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流域矿井水处理研讨会在太原理工大学召开 共话绿色利用新路径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15 21:30 1

摘要:2025年9月13日,由太原理工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北京)与中煤科工集团杭州研究院有限公司联合主办的“矿井水处理与利用技术交流研讨会”在太原理工大学召开。本次会议得到山西省生态环境厅、水利厅、工信厅、能源局等省直部门支持,由太原理工大学环境与生态学院、山西省煤

2025年9月13日,由太原理工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北京)与中煤科工集团杭州研究院有限公司联合主办的“矿井水处理与利用技术交流研讨会”在太原理工大学召开。本次会议得到山西省生态环境厅、水利厅、工信厅、能源局等省直部门支持,由太原理工大学环境与生态学院、山西省煤炭学会生态环境专委会、省煤炭加工利用学会环保节能专委会、山西科城能源环境创新研究院共同承办。全国水利、能源、环境等领域的百余位专家学者与企业代表齐聚,围绕黄河流域矿井水保护与利用的政策管理、技术创新及工程实践展开深入交流。

太原理工大学环境与生态学院院长王建成在致辞中表示,山西省水资源短缺,作为黄河流域煤炭主产区的重要非常规水资源,矿井水的有效保护与高效利用,直接关系区域水资源安全、生态环境保护及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此次联合相关机构举办研讨会,旨在搭建政产学研用交流平台,推动领域内创新科技成果加速转化,推广优秀技术产品与实践经验,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贡献高校力量。

黄河水资源保护科学研究院总工程师刘永峰在报告中分析了黄河流域煤矿取水许可管理的现状与挑战。他指出,黄河流域水资源短缺与煤炭开采的矛盾日益突出,建议从取水许可、用水计量、回用率管理等环节系统施策,避免“一刀切”管理,推动矿井水从“废水”向“资源”转变。他同时强调,应尽快完善疏干排水取水许可管理细则,建立基于流域特征的差异化管控机制。

刘永峰:完善黄河流域煤矿取水许可管理,避免“一刀切”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化工与环境学院教授何绪文介绍了“矿井水资源化生态全量利用技术”的最新研究进展。其团队开发的MDF绿色短流程直滤技术可实现矿井水高效预处理,结合导电膜除硬与浓盐水膏体充填技术,能实现矿井水高效低成本利用。目前,该技术已在鄂尔多斯、河南等多个煤矿成功应用,吨水处理成本降低30%以上。

何绪文:创新矿井水全量利用技术,实现低成本高效处理

中煤科工杭州研究院副总经理郭中权全面分析了含盐矿井水处理技术的现状与挑战。他提到,现有膜浓缩与蒸发结晶工艺仍面临能耗高、副产盐价值低等瓶颈,未来应重点开发短流程膜系统、低成本分盐工艺与新能源耦合技术,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经济零排放”。

郭中权:分析含盐矿井水处理技术瓶颈,推动低碳技术发展

煤炭开采水资源保护与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李井峰分享了“煤矿矿井水井下高效处理利用技术”的研发与工程实践。该技术利用采空区地下水库的自然净化能力,结合旋流-陶瓷膜预处理与高通量脱盐膜,可实现高矿化度矿井水井下高效处理与资源化。神东矿区的应用案例显示,其吨水处理成本远低于地面处理工艺。

李井峰:研发井下高效处理技术,推动矿井水处理利用系统变革

太原理工大学环境与生态学院教授袁进是本次会议的发起人,他立足山西实践,分享了团队实地调研和科研工作成果。他分析了煤炭矿区水系统“自然+人工”特征及全生命周期工艺优化思路,针对矿井水处理利用中常见的八个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并建议政府相关部门协同推进矿井水的区域性生态化全量利用。

袁进:剖析矿井水处理利用常见问题,探索区域综合优化方案

中国煤炭地质总局勘查研究总院所长杜松提出采用深部地质封存技术处置煤矿高盐水的研究思路。他表示,国内率先开展的科研示范已取得重要进展,在符合地质条件的地区,经科学论证,结合多段深地流体协同监测及安全控制技术,采用深部地质封存技术解决煤矿矿井水零排放的最后“一公里”难题具有可行性。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化工与环境学院副教授章丽萍从政策实施、利用现状和技术研发三个维度分析了矿井水处理面临的挑战。她指出,当前矿井水综合利用缺乏统一标准,尤其是生态补水方面的标准缺失。针对高氟水处理难题,其团队开发的同步除浊除氟短流程工艺,可稳定实现氟离子浓度低于1mg/L。

山西知川技术开发公司高级工程师李洋深入分析了井下使用油脂、药剂等化学品的污染机制与影响途径,介绍了团队在高含水液压液污染控制技术方面的研究进展,并提出了控制井下源头污染的管理与技术措施建议。

中煤科工杭州研究院副总经理毛维东介绍了井下水仓防淤清淤技术体系的研发进展。该技术通过清水入仓等被动防淤手段,结合连续流脱水、清仓机、负压脱水机等主动清淤设备,有效解决水仓淤积难题,为矿井水井下源头处理提供了技术方案。

中煤科工杭州研究院高级工程师彭理达介绍了“智能化煤矿水务技术”的最新进展和智能水务管理的发展趋势。他提到,智能加药系统、机器人配药、智慧水务平台等技术集成成果的应用,正推动煤矿水处理系统向少人值守、智能预警与精准调控转变。

在圆桌讨论环节,晋能控股集团环保低碳中心主任王伟就如何更好推动矿井水处理利用技术创新,与特邀专家及企业代表互动交流。与会者认为,推动技术创新实践应遵循自然规律、科学研判和因地制宜原则,完善实验室验证、中试试验、第三方评价等技术研发创新体系,重视节水、清洁、循环、低碳技术的协同效应。山西焦煤西山煤电基层运维技术负责人肖建萍还就现场运行中的实际问题与专家进行了交流。

实践案例分享环节中,兖矿集团山西天池煤矿科长张杰介绍了企业酸性矿井水处理中井下精准加药与地面深度处理协同的技术经验;国能水务环保公司副总工程师盛飞分享了神东补连塔区域矿井水提标治理标杆案例;杭州匠容道环境科技公司副总经理陈小波介绍了电驱动膜技术在矿井水浓缩零排放中的应用;烟台金正环保科技公司总工程师虞亮则介绍了“高硫酸钙型矿井水低成本零排放工艺”及其典型应用案例。

太原理工大学教授袁进对会议进行总结。他表示,本次会议成果丰硕,专家和代表们从不同视角分享了矿井水处理与利用领域的前沿成果、技术进展、实践案例、问题思考和前景展望,展示了绿色短流程直滤、含盐矿井水高效零排放、地下水库与井下低成本净化等一批科研与技术成果。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做好黄河流域矿井水保护和利用需在政策、技术、管理多维度协同推进,建议各煤炭主产区和煤炭企业加快优化现行政策、完善管理标准、提升工艺技术,积极探索构建矿井水处理资源化生态全量利用技术体系,为推动黄河流域煤炭产区绿色低碳转型和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图片来源:太原理工大学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山西站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