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乙肝是一种由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传染性疾病,主要通过血液、母婴和性接触传播。在我国,乙肝长期以来都是比较常见的慢性传染病,部分患者在感染后能够自愈,但也有相当一部分人会发展为慢性携带者。乙肝病毒长期存在于体内,会损伤肝细胞,引起肝脏慢性炎症,如果没有得到规范管理
乙肝是一种由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传染性疾病,主要通过血液、母婴和性接触传播。在我国,乙肝长期以来都是比较常见的慢性传染病,部分患者在感染后能够自愈,但也有相当一部分人会发展为慢性携带者。乙肝病毒长期存在于体内,会损伤肝细胞,引起肝脏慢性炎症,如果没有得到规范管理,几年甚至十几年后可能发展为肝硬化、肝功能衰竭,甚至肝癌。需要注意的是,乙肝并不会通过日常接触、拥抱、共餐传播,这一点很多人容易误解。现代医学已经有有效的疫苗可以预防乙肝感染,对于已经确诊的患者,也有多种抗病毒药物能够抑制病毒复制,延缓疾病进展。规范的随访和健康管理是控制乙肝的关键。
48岁的马洪涛是湖北襄阳的一名理发师,在镇上开了家小理发店,平时客人来得多,他一忙就是一整天。给人刮胡子、推剪时手上常被刀片蹭破,他嫌麻烦从不带手套,也不消毒就继续干活。剃须刀和剪刀经常几个人轮着用,只是用清水冲一冲就放回去。忙到中午,他常用外卖凑合一顿,晚上店里收拾完才跟朋友去烧烤摊撸串喝酒,要么就去熬夜打牌,常常半夜才睡。这样的生活一过就是好几年,他早已习惯了这种随意,没想到潜在的危险正在一步步靠近。
2021年5月2日,马洪涛正给一个熟客染发,蹲着刷染膏的时间有点长,起身时忽然一阵眩晕,胳膊一软,手里的染碗差点滑落。胳膊像被抽空了,指尖发麻,拿着刷子的手直抖。他心里咯噔一下,觉得整个人轻飘飘的,胸口闷得厉害,右手还攥着刷子,指头却发僵,力道像使不出来一样。他靠在镜台边喘了两口,觉得手脚都不听使唤,他甩了甩手暗骂自己不中用,脸上的血色慢慢退去,额头沁出汗水。顾客问他怎么了,他摇了摇头,坐下来缓了口气,心里隐隐有点发慌,却又安慰自己可能只是累着了。
5月18日,他照例开门准备迎客,却在擦镜子时突然发现自己眼角发黄,眼白浑浊不亮,皮肤也泛着蜡黄,整张脸像没了血色。马洪涛愣了好几秒,心里升起一股不安,伸手在眼角抹了抹,那股黄色却怎么也抹不掉。中午点了炒饭,他勉强夹了几口就觉得胃里堵得慌,油腻的味道一上来就直冲鼻腔,让他反胃,咀嚼动作越来越慢。他盯着筷子上的鸡块,胸口一阵压迫感,心里空落落的,索性把筷子放下,靠在椅子上,额头冒冷汗,胃里翻腾。
过了没多久,店里来了个老客人要剪头,他刚低头剪了几下,肚子里就涌起酸胀感,喉咙也一阵紧缩,他猛地开始咳嗽,紧接着一股热腥味直冲口腔,没等他反应过来,一口暗红的血就从嘴里喷了出来,溅在围布上。马洪涛愣在那里,脸色骤然发白,心口发慌,胸口虚浮,呼吸越发沉重。他感觉全身的力气都在往下泄,整个人虚弱得像被掏空,连手指都在发抖,只能死死扶着椅子大口喘息。他心里一阵慌乱,明白情况不妙,赶紧丢下手里的活打车去了医院。
到医院后,医生立即为马洪涛做了血液检查,结果显示谷丙转氨酶高达245 U/L,谷草转氨酶212 U/L,血清总胆红素升至56 μmol/L,白蛋白只有31 g/L。血常规提示轻度贫血,血小板也偏低。进一步检测乙肝病毒指标,HBsAg和HBeAg均为阳性,HBV DNA复制量达到1.2×10⁷ IU/mL。腹部B超提示肝脏回声不均,边缘轻度不规则,脾脏轻度增大,门静脉内径拓宽。结合他的症状与各项检查结果,医生最终诊断为慢性乙型肝炎活动期,并伴有肝功能损害,需要尽快接受抗病毒及保肝治疗。
