵王。
汉王朱高煦
朱棣去世后,皇太子朱高炽即位。仁宗对两个弟弟极好,二王岁增禄二万石,合计三万石。二王长子分别封汉世子和赵世子,其余诸子皆封郡王。仁宗在位时汉王本人虽不常来京,但汉世子和汉府诸郡王却时常来京。在当时其他亲王来京停止的情况下,汉王府的待遇是独一份的。至于在北京待了40多年的赵王终于在洪熙元年三月就藩彰德府,临走之前还从哥哥手里敲诈了十二万石粮食。
大侄子即位,二王噩梦的开始美好的日子只持续了不到一年,仁宗就突然去世了。大侄子皇太子朱瞻基继位后,两位皇叔的苦日子开始了。
对于汉王,朱瞻基一直将他视作眼中钉肉中刺。自从他继位之后就一直在等,等汉王谋反。宣德元年八月,汉王终于反了,反得极其诡异。当年朱棣起兵之后,对周边的城池一直采取的是主动出击的姿态。但是在靖难战场上大出风头的汉王却似乎忘记了怎么打仗,朱瞻基御驾亲征,汉王就老老实实在乐安城内待着等死。直到最终被擒,这位当年威风八面的大将都未曾做出任何抵抗。汉王一家被押回北京后,关押于西安门内。汉王的最终结局,据说是被侄子做成了烧烤。
至于赵王,早在汉王被抓之时就有大臣建议将赵王一并消灭。朱瞻基虽然碍于面子没有这样做,但依然将群臣弹劾赵王的奏章汇总在一起寄到彰德赵王府。吓得魂飞魄散的朱高燧将仅剩的常山中护卫也上缴朝廷,这才换了一条活路。宣德六年8月26日,赵王朱高燧寿终正寝,享年50岁,赐谥曰简。
越王朱瞻墉,仁宗朱高炽第三子;襄王朱瞻墡,仁宗朱高炽第五子,二人的生母都是诚孝昭皇后张氏。越王作为仁宗嫡次子,宣宗亲弟弟,笔者之前分析过他可能是大明皇室隐性继承人的存在。因此即使在宣宗驾崩,皇太子朱祁镇登基的情况下,越王也一直没有就藩。正统四年6月26日朱瞻墉去世,享年35岁,赐谥曰靖。由于当时英宗朱祁镇年纪尚幼,他和这位皇叔之间的交集并不多。
襄王朱瞻墡的传奇人生对于朱瞻墡这位襄王,《明史》给出的评价是"庄警有令誉"。宣宗在平定汉王之乱时,奉命居守京城的就是襄王朱瞻墡。宣德四年八月,朱瞻墡之国长沙。宣宗去世后,由于皇太子朱祁镇年仅9岁,当时宫中谣言太后张氏要立襄王为帝。幸得太后召文武大臣至乾清宫确认朱祁镇的帝位,流言才得以平息。
宣宗崩,英宗方九岁,宫中讹言将召立襄王矣。太后趣召诸大臣至乾清宫,指太子泣曰:"此新天子也。"君臣呼万岁,浮言乃息。—《明史卷一百十三·列传第一》
乾清宫内景
朱祁镇继位后,襄王以"长沙卑湿"为由请求迁国,英宗爽快答应,襄王迁国襄阳。但是在英宗前期正统朝,襄王的表现既和传说中的"贤王"略有差距,朱祁镇对这位亲叔父也并不客气,叔侄之间屡有矛盾。
正统十四年土木堡之变后皇帝朱祁镇被俘,在"国赖长君"的呼声中,襄王再次被推向了皇帝宝座。而襄王则提出以朱祁镇之弟郕王朱祁钰监国,而立两岁的皇长子朱见深为帝。
英宗北狩,诸王中,瞻墡最长且贤,众望颇属。太后命取襄国金符入宫,不果召。瞻墡上书,请立皇长子,令郕王监国,募勇智士迎车驾。(《明史卷一百十九·列传第七》)
最终在文官们的胁迫下,郕王朱祁钰被立为皇帝,朱祁镇被尊为太上皇帝,朱见深则册为皇太子。朱祁钰其实真是一个好人,和刻薄的哥哥不一样,对襄王这位叔父态度很好。
"夺门之变"后,朱祁镇再次登基,朱祁钰被废为郕王。由于当时传闻于谦、王文等人企图迎立外藩为帝,而这个外藩就是襄王,因此"帝颇疑瞻墡"。
好在后来朱祁镇在宫中发现了此前襄王所上二书,也就是之前请立皇长子朱见深为皇太子,以及让朱祁钰善待自己的这两封奏章,心中大为感动。而且又发现襄国金符一直都在太后宫中,根本没有被使用过,也就不存在迎立外藩这件事情。但是为了彻底了解事实,朱祁镇还是召襄王进京面圣。襄王进京后极力为自己辩解,甚至建议毁去此前朱祁钰为皇后杭氏所建的寿陵。这番表明心迹之后,才让大侄子朱祁镇彻底放下了对襄王的戒心。
此后这对叔侄一唱一和,彷佛二十年来突然发现了对方的好。天顺元年十一月,朱祁镇复辟之后的第一个生日,襄王派人送玲珑碧玉带作为礼物。天顺二年朱祁镇因偶尔感冒兼以足气举发染病在床,襄王派仪宾刘隆驰问。天顺三年,朱祁镇因襄王给自己的药方颇有效果,还专门派人再求数方,并不忘夸赞叔父"仁术之妙"。当年襄王上书朝廷,请求明年进京朝觐。天顺四年二月,朱祁镇回复叔父说:
