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话说:社在秋分前,必定是灾年 明天就是秋社,今年啥会是情况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15 23:46 1

摘要:时间过得好快,今天都来到白露节气的第九天,在间隔七天就是秋分了,秋分的到来给天气带来明显的变化,近段时间来早晚温差在增大,一到晚上不添加的衣服,还感觉到一丝寒意,到中午又感觉到热,这种气温的不均,如不注意防寒易引起感冒。秋分节气天气变化大,但与秋分相近的还有个

时间过得好快,今天都来到白露节气的第九天,在间隔七天就是秋分了,秋分的到来给天气带来明显的变化,近段时间来早晚温差在增大,一到晚上不添加的衣服,还感觉到一丝寒意,到中午又感觉到热,这种气温的不均,如不注意防寒易引起感冒。秋分节气天气变化大,但与秋分相近的还有个秋社的日子,它可是老辈人比较重视的,在民间还有一句话:社在秋分前,必定是灾年。这里的社就是秋社,意思是秋分在秋分节气前面出现,那这年就是灾年。那具体是什么说法呢?接着往下看。

秋社是和古人的生存有关,在过去人们吃饭都是靠种植土地,他们搞不懂丰收和歉收的说法,对丰收的希望都寄托着土地神。《诗经·周颂》里有以社以方的记载,意思是秋收后要祭祀土地神社和四方神。祈求来年五谷丰登。最初秋社没有固定日子,到汉代人们根据农作物收割期定下规矩:就是在立秋后第五个戊日为秋社日。戊在五行中属土,戊对应土地神,在这天祭祀,相当于给土地神过生日。

秋社是在立秋后的第5个戊日,一般都处在秋分前后。今年有点特别,立秋当天恰好是戊申日,立秋后的第一个戊日就是立秋当天。因六十甲子是干支十个与地历十二个两两组合的,戊日是10天循环一次,从立秋开始算起,到第五个戊日,最短的是40天,最长是50天。而立秋到秋分间隔三个节气,两个节气之间是15.22天,那立秋到秋分就是45天左右,从这个天数来看,秋社在秋分前后的几率差不多。经推算,今年秋社日是公历9月16日,秋分是公历的9月23日,秋社日比秋分早了7天。

秋分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六个节气,在每年公历9月22到24号之间,秋分交节时太阳到达黄经180°,直射赤道,昼夜时长相等,后北半球昼短夜长,气温逐渐降低。秋分的交节既是昼夜平分,也意味着秋季过半。大部分地区秋收、秋耕、秋种的大忙时节,农事活动处于关键阶段。不仅指导着农事安排,也有着人们对季节更替的感知和生活节奏的调整,与人们的生产生活紧密相连。

古人对秋分的观察是比较细的,还留下一句话:秋分麦粒圆溜溜,寒露麦粒一道沟。意思是秋分前麦粒没饱满,到寒露就会瘪成沟。这足以说明秋分不仅是气候节点,也是农事活动的关键期,错过了这个时期一年忙活就白干了。秋分后若提前下霜,晚稻会被冻僵,籽粒就长不饱满。若连续的阴雨,会让稻穗发芽、玉米发霉。若出现秋旱,土壤会太干,冬小麦播下去也不发芽。

按老祖宗说的:社在秋分前,必定是灾年。为啥有这种说法呢?因在过去人们生存主要靠农耕为主,天气的好坏直接影响农作物的收成。天气不好庄稼可能会烂在地里,没有收成全家就要饿肚子,也就是灾年的说法。正常情况下,秋社应在秋分后,这个时候地里的庄稼也长成熟,秋社到来祭祀土地,是先收收割再感恩土地,这样不耽误农事安排。若秋社秋分前,气候节奏乱了。可能白露就下霜,晚稻会被冻坏。秋雨偏多,谷物受雨水侵蚀易发芽变坏。秋社忙于祭祀土地神,耽误秋分前后的抢收抢种,庄稼会烂在地里,播种关键期会错过。这些都是社在秋分前,必定是灾年的说法。

今年秋社早于秋分,是否意味着灾年?秋社早于秋分确实与冷空气偏早相关,但现代农业科技技术相对较多,有大棚、灌溉、早熟品种,能抵消秋社带来的天气不利影响。所以灾年的说法已过时,但古人的风险意识不过时,可提前做一些准备,总比临时慌乱强。

社在秋分前,必定是灾年。这个说法,真正价值,不是预言灾害,而是提醒我们,要对自然敬畏,对规律要尊重。不过这些说法是先辈基于过去农业生产经验总结而来,虽带有一定传统色彩,但现今随着农业科技的发展,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也大大提升,这类说法更多的是对传统农耕文化记忆,让更多的人了解到先辈们对土地的敬畏之情,以及他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来源:忆想影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