马洪涛听到乙肝这两个字时,整个人僵在椅子上,脑子一片空白。他喉咙发紧,手心全是汗,声音发抖着问医生这是怎么回事,是不是会要命,眼神里写满了害怕和慌乱。医生询问他的情况后,耐心地解释,乙肝主要通过血液和体液传播,他平时在理发店给顾客刮胡子、修面,经常手上带着小伤口,却没有任何防护,工具也没有彻底消毒,这些都可能成为感染途径。听到这里,马洪涛心里一阵发凉,才明白原来自己随意的习惯早就埋下了隐患。他回想起这些年图省事,从没把小伤口当回事,此刻满心后悔,脸色比病容更沉重。
医生为马洪涛制定了治疗方案,目前的关键是控制病毒复制,保护肝功能,避免进一步恶化。结合马洪涛的情况,医生为他开具了口服抗病毒药物恩替卡韦,这是公认的一线用药,能够有效抑制乙肝病毒在体内的活动。除此之外配合护肝药物,定期复查肝功能和病毒量,监测病情变化。医生叮嘱他,治疗必须长期坚持,不能随意停药或间断,否则病毒容易反弹,病情会更加危险。同时,他需要彻底戒酒,注意休息,饮食上清淡为主,避免辛辣油腻和不干净的食物。医生告诉他,只要按时服药、坚持随访,大部分患者都能稳定病情,避免发展到肝硬化或肝癌。
回到家以后,马洪涛整个人都规矩了不少,他把药放在床头,每天都准时吞下恩替卡韦和护肝片,不敢有半点马虎。饮食上,妻子盯得很紧,油炸烧烤一律不许碰,餐桌上换成了清蒸鱼、青菜和小米粥。原来打牌熬夜的习惯彻底改了,晚上九点多就关灯睡觉,第二天早晨起得早,但不再像以前那样立刻开店忙活,而是先在院子里慢慢走一圈,活动身体。理发店里,他开始给剪刀、剃刀都配上专用消毒盒,自己手上哪怕有一点小口子,也会先贴上创口贴再动手。随着生活一点点调整下来,他发现整个人轻松多了,之前常有的乏力感渐渐缓解,胃口也慢慢恢复,脸色比刚确诊时好看了不少。
两个月后,马洪涛回到医院复查。血常规显示血红蛋白恢复到128 g/L,血小板稳定在180×10⁹/L,谷丙转氨酶下降到42 U/L,谷草转氨酶38 U/L,总胆红素恢复到16 μmol/L,白蛋白上升到39 g/L。HBV DNA从最初的1.2×10⁷ IU/mL降到了不足5.0×10³ IU/mL,肝脏B超提示肝实质回声较前均匀,脾脏也不再继续增大。面对这样的结果,马洪涛心里总算松了一口气,觉得坚持的辛苦没有白费,决心继续好好调理,把肝功能扭转正常。然而就在他和家人以为日子能慢慢回归平静时,危险也在步步逼近……
2022年9月12日,马洪涛刚忙完一天的生意,回到家坐下吃饭时,整个人突然一阵恶心,胃里翻江倒海,喉咙发干得厉害,连口水都咽不下。他伸手去夹菜,筷子在手里直打颤,夹到一半就掉了。他额头开始冒汗,喉咙里有股说不出的腥味,呼吸越来越浅,仿佛身体一点点泄力。脸色发灰,眼神虚得发散,胸口发闷,每口气都短促得像被人卡住。妻子端来水,他手抖得连杯子都拿不稳,他靠在椅子上心里直打鼓,明明很饿,却连一口饭都咽不下,胃里堵得慌,手心冰凉。
他在沙发上躺了一会,突然他的身体猛地一抽,双腿止不住地抖,胳膊僵硬得抬不起来,连脸上的肌肉都在轻微颤动,牙齿紧紧咬着,下巴发酸。妻子吓得慌了神,伸手去扶,却发现他浑身冰冷,回应的声音虚弱得几乎听不见。他心里隐隐明白不对劲,但身体根本不听使唤。他感觉呼吸越来越费劲,喉咙发紧,脑子里嗡嗡作响,像是意识被撕开了一道口子,却什么都做不了,只能僵在沙发上,浑身冷得发抖。
紧接着,一阵强烈的虚脱感冲上来,他想抬手,可手臂像灌了铅,沉得根本抬不动。腹部一阵阵抽痛,浑身无力,意识一点点模糊。他的手指彻底没了力气,整个人一软,头歪到一边,嘴角挂着口水,呼吸浅得几乎听不到。妻子探到他胸口,发现起伏极慢,像是随时会停下来,吓得尖叫,连忙去拿手机拨120。他的脸色已经蜡黄发青,额头冰凉,浑身湿透。屋里只有妻子急切的喊声和电话里传来的急救询问声,而他只能半睁着眼,呼吸急促又断续,整个人已经陷入深度虚弱之中。
