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皇室爵位贝勒在身份等级和福利待遇上比最高的亲王差了多少?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8-29 19:20 1

摘要:亲王和贝勒,老百姓口中都叫“王爷”,但在清朝皇宫的大门口,这两个头衔的分量可天差地别。你要说走进紫禁城,贝勒哪敢和亲王平起平坐?甚至碰见了,先下马还得低声下气。外人看热闹,家里的人却知道,这“差了多少”不是两句能道明。

亲王和贝勒,老百姓口中都叫“王爷”,但在清朝皇宫的大门口,这两个头衔的分量可天差地别。你要说走进紫禁城,贝勒哪敢和亲王平起平坐?甚至碰见了,先下马还得低声下气。外人看热闹,家里的人却知道,这“差了多少”不是两句能道明。

追溯到努尔哈赤刚刚在辽东立了家业的那会儿,满洲贵族头衔里其实没“亲王”这一说。最高的封号,叫“和硕贝勒”。别小瞧这四个字,当时努尔哈赤把自己的孩子、侄子们都封成了和硕贝勒,分统八旗,那种“一家子说了算”的架势,还真有点野味。不管是谁,只要有本事、沾点亲,就能顶着“贝勒”的大帽子。但所谓的最高,也就是那个乱世里最高而已。

等到了皇太极称帝、换国号叫“大清”,亲王封号才搬上舞台。这一变,不单单是名头新鲜——是规矩变了,门槛拔高了。亲王顶级,贝勒直接往后靠,在新出的十二级皇室爵位里排队。别看都冠着“爷”,有些人转眼间就变得更难企及。

你说待遇,先从银子粮米说起吧。亲王一年俸银一万两、禄米一万斛,世子再来六千的补贴,东一笔西一笔加起来,能养起好几个院子的人。亲王门下的孩子,一个个都不愁吃喝。贝勒就惨了些,年俸两千五,一斤米都得细细盘算——比郡王长子还要低,充其量也就够个中规中矩的体面。这差距,甭管哪个朝代,都是人间一道沟壑。

说到房子和门面儿,那也是丢不开的脸面。亲王府气势汹汹,二三万平米只是起步,里头有院儿有湖、假山石都能砌个小型园林。房子数也规矩得紧,七间正殿、五间后殿,这“七五之数”,可不是随口来的——讲的是仅次于皇帝的尊贵仪式。贝勒呢?四千平米顶天,五间正殿配五间后殿,住起来虽阔绰,却怎么都有点夹在中间的尴尬。顶楼上的瓦片也分等级,皇帝是明黄色,亲王用青绿,贝勒到手的就是灰瓦,路过紫禁城,连仰头一看都带点自知之明。

清朝讲究礼法,细节里藏着天差地别。举个最不起眼的例子——门钉。紫禁城九九八十一颗,亲王府七九六十三颗,贝勒府连行都得打折,门钉少两行。谁家小子溜门,抬头看看门板便知道家里到底离皇帝有几步远。

别以为只有自家人看得见,出门更是讲身份。亲王出行,仪仗队前后围着一大圈,持旗持枪的、又是“红罗绣五龙曲柄盖”又是“瑞草伞”,各色人数配齐,六匹马拉着,前呼后拥一套流程下来,跟老百姓过年出行完全不是一个画风。贝勒队伍就一半人马,还得先给亲王让路。碰上大太阳,谁家的轿子影子更大,一看就懂谁说了算。

说到穿戴,帽顶、顶戴都是三层,但细研之下,亲王头顶镶八颗东珠,而贝勒只有六颗。朝服上的龙,也分五爪四爪,亲王才有资格绣正龙、行龙,贝勒衣服就只有蟒纹,没法龙啸九天。别人瞧见,隔着三尺都认得谁位高一等,谁只能往后站。

这些讲究不仅活着分明,连死了也摆得清清楚楚。亲王去世,皇帝要停朝三日,祭奠派上一品大员,赐修坟银子一万两、金龙棺材、夸张到一百丈的墓地面积。贝勒的丧葬简直就是“缩小版”,停朝一天,祭奠挂个名儿,灰瓦三间堂,银子缩到两千,门外守坟户少了一半。有时候看族谱,名字旁边的注释分明:亲王之墓地,贝勒不过一角。

讲到女人和后代,这缺口又大一圈。亲王的妻子叫福晋,贝勒只是“夫人”,福晋最多能立五个,贝勒两位侧夫人就很知足了。儿子的爵位也是步步降级,不世袭罔替的铁帽子王,谁家的大儿子能继承高爵,其它儿子全靠考封搏机会。亲王家女儿可以称格格,贝勒家嫡女最多叫多罗格格,再往下就只剩“宗室女”。门第森严,谁都不能越雷池一步。

有些人的命运啊,就像宫里那道墙,“去哪儿”决定了“能走多远”。亲王一生顺风顺水,吃穿用度皆高人一等,家族里的小贝勒、总管、属员,看着侍卫多、衣服亮,也只能在府门外乘凉儿。到了逢年过节,亲王府成了整个旗的人朝贺场面,贝勒过寿就是自家几个人凑个局。

可话说回来,亲王和贝勒还是同宗那一脉。外人羡慕嫉妒恨,却未必明了这些“差得远”背后的人情冷暖。谁不是高处不胜寒,低处总安稳?大清老皇室的故事讲多了,满是头衔和规矩、权力与身世,唯独少了点烟火气和唠嗑的舒坦。不过相比皇帝那种最孤独的九五至尊,也许贝勒反倒无忧无虑,身上的棱角能藏一点,日子还能过得松快些。

看史书总是说“亲王碾压贝勒”,可人嘛,谁都有不为人知的小算盘和苦闷。或许某个亲王,也曾羡慕过贝勒院子里那几棵老柳树,和清闲的秋风。历史里这些角色,一步错,步步错,但终归都是那堆旧门钉下的浮生。你要问,到底做亲王好还是贝勒更自在?这桩事,谁说得清呢。

—有时候,比起头衔,命里的安稳,才是真稀罕。

来源:幽谷中流淌清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