旧岁承喻以明年例当朝觐欲一来京,足见谨礼之意。 朕念至亲久别,亦欲一会。已尝致书奉复,期在春暖之际,遣人诣府专报。 今遣太监王定,赍奉敕符金牌,敬往迎请。可从容就道,从行之人随意带来。 专书以达,惟叔父亮之。(《明英宗实录卷三百十二》)
四月,襄王朱瞻墡第三次进京。这次见面,一共解决了三件朱瞻墡所忧心的问题。
他首先提出自己府中食盐都是从商人手上所买,品质不佳,"味苦不堪"。希望皇帝能每年赐给淮盐数引,自己可以派人前去领取,并表示"非敢多求营利,但充食用"。对于这点小小的要求,朱祁镇豪气地下令户部每年让两淮运司遣人用官舟载白盐三百引,送襄府供给。不过皇帝还加了句"不为例",意思是别的王府不要眼红,也来跟自己要盐。
第二件要解决的事情是世孙的问题。当时襄世子妃李氏多病,一直未能生育。而襄王长孙朱见淑年已十岁,名号问题刻不容缓。因此皇帝下旨册封朱见淑为襄世孙,赐与郡王冠服。
(天顺四年四月)庚午,致书襄王瞻墡曰:兹承跋涉远遁入觐京师会晤,间屡闻嘉言,良有裨益。 及叙亲情,乃知世子之妃李氏多病,未有所出。 而其庶长子见淑年已十岁,且知向学,朕甚喜之。 况叔父年高德邵,重闱之下,宜有令孙,以绵藩封之绪。 兹特立见淑为襄世孙,赐与郡王冠服。 以正名分,以遂叔父裕后之心。叔父其勿逊辞。(《明英宗实录卷三百十四》)
第三件是皇帝特旨准许襄王每年可出城游赏三、五次,而且世子、郡王也可出游。这可真是莫大的恩典了,自从宣宗上台以后各路宗室的日子是越发难过,出城游玩这种事是想都不要想。4月29日,朱瞻墡向皇帝告辞,而这次辞别也是上演了一出肝肠寸断的离别苦情大戏。
(天顺四年四月)乙亥,襄王瞻墡辞。上亲送至午门外,握手泣别。 王拜,上亦拜王。起行数步,顾,且拜。上使中官扶掖之。王起行,顾且拜者十数次。上目送出端门,乃还。百官送至端门外,行礼毕,王乃去。 是行也,其赐予尤极厚云。(《明英宗实录卷三百十四》)
天顺六年,朱祁镇再次请叔父进京,但这次襄王"以老辞"。这份真挚的友谊一直到天顺八年正月朱祁镇驾崩,这才戛然而止。成化十四年正月十六日,襄王朱瞻墡去世,享年73岁。收到讣告后,侄孙朱见深为叔祖辍朝三日,赐谥曰宪。
四、宪宗朱见深、崇王朱见泽
朱见泽,英宗朱祁镇第六子,生母孝肃皇后周氏。当宪宗朱见深在位之时,大明王朝已经步入中期,各项制度规章都已十分完善。崇王虽是当朝皇帝亲弟弟,但也并没有受到任何的偏爱。成化十年三月,崇王之国河南汝宁府。
宪宗去世后,皇太子朱祐樘继位,崇王曾提出仿襄王之例进京,但是被朱祐樘拒绝。此后太皇太后周氏病重,崇王上书请求进京探视。朱祐樘在和内阁首辅徐溥演了一出双簧之后,依然予以了拒绝。明朝中后期对藩王管制极严,太皇太后病危想看一眼阔别二十年的亲儿子亦不可得。
因此在弘治十七年太皇太后去世之时,特地以遗诏的形式禁止崇王前来奔丧,可怜可叹。
圣慈仁寿太皇太后崩。上即日发丧,命礼部具仪以闻。告讣于诸王,颁遗诏于天下曰:…崇王等王及诸宗室亲王各守藩屏,免赴丧,但遣人进香。…—《明孝宗实录卷二百九》
弘治十八年7月23日,崇王朱见泽去世,享年51岁。侄孙朱厚照为叔祖父辍朝三日,赐谥曰简。
太皇太后周氏
结语:通过这几对叔侄的比较,可以发现一般来说皇帝哥哥对亲弟弟都比较照顾。而侄子皇帝之中对叔父最好的首推仁宗,对叔父最为凶狠的则是宣宗。至于英宗,则以土木堡之变为界,对叔父襄王的态度有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至于崇王,则是上述几位中唯一未能为生母奔丧的亲王。总而言之,亲哥哥在位一切都好商量。等大侄子即位,待遇好不好全看皇帝心情了。
来源:孝艺有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