送到医院后,医生立刻为马洪涛做了血液和影像学检查。结果显示他的血清谷丙转氨酶飙升到980 U/L,谷草转氨酶达1120 U/L,总胆红素高达186 μmol/L,血清白蛋白降到25 g/L,凝血酶原活动度不足25%,提示严重凝血功能障碍。血氨水平明显升高,达到156 μmol/L,结合体格检查时他已出现意识模糊和轻度扑翼样震颤。腹部B超提示肝脏体积缩小,边缘钝圆,回声不均匀,并伴有少量腹水。医生查看所有结果后,神情凝重地确认,马洪涛已进入急性肝衰竭阶段,随时可能危及生命。
医生第一时间为马洪涛启动了肝衰竭救治流程,给予大量补液、白蛋白和血浆输注,同时用药物稳定血压,减轻脑水肿,并在监护室中持续吸氧。为了降低体内毒素,还安排了血液灌流和利尿治疗。起初他的情况稍有缓解,但很快又出现血压下降和意识加深的情况,呼吸越来越浅,胸口起伏几乎看不见。医护人员连续进行气管插管和呼吸机辅助,并反复心肺复苏,试图挽回心跳。然而一次次除颤都未能让心电波恢复正常。家属守在门外,听着抢救室里的呼喊声,泪流不止。最终,经过一个多小时的全力抢救,医生只能沉痛地宣布,马洪涛因急性肝衰竭多脏器衰竭,抢救无效去世。
病房外,马洪涛的妻子整个人瘫坐在长椅上,眼睛哭得通红,手还死死拽着化验单,声音嘶哑:“医生,你们不是说他吃药坚持得很好吗?病毒量都降下来了,怎么会突然就肝衰竭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她说着猛地把单子摊开,手指抖得厉害,“血常规、肝功能上次不是都稳定的吗?人也没喝酒,也没熬夜了,为什么还是走到这一步?是不是哪一步没查出来?是不是有什么原因被漏掉了?”她哭喊着,额头抵在单子上,泪水打湿了纸。旁边的儿子红着眼,拳头攥得发白,低声质问:“我爸这么听话照做,怎么最后还是这样?你们说的稳定是不是假的?”一家人的情绪几乎崩溃。
医生最初的想法,是不是患者自己没坚持吃药,或者背地里还在喝酒、熬夜,这才让病情突然恶化。但随着家属的哭诉和回忆,一条条细节被拼凑起来,他才意识到马洪涛的依从性非常高。每天早晚的恩替卡韦从没落下过,妻子也每天盯着他服用。饮食上严格清淡,桌上常年是青菜、清蒸鱼和小米粥,再也没有油炸和烧烤的影子。以前打牌熬夜的习惯彻底改掉,晚上九点就准时关灯睡觉。理发店里的剪刀剃刀都严格消毒,连散步这种最普通的锻炼,他都控制好节奏,避免劳累。医生在心里一一对照病例,叹息着承认,这样的生活管理几乎已经是教科书式的完美。
医生带着疑惑,把马洪涛所有的病历从头到尾翻阅了一遍。上次入院时的检查数据显示,谷丙转氨酶稳定在42 U/L,谷草转氨酶38 U/L,总胆红素维持在16 μmol/L,白蛋白恢复到39 g/L,HBV DNA也从最初的1.2×10⁷ IU/mL降到不足5.0×10³ IU/mL,几乎达到理想的控制水平。复查影像学提示肝脏实质回声均匀,脾脏不再增大,肝功能在当时是明显好转的。病例记录里还清楚写着他严格戒酒、规律作息、饮食清淡,连小伤口都注意防护。无论从数据还是生活管理来看,病情都走在稳定的轨道上。医生合上病例,心头一紧,意识到这次突发的肝衰竭并非因依从性问题或监测疏漏,背后一定还有更深层的原因没有被发现。
医生把家属叫到一旁,语气缓了下来,追问得很细。他问是不是私下买过所谓护肝的保健品,或者听信偏方加过别的药物;又问恩替卡韦在服用时有没有自行加减量,或者中途忘记过。家属一一摇头,态度坚定,说从来没有瞒着用过别的东西,更不敢乱动药量,怕耽误治疗。医生又追问,平时饮食里有没有喝过药酒、补品,或是接触过什么可疑的东西,得到的回答依旧是否定。妻子哭着说自己天天盯着他吃饭睡觉,半点差池都不可能。
医生心里越来越没底,把所有资料带去找主任讨论。主任仔细翻阅了血液检查、影像学结果和随访记录,眉头越皱越深。翻到生活管理那一页时,他叹了口气,缓缓合上病例,说这是一个高度依从的患者,药物每天规律服用,饮食、作息、消毒防护都做得近乎完美,根本挑不出毛病。主任沉声:“如果连这样的患者都突然恶化成急性肝衰竭,那其他人该怎么办?这种病例绝对不是偶然,一定还有什么原因潜藏在背后,被大家忽略了。如果不能找到答案,就无法真正保护更多患者。”
