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老话说: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
✋老话说: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
这话一点不假。尤其孩子12岁前,就像一棵正在扎根的小树,这时候培养好习惯,比日后费尽心思纠偏纠错,有效十倍。
有人说得更直:好习惯让人终身受益,它是取之不尽的“利息”;而坏习惯,则是一辈子都还不完的“债”。
⛱️ 你舍不得逼孩子,社会将来可不会舍不得
小时候舍不得教,长大了吃亏的是孩子自己。你不管,别人更不会客气。
所以,做父母的,哪怕再心疼、再不忍,也要在孩子12岁前,帮他养成这7个习惯。这不是苛求,是给孩子未来的人生铺路。
❤️ 一、做事有计划,从容不迫
你有没有见过这样的孩子:第二天考试,前一晚熬夜翻书,慌得手忙脚乱;作业拖到最后一刻,写不完就哭;早上起床永远在找袜子、找红领巾……
这些,都是缺乏计划的表现。
古人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一个做事没计划的孩子,长大后也容易丢三落四、临时抱佛脚。
怎么教?很简单。
让孩子睡前花5分钟,列出明天要做的事:几点起、穿什么、带什么、课后做什么。写下来,贴在床头。
慢慢地,他会发现:原来有条理,可以这么轻松。
⭐ 二、待人讲礼貌,真诚温暖
礼貌,不是客套,是一种修养。
常说“谢谢”“对不起”“请”,不是形式,而是让孩子学会换位思考,懂得尊重人。
你对他好,他不是理所当然;你帮他,他要知道感恩。
《论语》里讲:“不学礼,无以立。”有礼貌的孩子,走到哪都招人喜欢,也更容易遇到贵人。
有个真实故事:一个孩子每天进校门都和门卫爷爷打招呼。有一天他没来,爷爷不放心,出去找,正好撞见有人要把他拉上车。爷爷立刻冲上去救下了他。
一句问候,捡回一条命。这不是巧合,这是日常积累的福报。
✨ 三、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从小独立
你总替他做,他就永远学不会。
从小让他自己穿衣、收拾书包、整理房间。再小的事,只要属于他,就让他尝试。
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凡是孩子自己能做的事,让他自己去做。”
这不是狠心,是让孩子明白:这是你的责任,你得负责。
长大后,他才会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 四、别人的东西不能拿,界限分明
孩子小时候,偶尔拿别人玩具、顺手牵羊,不是“偷”,是物权意识弱。
但要明确告诉他:“你的东西你自己做主,别人的,得要别人同意。”
这是规矩,也是教养。
《弟子规》写:“用人物,须明求。倘不问,即为偷。”这话听起来重,但原则就是如此。
学会等待,学会征求同意,长大后才不会在利益面前失了分寸。
⚡ 五、守时守信,尊重时间
守时,就是尊重别人的时间,也是尊重自己。
赖床、拖延、迟到……这些小事积累起来,就是习惯性误事。
试着把时间交给孩子自己管:“我们再睡10分钟就起床”、“动画片看20分钟就关”。
让他自己定闹钟,自己承担不守时的后果。
哲学家康德说:“守时,是最大的礼貌。”一个守时的人,更容易被人信任。
✈️ 六、虚心学习,多看别人优点
有的孩子容易嫉妒,看不得别人好。这不是坏,是心态没摆正。
要告诉他:“每个人都有优点,我们要学的不是嫉妒,是欣赏。”
你英语好,我数学强,我们可以互相教;你勇敢举手,我认真听讲,我们都能进步。
《论语》中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保持谦虚,才能走得更远。
有个孩子原本不敢发言,后来学同桌主动举手,成绩上去了,人也开朗了。
学会欣赏别人,自己也会被照亮。
☕ 七、犯错后反思,而不是狡辩
孩子犯错,太正常了。但关键不是骂他,是引导他反思。
问他:“你觉得哪里做错了?下次怎么避免?”
学习也一样,整理错题、总结原因,比刷一百道新题更有用。
孔子说:“不贰过。”同一个错误,不犯第二次,这才是真本事。
从小养成反思的习惯,是在帮孩子“缝补”知识的漏洞,也是在培养他的责任心。
✏️ 习惯,是一个家族最好的传承
有人说,给孩子金山银山,不如给他好习惯。
深以为然。
这些习惯,看似简单,却需要父母从小用心示范、耐心引导。你要做给他看,而不是只说给他听。
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
21天可以养成一个习惯,但巩固它,却需要父母日复一日的陪伴和坚持。
别忘了,教育孩子的过程,也是我们父母自己重新成长的一次机会。
来源:玲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