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癌上班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4-09 15:25 2

摘要:据世界卫生组织相关数据显示,中国年轻人群的癌症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且15—39岁年龄段的癌症发病率显著攀升。癌症年轻化趋势下,一些年轻的职场人开始遭遇癌症的拷问。

"

“即便检出癌症,也不能放下工作,可能的话,还要保持全勤”。

据世界卫生组织相关数据显示,中国年轻人群的癌症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且15—39岁年龄段的癌症发病率显著攀升。癌症年轻化趋势下,一些年轻的职场人开始遭遇癌症的拷问。

他们面对化疗、放疗后的体力不支与巨大工作压力间的张力,想过辞职休息,但公司缴纳的职工医保或商业保险、不甚明朗的就业环境、重新带病求职的不易,让他们选择坚守在岗位上。

“周末抗癌,工作日全勤”

确诊乳腺癌8个月,田恬小心地隐瞒着公司所有人。

她尽力维系着上班和抗癌双线并行的生活:将治疗时段选在周六日,每次化疗间隔21天,周六,田恬早起去家附近的一家肿瘤医院做化疗。化疗24小时后要打升白针,接下来的周日,她再去医院打升白针。

药物和升白针副作用侵袭下,化疗后的4天里,田恬会陷入便秘、胃胀、腹泻、嗜睡、低烧等状态里。但一到工作日,早上7点左右,她会努力起床,戴上假发,雷打不动地出现在自己的工位上。

29岁的田恬在山东一家公司从事IT类工作。2024年9月,田恬确诊三阴性乳腺癌。10月,她进行了病灶切除手术,此后又经历3次住院、8次化疗。但除第一次住院时请了5天年假,其他的时间里,她都是全勤工作。

田恬积累出一些经验:化疗后4天是身体最难受的时候,因此只要熬过周二,身体就会好受些。每次化疗前一周,她会努力把工作提前做完,为化疗后的病痛时间留出缓冲期。有时上午4小时的工作结束,田恬感觉到体力不支,吃完午饭后她立刻倒头睡觉,睡2小时补充体力,止痛、止热的布洛芬也成了她的“救命神药”。

最为难熬的是第一次化疗后。她一天内腹泻7次,半夜跑去急诊,检查出是化疗导致的白细胞低,医生建议她打升白针。但第一次升白针后,她又增加了手脚麻木、骨头疼、腰疼的副作用,痛起来身体上“就像有针扎一样。”

二疗期间,她对输液的使用的一种抗肿瘤药物过敏,“不到1分钟就喘不开气”,但无论周末对化疗的反应有多大,等到周一,田恬仍然坚持上班,一部分原因是她觉得自己的工作是脑力劳动,不耗费体力。并且,田恬说,“家里没人,如果人没了也没人知道,去公司还有同事知道。”

后来田恬每次化疗前,都要输抗过敏药

但也有忙不过来的时候。今年年后,田恬曾在工作日临时接到领导通知,她所在的组今晚要立刻完成一个项目的升级。还处在化疗后恶心乏力中的田恬,为不增加同事的工作量,在办公室“硬挺”着工作到11点,她脸色惨白地下了班,第二天罕见地迟到了几分钟才抵达公司。

田恬能做到全勤,一部分原因在于她选择在山东省内接受治疗。她的病友中有一些去北京协和医院等跨省治疗,田恬觉得自己所在的省属肿瘤医院的 “乳腺癌的治疗还是比较规范化的,我会这么安慰自己。”

36岁的悦悦就是跨省治癌的一名上班族。她就职于河北一家教育公司,自2023年开始,每隔21天,悦悦要赶早上5点半的高铁从家乡城市去北京做化疗,第一天检查,第二天用药,她每次至少在北京待3天时间,“北京快成我的第二个故乡了”。

2021年,悦悦确诊胃癌,并于当年6月进行了胃全切手术。但2023年起,悦悦又查出癌细胞骨转移、骨转移和腹膜转移无法清除,需要继续化疗。

地点的辗转、长时间的就医和化疗输液,对于癌症患者的身体与意志都是巨大的拷问。悦悦记得骨转移后的第一次化疗,药物进入身体的那一刻,她立即全身瘫软,整个人陷入晕晕乎乎的虚弱状态,回家后她发烧了一夜。

她也遇到过严重的过敏反应。那是2024年,乳腺转移时第二次化疗,输液后不到十分钟,她感到自己面部发胀,说不出话来,她的血压下降至40mmHg,是病友帮她叫来人,医生拿着肾上腺素随时准备抢救,那次回家她躺了一周都无法起床。癌细胞转移后的每次化疗完,悦悦几乎要在家休息一周左右,才能返岗。

除病痛外,对癌症患者来说,日常通勤、吃饭也是一种考验。做完胃全切手术后,刚回去工作时,悦悦白天无法和同事一起吃外卖,她要自己带饭。还要随身携带吃的,确保自己不饿着,不感到胃痛。夜晚,切胃手术后,平躺睡觉可能会引发胆汁反流,悦悦要适应晚上垫着枕头睡觉,如果睡觉时不小心“出溜”了,胆汁反流会刺激到嗓子而有异物感,这会增加她夜里醒来的次数。

