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长久以来,我们对自身免疫力的理解,就是当病毒、细菌这些外敌入侵时,身体里一群被称为“幼稚T细胞”的“新兵”被紧急动员起来,投入战斗。
长久以来,我们对自身免疫力的理解,就是当病毒、细菌这些外敌入侵时,身体里一群被称为“幼稚T细胞”的“新兵”被紧急动员起来,投入战斗。
战争结束后,大部分细胞会凋零,只有极少数幸存者能被锻造成身经百战的“记忆老兵”,它们将敌人的样貌铭记在心,以便下次能更快、更狠地反击。
我们打的疫苗、得一次水痘就能终身免疫,似乎都完美地印证了这套“战后习得”的记忆模式。
但如果我们的免疫系统,其精密和深思熟虑的程度,远超我们的想象呢?
这听起来有点像科幻,但2025年9月发表的一项颠覆性科学发现表明,科学家们似乎真的找到了这批与生俱来就注定要成为“记忆哨兵”的T细胞。
从传统视角来看,免疫学界普遍认为,每一颗幼稚T细胞都像一块“白板”,它们的未来命运,是成为冲锋陷阵、寿命短暂的“杀伤性细胞”,还是成为承载长期记忆、巡航一生的“记忆细胞,完全取决于它们首次遭遇病原体时,周围环境给了它什么样的信号。
这个模型非常直观,也得到了大量实验的支持。
但如果一场异常凶险的感染,导致绝大多数T细胞在战斗中与敌人同归于尽,那么免疫系统会不会因此丢失关于敌人的宝贵“记忆”,导致下一次面对同样敌人时束手无策?
这种潜在的风险,让一些科学家对“白板说”产生了怀疑。
位于美国马萨诸塞大学阿默斯特分校的一个研究团队,就在资深免疫学家列昂尼德·波贝津斯基(Leonid Pobezinsky)教授的带领下,对这个问题发起了根本性的挑战。
他们的研究成果,最终发表在了权威期刊《科学进展》(Science Advances)上。
研究的突破口,始于一种名为Dapl1的蛋白质。
团队利用特殊的抗体技术进行深入分析时,意外地发现,在庞大的小鼠幼稚CD8 T细胞群体中,天然就存在着那么一小撮会表达Dapl1蛋白的细胞。
为了搞清楚这群细胞到底特殊在哪,团队构建了一种名为Dapl1ZsGreen的基因工程小鼠。
在这些小鼠的身体里,所有表达Dapl1蛋白的细胞,都会发出明亮的绿色荧光。这一下,它们的“生命旅程”就在科学家的显微镜下变得清晰可见了。
接下来,决定性的实验开始了。
当这些小鼠被病毒感染后,那些预先就带有绿色荧光标记的幼稚T细胞,在感染风暴中,绝大多数都安然无恙地存活了下来,并成功转化为了长寿的记忆T细胞。
而那些不发光的、不表达Dapl1的“常规”T细胞,则像预想的那样,主要分化为短命的杀伤性T细胞,在战斗结束后便迅速消失殆尽。
论文的第一作者、研究生亚当·林奇(Adam Lynch)对此解释说,这意味着免疫系统采用了一种更为稳健的“战略储备”策略。
它并没有将所有构建记忆的希望都寄托于战场上的偶然幸存,而是在和平时期就预先筛选并保护了一批“火种”,专门用于构建长期记忆。
即便免疫学的理论被颠覆,或许有人会立刻对它的实际应用提出质疑。
毕竟,理论是理论,现实是现实。
关于“预防性癌症疫苗”的设想,其实并非毫无根据的空想。
以那些因携带BRCA基因突变而面临极高乳腺癌、卵巢癌风险的女性为例,目前的医学手段主要是密切监视,或者采取预防性切除器官这种痛苦的方案。
而在她们完全健康的时候,就从体内分离出这些“天生记忆”T细胞,在体外对它们进行基因编辑,“教会”它们识别未来可能出现的特定癌细胞。
然后,再将这支经过“特训”的精英部队输回体内。
这支预先部署的“免疫巡逻队”,将在癌细胞刚刚萌芽、尚未形成气候之时,就会将其彻底消灭。
来源:小芳医学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