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勒和王爷有何区别?从年俸1万两到2500两,清朝的爵位鄙视链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5-16 12:18 1

摘要:举个例子:康熙晚年,八阿哥胤禩被大臣私下称为“八贤王”,但他直到雍正登基前都只是个“多罗贝勒”;而十三阿哥胤祥一上来就被封为“和硕怡亲王”,府邸规格比胤禩高出不止一档。这中间的差别到底在哪?要搞清楚这个问题,得从清朝的宗室爵位制度说起。

清朝的电视剧里经常出现“贝勒爷”“王爷”这些称呼,但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同样是皇亲国戚,这些头衔背后藏着森严的等级差异。

举个例子:康熙晚年,八阿哥胤禩被大臣私下称为“八贤王”,但他直到雍正登基前都只是个“多罗贝勒”;而十三阿哥胤祥一上来就被封为“和硕怡亲王”,府邸规格比胤禩高出不止一档。这中间的差别到底在哪?要搞清楚这个问题,得从清朝的宗室爵位制度说起。

根据《清史稿·职官志》记载,清朝宗室爵位分为十二等,最顶层是“和硕亲王”,也就是俗称的“王爷”,接下来是“多罗郡王”,再往下才是“多罗贝勒”。这三个爵位的关系,简单说就是亲王>郡王>贝勒。

比如康熙帝的哥哥福全,早在顺治年间就被封为“裕亲王”,是典型的铁帽子王(世袭罔替);而他的五子胤祺在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只封到“恒郡王”;至于九阿哥胤禟,到康熙驾崩时还是个“贝子”,连贝勒都没混上。

等级差异不是简单的称呼,而是会直接体现在待遇上:按《钦定大清会典·户部》的数据,亲王每年领银1万两、郡王5千两、贝勒2千5百两,俸禄直接腰斩式递减。

典型的案例莫过于康熙第九子胤禟。雍正四年(1726年)的审讯档案显示,当钦差大臣质问胤禟为何私铸铜钱时,他辩解道:

“我不过一个贝子,年俸才1300两,不想法子贴补用度怎么活?”

这句话暴露了低等宗室的尴尬处境——连康熙亲儿子都要靠灰色收入维持体面。

反观怡亲王胤祥,雍正一登基就赐他“世袭罔替”的亲王爵,光是在北京就赏了七进四合院规格的王府,还特批他兼管户部,实权堪比副皇帝。这种天壤之别,根源就在于爵位等级。

爵位晋升更藏着政治玄机。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发生过一桩著名案例:康熙帝废太子胤礽的孙子永璥想恢复祖上爵位,结果被乾隆痛批“妄求恩典”,最终只给了个奉恩将军。

而同样是废太子后裔的弘晳,雍正年间却破格封为理郡王,这是因为弘晳主动举报了亲爹胤礽的旧党。

这事记在《清高宗实录》卷1056里,乾隆明确说:“弘晳能改父恶,故特加显秩。”可见爵位升降从来不只是血缘问题,更是政治站队的晴雨表。

到了晚清,这种制度开始松动。恭亲王奕訢在同治年间权势滔天,但按《翁同龢日记》记载,他每年实际收入远超法定1万两,光是门生孝敬就达二十万两之巨。

而醇亲王奕譞为了避嫌,主动申请降低儿子光绪帝本生家的待遇,《光绪朝东华录》里收录了他的奏折:“臣家蒙恩已极,恳请裁撤护卫兵丁。”醇亲王“自降身份”的操作,恰恰反证了亲王爵位的特殊分量。

说到具体区别,有三个关键点:首先是继承规则。据《大清会典事例·封爵》规定,亲王去世后,嫡长子降一级袭郡王,郡王子嗣再降袭贝勒,形成“代降一等”的铁律。唯一例外是八大“铁帽子王”,比如礼亲王代善的后代永远世袭亲王。

其次是政治权限,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出台的《宗室条例》写明:亲王可参与军机处议政,郡王只能管内务府事务,贝勒则无参政资格。

最后是生活细节,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内务府档案显示,亲王冠顶用十颗东珠,郡王八颗,贝勒仅七颗,连马车轿帘的颜色都有严格区分。

透过这些制度设计,清朝统治者成功地把亲情血缘改造成了政治工具。一个贝勒想当王爷,要么像胤祥那样赌对新君,要么像清末的庆亲王奕劻那样拼命捞钱买官——根据英国《泰晤士报》1901年的报道,这位庆王爷光庚子事变期间就收了李鸿章50万两白银的“活动费”。这种赤裸裸的权钱交易,让爵位制度最终沦为腐朽王朝的陪葬品。

说白了,看着都是皇帝家的娃,但娃与娃还是不一样的,从称呼上,不仅仅只是称呼,还有权利,还有相应的待遇。

史料来源说明:《清史稿·职官志》关于爵位等级的记载;《钦定大清会典·户部》记录的俸禄数据;雍正朝审讯胤禟的原始档案现藏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清高宗实录》卷1056对弘晳封爵的记载;《翁同龢日记》对恭亲王收入的描述;《光绪朝东华录》收录的醇亲王奏折;《大清会典事例·封爵》关于世袭规则;乾隆三十八年《宗室条例》原件存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康熙朝内务府档案中的冠服制度;1901年3月《泰晤士报》对奕劻的报道。

来源:历史的赠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