在社交媒体上搜索“带癌上班”, 不少像田恬、悦悦这样带癌上班的患者,将患病后的经历发布在社交媒体主页上,分享自己的生活在抗癌与工作之间反复跨越,并努力让两者做到无缝衔接的艰辛过程。

早发性癌症在近年来激增。BMJ Oncology期刊发表的一项研究表明,在过去30年中(1990年-2019年),全球50岁以下人群新发的癌症病例数增长了79%。分析表明,乳腺癌在2019年新发的早发型癌症中占比最大,而自1990年起,鼻咽癌和前列腺癌的增长速度最快。在2019年期间,乳腺癌、气管癌、肺癌、肠癌和胃癌是在这一中青年人群中导致最多死亡和健康损害的癌症类型。

关于癌症年轻化的原因,业界有各种分析。如肥胖、久坐、熬夜、缺乏运动、不健康饮食、空气污染、慢性压力与炎症等等,还有学者认为,接受检查检查的人越来越多,因此检出率也有所增加。

守住工作

对于一些年轻人而言,即便要承受癌症带来的身体与心理上的巨大压力,也仍旧要坚持在岗。“工作不能丢”的这根弦,在他们脑子里绷得死死的。

患癌8个月,田恬尽力完成自己的工作职责。田恬未婚未育,自认经济压力不算大,工作4年,手上也有些存款,购买的商业保险也能报销一部分看病费用。因此,经历每周末去化疗、打升白针的痛苦时刻,她也萌生过 “不想上班、想拿n+1”的想法。

根据《企业职工患病或非因工负伤医疗期规定》,公司对大病员工有法定6-24个月的医疗期义务,医疗期根据员工的工作年限确定。而医疗期内公司不能辞退员工,否则需支付赔偿金。

但稍一思考,田恬便认为自己不应该冲动。她说,自己所在的IT行业,看似火热,其实除了头部互联网公司有较大的人才缺口,其他行业的公司信息部门作为非赢利部门,反而增加了裁员的风险。过去半年,田恬所在部门已经裁掉了几名员工,“AI的发展也可以取代一些简单的代码编写工作了”。

田恬说,另一个担忧的点在于自己“女性、大龄、未婚、未育”的状况,离职后再想找工作,她预感会更加艰难,这也是为什么她不敢告知公司同事自己的疾病,以免增加被裁员的风险。

2021年进行胃全切手术后,悦悦还在公司医疗期内,她请了10个月假一面治病一面休养。但医疗期过后,如今再去看病,悦悦得请事假。

悦悦从事的教育行业,既有体力活动又有脑力劳动。开始抗癌后,悦悦能感到“领导、同事还比较照顾自己”,她的身体对高强度活动叫了停,现在,她的工作分摊给了4个同事,工作量减少到之前的1/3,每个月最多只能出勤15天左右。而悦悦告知,自从她确诊后,她才发现,单位里已有4、5个同事也查出来癌症,大家年纪都差不多。

悦悦也犹豫过离职,但2024年9月开始,网络上掀起对于延迟退休政策的讨论。这让她放弃了离职的想法。尽管持有慢特病保险,但悦悦觉得职工医保也很重要,并且之后再重新求职,换一个环境和领导,不一定会有现在的包容度。

悦悦长期的跨城抗癌治疗之旅

抗癌的职场人大都有一份自己的医保、商保报销和自费花销的账单。25岁的刘天在上海一家互联网大厂工作,24年下半年,他开始出现腰痛等症状,热爱运动的他以为是运动导致的关节损伤。24年末,他在公司的一次福利体检中检查出肺部结节,后在三甲医院确诊肺腺癌。

不幸中的万幸,在确诊肺腺癌的同时,刘天也查出ALK阳性突变,这意味着他可以通过服用靶向药来控制病情。确诊5个月,刘天看病累计花销8万多元,公司提供的职工医保和商业保险分别报销了6万左右和不到1万元。刘天没有购买商业保险,因此他进行的基因检测和病理检测的费用不在报销范围内,自费花了2万元左右。

刘天需要继续守住他的工作。接下来要定期服用靶向药、手术等,也需要保险报销。刘天来自北方一座海滨小城, 2022年,通过实习进入这家公司,2024年他转正并落户上海,他没有购买商业保险。对他来说,公司提供的职工医保和商业保险是“目前根本性的支柱”,可以覆盖掉他现有的医疗费用。并且,刘天感到欣慰的是,和他差不多年纪的领导理解他的境遇,目前也积极帮他联系医保和商业保险等事宜。

刘天的诊疗报告

对于那些化疗反应较重、后癌症又复发的的癌症患者,他们可能反复在治疗和上班间两难。

2024年11月,33岁的康康结束乳腺癌靶向药治疗的3个月后,又检查出白血病。她之前工作的公司老板问她是否要回去上班,可以边办公、边治疗时,康康决定试试,她希望工作能帮助她缓解病痛的注意力,或许“做起事情来,就感受不到治疗的痛了”。

