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背面形貌TOPCon电池电学特性及机理研究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16 08:55 2

摘要:在“双碳”目标的推动下,n-TOPCon太阳能电池凭借其卓越的性能已成为光伏产业的研发焦点。TOPCon电池的核心在于其背面的SiOx/poly-Si(n)钝化接触结构,该结构的质量直接决定了电池的效率。其中,电池背面的微观形貌是一个极其关键但又充满矛盾的因素

在“双碳”目标的推动下,n-TOPCon太阳能电池凭借其卓越的性能已成为光伏产业的研发焦点。TOPCon电池的核心在于其背面的SiOx/poly-Si(n)钝化接触结构,该结构的质量直接决定了电池的效率。其中,电池背面的微观形貌是一个极其关键但又充满矛盾的因素,它同时影响着钝化性能、接触特性和光学性能。

行业内存在一个经典的技术“权衡”:

背面抛光:可以减少硅片背面的表面积和缺陷,有利于形成高质量、均匀的隧穿氧化层(SiOx),从而获得优异的钝化效果和高开路电压(Voc)。同时,光滑的背面还能增强长波光的内部反射,进一步提升Voc。但其缺点是,光滑的表面不利于金属浆料的附着和烧结,容易导致接触电阻过高,从而牺牲了填充因子(FF)。背面织构(保留金字塔绒面):粗糙的金字塔表面增大了金属与半导体的接触面积,有利于银浆烧结时形成良好的欧姆接触,从而获得高FF。但其缺点是,尖锐的金字塔顶端和复杂的形貌会导致隧穿氧化层厚度不均、产生针孔,甚至在后续工艺中引入裂纹,损害钝化效果,最终拉低Voc。

如何打破这种“Voc”与“FF”之间的此消彼长关系,找到一种能够协同优化钝化和接触的背面形貌,是进一步提升TOPCon电池效率的关键。

为解决上述技术难题,本研究旨在通过系统性地构建和对比不同的背面微观形貌,深入探究其对n-TOPCon电池钝化性能、接触性能及最终电学性能的影响,并阐明其内在物理机制。

研究的核心思路是解构并重构背面形貌,设计了四种不同的处理技术路线:

E (酸蚀):作为基准组,保留了传统的金字塔绒面。P (碱抛光):通过碱抛光将金字塔绒面平滑化,以追求极致的钝化效果。EM (酸蚀+微织构):在传统金字塔绒面的基础上,再叠加一层更精细的“微绒面”,以增强接触。PM (碱抛+微织构):本研究的创新重点。先通过碱抛光获得一个高质量的平滑基底,再在该基底上选择性地制造“微绒面”,旨在同时实现优异的钝化和良好的接触,做到“鱼与熊掌兼得”。

通过对这四种形貌的电池进行全面的物理和电学表征,本研究旨在为n-TOPCon电池的背面设计提供一套清晰的优化指南。

电池制备:如图1和图2所示,实验采用182mm的n型Cz硅片。在经过双面碱制绒后,硅片被分为不同组别,进行背面的差异化处理(酸蚀、不同时长的碱抛光、以及在酸蚀或碱抛上进行不同时长的微织构处理)。随后,所有硅片经过相同的TOPCon核心工艺流程:PECVD沉积SiOx/a-Si(n)叠层、高温退火结晶、正面Al₂O₃/SiNₓ钝化减反层沉积,以及最终的丝网印刷和烧结。

图1. (a) n-TOPCon太阳能电池结构示意图;(b) 制绒后晶圆背面的微观形貌;(c) 制绒后晶圆截面的微观形貌。

图2. 具有不同背面形貌的n-TOPCon太阳能电池的制备工艺流程。

表征方法:研究采用了全面的表征手段,包括:形貌表征:SEM和光学显微镜观察背面微观形貌。物理参数:椭偏仪测量隧穿氧化层厚度;四探针测试背面方块电阻;ECV测试背面掺杂浓度分布。电学接触:TLM(传输线模型)测量金属接触电阻率(ρc);Suns-Voc测量金属复合电流(J₀,metal)。电池性能:I-V测试仪评估Voc, Jsc, FF, Eff等宏观参数;EQE测试分析光学损失。

表1. 化学清洗工艺参数(单位:体积比%c)。

表2. 不同背面形貌晶圆的质量损失和表面积比。

如图3和图4所示,不同的处理工艺成功地构建了多样化的背面形貌。碱抛光(P组)使金字塔尖端变得平滑,基底扩大。而微织构处理(EM和PM组)则在原有基础上生成了尺寸更小(约0.8µm)且更密集的微金字塔结构。光学反射率(图5)与表面粗糙度密切相关,微织构处理(特别是PM3组)的表面最粗糙,因此反射率最低,光捕获能力最强。

