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事情是从九月十号前后开始的,知名人物罗永浩将炮口对准了连锁餐饮品牌西贝,一句“几乎全是预制菜”的指控,像一颗深水炸弹,瞬间搅动了整个餐饮江湖。西贝创始人贾国龙的回应也毫不含糊,不仅强硬否认“没有一道预制菜”,更放出话来,准备用法律手段解决问题,甚至要起诉罗永浩
事情是从九月十号前后开始的,知名人物罗永浩将炮口对准了连锁餐饮品牌西贝,一句“几乎全是预制菜”的指控,像一颗深水炸弹,瞬间搅动了整个餐饮江湖。西贝创始人贾国龙的回应也毫不含糊,不仅强硬否认“没有一道预制菜”,更放出话来,准备用法律手段解决问题,甚至要起诉罗永浩。
这看起来像是一场个人恩怨,但当罗永浩的直播间里涌入近七百万人围观时,所有人都明白,这已经不是两个人的事了。
那么,西贝到底用没用预制菜?这个问题,答案取决于你问谁。如果你去翻阅官方文件,会发现今年三月,六部委联合给“预制菜”下了一个非常严格的定义。
它必须是“预包装”的,而且买回来需要“加热或熟制后方可食用”。按照这把尺子来量,西贝似乎真的能理直气壮。他们的模式,业内称之为中央厨房标准化。
在那个庞大的中央厨房里,汤底被统一熬制,面团被精心准备,食材也被标准分切。这些只是“初加工”的半成品,运到门店后,后厨还要进行关键的“二次加工”,比如现场翻炒,或是将面团搓制成形。
西贝给自己这套流程起了个名字,叫“标准化现制”。从法律和技术的角度看,这确实和冷冰冰的料理包有本质区别,他们不算撒谎,但问题是,消费者根本不关心这些技术定义。
在食客们的感官世界里,“预制菜”根本不是一个法律名词,而是一种情感判断。它意味着缺乏“锅气”,感觉不新鲜,吃起来就像是料理包加热后的产物。更重要的是,它代表着一种价值上的不匹配——我花了这么多钱,你却给我吃这个?
所以,当罗永浩用“贵”、“不好吃”甚至“恶心”这些词来形容西贝时,他精准地踩中了大众情绪的痛点。社交媒体上的评论几乎是一边倒地支持老罗,无数网友借机吐槽西贝“价高”、“量少”、“味道一般”。他们不是法官,他们用舌头和钱包投票。
你看,这才是矛盾的根源。西贝拼命在技术定义的频道上为自己辩护,而消费者则在情感定义的频道上对其进行审判。双方从一开始就不在一个对话体系里,这架势,沟通的失败几乎是注定的。
我们必须承认一个事实,像西贝这样做,其实是餐饮连锁化扩张的必然选择。当一个品牌想要把店开遍全国,还要保证每一家店的口味都差不多,食品安全不出问题,同时还能控制成本、提升效率,中央厨房几乎是唯一的答案。
餐饮工业化这个趋势,谁也挡不住。这背后是商业逻辑的驱动,是规模化的基石,本身并没有原罪,然而,效率的背后,总有代价。
工业化流水线带来的稳定和安全,牺牲掉的恰恰是传统烹饪中最宝贵的灵魂——那种独一无二的“锅气”,那种食材在烈火烹油中瞬间迸发出的生命力。
这种微妙的感官体验和情感价值的缺失,正是消费者抱怨“不好吃”、“不值”的根本原因。他们愤怒的根源,在于支付了高昂的价格后,却没有得到与之匹配的价值感和体验,更糟糕的是,整个行业似乎都得了一种“选择性失忆症”。
许多品牌一边享受着工业化带来的巨大红利,一边却在宣传上动起了歪脑筋。他们用“现炒”、“手作”、“匠心”这样充满温度的词汇,去包装那些在流水线上生产出来的产品。这种宣传与现实的严重脱节,就像皇帝的新衣,大家心照不宣,直到有人敢站出来戳破它。
西贝的这场危机,本质上就是这层被精心维护的窗户纸,被罗永浩这个“熊孩子”一把捅破后,所引发的必然雪崩。它不是西贝一家的病,而是整个行业的通病。
面对汹涌的舆论,西贝最初的反应堪称灾难级,威胁要打官司,公开悬赏征集自己使用预制菜的证据,甚至还推出了一个叫“罗永浩和西贝的菜单”来自证清白。这些操作,充满了对抗情绪,给人的感觉不是在解决问题,而是在“解决提出问题的人”。
这种高高在上的姿态,无疑是火上浇油,进一步加剧了消费者的反感,直到几天后,创始人贾国龙终于出面道歉。这个姿态是正确的,但可惜,已经太晚了,信任的裂痕一旦产生,弥补起来就需要加倍的努力,其实,解药一直都摆在明面上,那就是透明。
看看餐饮界的另一个品牌老乡鸡,他们早就主动在菜单上公示了菜品的制作等级——哪些是现场现做的,哪些是半预制的,哪些是复热的预制菜。
这种坦诚,恰恰是把选择权和知情权交还给了消费者,反而赢得了市场的尊重。消费者的逻辑很简单:你可以用预制菜,但你必须告诉我,并且价格要合理。
老乡鸡的做法,与罗永浩呼吁国家立法强制餐厅标注是否使用预制菜的思路,不谋而合。这也预示了行业未来可能的监管方向。当信息不对称的壁垒被打破,品牌的竞争就不再仅仅是口味的竞争,更是“沟通力”和“诚实度”的竞争。
来源:采风百晓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