但她很快感受到体力不支:眼睛长时间盯电脑屏幕会痛,频繁出入医院的行程无法兼顾上班。她在岗位上坚持了1个半月,最终选择离职。

这是患癌期间,康康第二次尝试带癌工作。2023年,刚确诊乳腺癌时,康康认为自己所得的乳腺癌并非“要命”的癌症,希望能兼顾工作。那时,康康有职工医保和商业保险兜底,但家中如房贷、车贷,孩子的教育费用等开支也需要钱。和老板商量后,她先请一位朋友代班了1个多月,但这也不是长久之计,为不影响公司工作,康康还是离职了。

除了现实物质的考量,工作提供的价值感、让人得以从疾病中抽离开的外界事物、来自他人的精神支持,也是年轻人不愿意脱离岗位的原因。

32岁的Livia也在完成乳腺癌外科手术和放疗的3个月后,选择回到所在公司上班。Livia在广东一家公司做营销,手机是存量市场, “你多一点我就少一点”, 她在这家公司和行业里 “拼杀”多年。2024年1月,拿到癌症病理结果时,她哭着打给同事和老板交接工作。住院准备手术的夜晚,Livia在病房里失眠,她打开电脑写日记,计划将来要做的事、开始盘存款。

Livia所患的乳腺癌属于较轻的那种,手术结束后,她进入内分泌治疗阶。Livia先回到云南老家,待在阳光充沛、景色优美的老家,在朋友和美景的环绕下,她一度想过辞职,过一种“低欲望”生活。但3个月后,Livia发现自己仍旧心有不甘,她喜欢自己的工作,和公司团队伙伴积累下情谊,她也想趁年轻去证明自己。

返回岗位后,Livia开始注重调整生活状态。刚回公司时,她也明显感受到体力不支,为减少通勤劳累,她从深圳的家搬到东莞公司的员工宿舍。从前,她对工作24小时待命,晚上收到消息也要秒回,“连睡觉都觉得浪费时间”。现在回复消息一律改在早上,工作上,她学会更加抓重点,思考核心问题,而不是事事兼顾。

癌症不是绝路

如今,田恬还在同带癌上班共处。工作日,她习惯了戴着假发上班,只有便秘时坐在公司的洗手间里,她才会摘掉假发,“凉快一会儿”,她揶揄自己这是“带薪拉屎”。

如今,田恬最担心的是化疗结束后随之而来的连续21天的放疗。田恬的公司离治疗医院较远,来回需要2小时车程。如果医院不提供非工作时间的治疗服务,到时她可能不得不透露自己的身体情况。不过,田恬希望之后自己还能继续上班,工作能帮助她保持规律的生活,专心投入工作避免胡思乱想,还提供了一个社交圈子。

悦悦也提到,她喜欢自己的工作,现在的公司氛围也很包容,能让她找到一个不错的平衡状态。如果必须保持之前的工作强度,她大概也无法坚持,“一切没有命重要。”悦悦曾和上级沟通过,是否还有升职机会。后来,她也不在乎了,健康是第一位的。

还在化疗阶段时,悦悦在淋浴间洗澡,“从头上薅下来一大把头发”,之后,她索性将头发剃光。现在,她出门时顶着一头酷帅的短寸,同事夸她颜值扛得住新发型。“有些事情患癌之前我不会去干,生病之后反而更允许自己了。”

去北京求医时,悦悦也发现,很多和她一样的年轻人,不需要他人陪伴,自己背着包化疗,背着包回家。

疾病也是扭转观念、提醒人们更加关爱自己、将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真正重要的事情的契机。

患病后,Livia也一度执着于,“为什么患病的是自己?”她读书、求医、反思自己。现在她已经不再叩问。除了工作、社交、家人为她提供了支持体系外,病友之间也提供了支持。住院期间,她曾碰见一个六十多岁的病友阿姨,因为放化疗头发掉光了,但对方依旧充满活力,戴着彩色的头巾,还乐呵呵地去接孙子。阿姨的乐观,也鼓励Livia在心态上自救。

对于刘天来说,患癌让他“起飞”的生活摁下了暂停键,他开始思考一种新的活法。生病让他打消了当“卷王”、跳槽、升职加薪的念头,他以前觉得自己 “有无限的可能和自由”,现在觉得人生能得到的都有配额,在于怎么去分配,因此“不会再强迫自己去做那些有收益但不喜欢的事情”。

接下来一年,刘天打算按部就班,先服用靶向药物,到合适时去做手术。如今,除了治疗,他最牵挂的是在老家的父母。他希望恢复期间多陪伴父母,术后有逐渐治愈的倾向后,能够继续工作。虽然患癌,但感觉身体尚可的刘天认为,“还有能力时,就要一直在外面飞,飞不动那天再往家的方向返”。

如果后续效果不理想,刘天决定,他会和父母一起去旅游,看一看世界,“能看多少看多少”。

*应讲述者要求,文中人物信息有模糊。

来源:真实故事计划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