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13日上午,“第八届中国痤疮周”公益活动”在河南郑州正式启动。痤疮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主要影响青少年群体,但其意义远超"青春期烦恼",已成为重要的公共健康问题。本届活动以“全程战痘,科学愈肤——聚焦痤疮后遗症防治” 为主题,旨在通过公益科普行动,
视频加载中...
9月13日上午,“第八届中国痤疮周”公益活动”在河南郑州正式启动。痤疮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主要影响青少年群体,但其意义远超"青春期烦恼",已成为重要的公共健康问题。本届活动以“全程战痘,科学愈肤——聚焦痤疮后遗症防治” 为主题,旨在通过公益科普行动,呼吁社会各界关注痤疮及其后遗症防治,共同推动“健康中国”战略的落实。
中国非公立医疗机构协会皮肤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郑志忠教授,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顾军教授,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顾问、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何黎教授,中国非公立医疗机构协会皮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项蕾红教授,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色素病学组组长、杭州市第三人民医院许爱娥教授,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郝飞教授,中国抗衰老促进会皮肤慢病管理与健康促进分会会长,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李利教授,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河南省人民医院李雪莉教授,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常务委、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鞠强教授等专家出席本次活动。
中国非公立医疗机构协会皮肤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郑志忠教授充分肯定了“痤疮周”多年来取得的工作成果。并强调其在提升公众认知、推动规范诊疗方面的重要作用。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同济大学附属皮肤病医院李斌教授致辞表示,“痤疮周”的发起源于行业使命和社会需求,其宗旨在于依托中西医结合的优势,凝聚专业力量,推动正确认知,纠正大众偏差。
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高兴华教授致辞表示,自“痤疮周”活动发起以来,已惠及数十万痤疮患者。本届主题意义深远,他对活动的圆满成功充满期待。
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医师分会会长、空军军医大学西京皮肤医院王刚教授在致辞中强调,中国痤疮周公益活动旨在普及防治知识、提升公众认知,帮助患者减少并发症与复发,推动身心全面健康。
本届“中国痤疮周”健康中国公益活动亮点纷呈,进一步夯实了全程战痘的权威阵地。活动中,权威专家围绕前沿进展与临床实践带来主题演讲;同期重磅发布了多项学术成果:由多位专家共同制订完成的《痤疮后遗症诊疗中国专家共识》和《寻常痤疮临床严重度分级及及疗效评价中国专家共识(2025版)》同步发布。
何黎教授作为“中国痤疮周”的发起人,在主题报告中回顾了该活动七年来的发展历程:自2018年启动至今,痤疮周已覆盖全国30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吸纳超过12000位皮肤科医生参与,累计为11万余人次患者提供义诊服务,逐渐成长为中国痤疮防治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公益品牌。未来中国痤疮周将继续秉承“健康中国,从皮肤开始,从痤疮防治起步”的理念,不断探索我国痤疮诊疗的新思路,在国际舞台上发出中国声音。
在共识解读环节,鞠强教授对《痤疮后遗症诊疗中国专家共识》进行系统介绍。他指出,炎症后红斑、色素沉着以及瘢痕(萎缩性和增生性)是痤疮最常见的后遗症,发生率居高不下,且治疗复杂度高、周期长,是当前皮肤科临床面临的重要挑战。
该共识首次从定义、风险因素、发病机制、评估工具、预防策略和治疗方案等多个维度进行全面梳理,并针对光电技术、药物疗法、化学换肤等主流治疗手段给出推荐意见,为一线医生提供切实可行的临床工具。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乐艳博士在“痤疮后遗症治疗新进展”报告中指出,痤疮后遗症管理应强调“分类处理、联合干预、尽早治疗”的原则。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点阵激光、微针射频、PRP(富血小板血浆)、干细胞衍生制品等新型治疗方式不断涌现,为患者提供了更为丰富和个性化的选择。
本次活动特设了圆桌互动环节,邀请医生与媒体共同探讨痤疮防治问题,直面患者核心关切问题,提供有针对性的解答与指导,充分展现出对公众健康的真切关怀与积极回应。
中国痤疮周不仅是一场公益活动,更是一次行业与公众的深度对话。正如与会专家所共同期待的,未来中国痤疮防治将逐步迈向更规范、更系统、更人文的新阶段。
据悉,为扩大科普传播覆盖面,提升全民战“痘”素养,中国痤疮周连续五年举办健康科普短视频大赛。大赛收到来自全国医疗单位、高校、科普团队的众多作品,参赛者通过动画、情景剧、访谈等丰富形式,将专业的痤疮防治知识转化为通俗易懂、趣味性强的内容。
来源:两性生殖健康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