主任亲自见了家属,没有急着说病情,而是从日常生活一点点问起。他问得很细,从吃饭习惯到睡觉时间,从店里忙活的方式到家里小动作,都耐心地追问。家属一开始还觉得奇怪,甚至有些不耐烦,心想这些琐碎的小事和病有什么关系。可当主任追问到其中一件极不起眼的细节时,他脸色陡然一沉,笔尖顿在病历本上,目光变得格外锐利。
家属还没反应过来,连忙补充说这事在家里很常见,人人都这样做,不可能会有什么问题。可主任并没有放过,反而把问题一遍遍确认下去,语气越来越严肃。直到这一刻,家属才从他的眼神里察觉到不对劲,心里一阵发凉。在主任的追问下,原本毫不起眼的小习惯才逐渐显露出背后的危险,真相也就此浮出水面。
主任惋惜说道:“太无知了!马洪涛看似已经严格遵守了医嘱,按时按量服用恩替卡韦和护肝药,生活上的作息和饮食也都做到了面面俱到,也没有吃其他冲突的药物或保健品,但他在生活中还是忽略了这2个关键习惯,这才将他推入了死亡的深渊!如果他能早点意识到这2点疏忽,可能也不会导致如此结局……”
马洪涛在服药期间一直以为喝温水吞药就已经足够,但他常常图省事,把药片直接和一杯浓茶一起送下去。茶水里含有较多的鞣酸成分,会影响药物在肠道中的吸收效率,导致有效成分进入血液的量大打折扣。长时间这样做,体内病毒得不到足够抑制,肝脏炎症仍在持续,虽然复查数据一度显示稳定,但实际上病毒处于活跃状态。病例分析提示,他的药物浓度在体内波动较大,病毒复制没有被完全压制,这是造成肝功能逐渐受损的潜在原因之一,也是常规检查不易及时发现的问题。
另一个被忽视的细节,是他每天长时间接触染发剂,却几乎没有任何防护。染发剂中含有多种化学成分,有些物质在长期接触后会通过皮肤进入血液,加重肝脏的代谢负担。对于一位本就有慢性乙肝的患者来说,肝脏解毒功能有限,频繁吸收这类成分容易让肝细胞受到进一步损伤。病例分析显示,马洪涛虽然注意饮食、戒酒、规律作息,但在工作中反复接触染发剂,却从未意识到这同样会影响肝脏健康。这种日积月累的负担,很可能成为导致肝功能快速恶化的重要因素。
最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两个细节叠加起来,等于在他严格的生活管理中留下了缝隙。茶水中的鞣酸降低了药物吸收,染发剂的化学成分又进一步损害肝脏,看似每天都准时吃药,实则体内的药物水平和肝功能都在悄悄恶化。病毒在这种不利环境中逐步突破了治疗防线,最终导致肝脏失去代偿功能。病例最终提示,哪怕在其他方面都做得近乎完美,只要忽略了这些不起眼的小习惯,也可能成为压垮身体的关键因素,让他走向急性肝衰竭的结局。
王贵强,王福生,成军,等.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5年版)[J].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2015,9(05):570-589.崔富强,庄辉.中国乙型肝炎的流行及控制进展[J].中国病毒病杂志,2018,8(04):257-264.DOI:10.16505/j.2095-0136.2018.0073.冯辉,何国平.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治疗依从性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05,(12):891-894.(《纪实:48岁男子乙肝吃恩替卡韦,1年后肝衰,医生:犯了2个致命错》一文情节稍有润色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图片均为网图,人名均为化名,配合叙事;原创文章,请勿转载抄袭)
来源:万淼医生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