图3. 不同预处理后硅片背面的3D形貌和光学显微镜图像。

图4. 碱抛光+微织构预处理后晶圆背面的二次电子图。

图5. 双面对称样品的反射率。

隧穿氧化层厚度与方阻(图6):研究发现,平滑的碱抛光表面(P组)有利于生长更厚的隧穿氧化层,而粗糙的微织构表面(EM、PM组)则会形成更薄的氧化层。相应的,背面方块电阻(Rear R_sheet)也随之变化:氧化层越薄,磷原子越容易从多晶硅层扩散和激活,方阻也就越低。

图6. (a) 隧穿氧化层厚度;(b) 各组的背面R_sheet分布。

掺杂浓度分布(图7):ECV曲线进一步证实了上述发现。微织构处理(EM组)由于氧化层薄,其峰值和拐点处的掺杂浓度均较高。而碱抛光(P组)由于氧化层厚,其掺杂浓度则较低。

图7. 发射极的ECV曲线:(a) 测试所得;(b) 根据表面积比拟合。

表3. ECV曲线关键位置的磷浓度。

接触电阻(ρc)与金属复合(J₀,metal)的“跷跷板效应”(图8):这是本研究的核心发现。碱抛光(P组):获得了最低的金属复合电流J₀,metal(41.5 fA/cm²),表明其钝化性能最佳。但其接触电阻ρc也最高(1.61 mΩ·cm²),接触性能最差。酸蚀+微织构(EM组):获得了最低的接触电阻ρc(0.33 mΩ·cm²),接触性能最佳。但其金属复合电流J₀,metal也最高(78.5 fA/cm²),钝化性能最差。碱抛+微织构(PM组)的协同优势:该方法成功打破了僵局。先进行碱抛光,保证了一个低缺陷、高质量的钝化基底(低的J₀,metal);再进行微织构,为金属接触创造了有利条件(低的ρc)。PM2组在两者之间取得了最佳平衡。

图8. 不同背面形貌的(a) ρc和(b) J₀,metal。

最终的电池性能(图9、11和表4)完美地体现了上述的“跷跷板效应”与协同优化。

P组:得益于优异的钝化,获得了最高的Voc(711.1 mV),但因接触差,FF最低(83.04%)。EM组:得益于优异的接触,获得了最高的FF(84.82%),但因钝化差,Voc最低(701.5 mV)。PM2组:通过协同优化,同时获得了较高的Voc(706.1 mV)和较高的FF(84.24%),最终取得了24.78%的最高转换效率,比酸蚀基准组(E组)的24.55%高出0.23%(绝对值)。光学增益(图10):EQE分析表明,碱抛光处理的背面(P和PM组)在长波段(>900nm)具有明显的电流优势,这得益于其更光滑的基底增强了内部光反射。

图9. (a) Voc, (b) Jsc, (c) FF, 和 (d) Eff的箱线图。

图10. (a) EQE(实线)和光学反射率(虚线);(b) 不同背面形貌的n-TOPCon太阳能电池的电流损失分析。

图11. 不同背面形貌的Voc、FF和Eff的比较。

表4. 不同背面形貌的n-TOPCon太阳能电池的关键参数。

研究结论

本研究系统地揭示了n-TOPCon电池背面形貌对其电学性能的调控机制,并提出了一种协同优化的解决方案。

揭示了核心权衡关系:电池背面形貌通过调控隧穿氧化层厚度和多晶硅掺杂梯度,直接控制了钝化性能(Voc)和接触性能(FF)之间的“跷跷板”关系。平滑表面有利于Voc,而粗糙表面有利于FF。验证了协同优化策略的有效性:**“碱抛光+微织构”**的协同策略被证实是实现高性能的有效途径。该方法先通过抛光构建高质量的钝化基底以保证高Voc,再通过微织构增大金属接触面积以保证高FF。实现了效率的显著提升:采用优化的“碱抛+微织构”工艺,电池效率达到了24.78%,相较于传统的酸蚀绒面提升了0.23%(绝对值)。

参考文献:Li, Z., Shi, M., Lyu, W., Peng, H., Liu, Z., & Wang, Q. (2025). Research on electrical properties and mechanism of n-TOPCon solar cells with different rear surface morphologies. Solar Energy, 301, 113960.

来源:锂电百科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