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黄梅戏,作为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以其优美的唱腔、细腻的表演和浓郁的生活气息,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关于其起源,学界存在多种说法,尚未形成统一结论,而安徽安庆是公认的黄梅戏发展壮大之地,使其成为安庆乃至安徽的文化名片。然而,近年来,安庆的黄梅戏发展出现了滞后的现
黄梅戏,作为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以其优美的唱腔、细腻的表演和浓郁的生活气息,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关于其起源,学界存在多种说法,尚未形成统一结论,而安徽安庆是公认的黄梅戏发展壮大之地,使其成为安庆乃至安徽的文化名片。然而,近年来,安庆的黄梅戏发展出现了滞后的现象,而湖北黄梅县在黄梅戏的传承与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不仅将黄梅戏发挥得淋漓尽致,还借助黄梅戏推动了文旅事业的发展,促进了经济增长。本报告将对安庆黄梅戏发展滞后的深层次原因进行分析,并探讨湖北黄梅县成功的经验,以期为安庆黄梅戏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安庆作为黄梅戏的发展壮大之地,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丰富的艺术资源。然而,近年来,安庆黄梅戏的发展却面临着诸多困境。从剧目创作来看,经典剧目仍占据主导地位,新创优秀作品稀缺。安徽省黄梅戏剧院近年演出中,传统剧目占比超 87%,新编剧目市场接受度低,难以形成突破。在观众群体方面,人口老龄化严重,年轻一代因审美差异和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对传统戏曲兴趣较低。同时,剧院数目减少,安徽省黄梅戏专业剧团从 2008 年的 28 家减少至 2025 年的 18 家,表演者工资福利待遇较低,导致很多年轻人不愿意从事这一行业。
湖北黄梅县与黄梅戏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近年来在黄梅戏的传承与发展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黄梅县积极推动黄梅戏与文旅产业的融合,通过创新剧目形式,结合舞蹈、舞台剧等现代化的表演形式,打造了如《戏梦东山》等沉浸式体验剧目,吸引了大量游客。2024 年,黄梅接待游客量 856 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 80.1 亿元,同比分别增长 17.9% 和 27.6%。此外,黄梅县还通过 “戏曲 + 研学”、“戏曲 + 民宿” 等创新业态,与景区差异化经营,带动了周边餐饮、住宿等产业的发展,文旅产业链综合产值突破百亿。
1. 题材单一,缺乏时代感:当前安庆黄梅戏新创剧目往往紧跟政策核心,以正能量意识形态宣传剧为主,题材选择不够创新,内容吸引力欠缺,难以满足观众多样化的需求。此类剧目无法形成为广大人民群众争相传唱的经典作品,戏曲 “破圈” 效应不足。
2. 创作人才短缺:黄梅戏的创作需要专业的编剧、导演等人才,但由于创作周期长、精力投入大且收入较低,导致人才短缺。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相比,安徽省在职的专业创作人员大幅减少,音乐创作人员更是基本断档,这严重制约了新剧目的创作质量和数量。
3. 对市场需求把握不准:在剧目创作过程中,对黄梅戏观众群的培养和文艺作品的市场培育不够,创作人员未能充分了解观众的审美需求和市场趋势,导致新创剧目与市场脱节,难以获得观众的认可和喜爱。
1. 人才梯队断档:曾经,黄梅戏与众多传统戏曲剧种一样,深陷青年人才匮乏、传承断层的危机。尽管近年来有所改善,但人才梯队仍不够完善。剧院内部缺乏科学的人才选拔机制,很多地方剧团团长既是行政领导又是表演台柱,年青演员出演主角的机会较少,这严重损害了年轻演员的积极性,阻碍了人才梯队建设。
2. 教育与传承方式单一:目前黄梅戏的教育与传承主要依赖专业院校和剧团的培养,方式相对单一。学校教育侧重于理论知识和基本功的训练,与实际演出市场的需求结合不够紧密。而剧团在传承过程中,缺乏对年轻演员全面发展的规划,难以培养出兼具传统功底与时代视野的复合型人才。
3. 人才流失严重:由于黄梅戏行业整体经济效益有限,表演者工资福利待遇较低,工作环境和发展空间受限,导致大量优秀人才流失。许多有才华的演员和创作人员转行从事其他行业,这对黄梅戏的发展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1. 宣传阵地建设不足:安庆市内缺乏可供定期开展黄梅戏演出的剧场,外地游客虽知道安庆是 “黄梅戏之乡”,但却无处可 “打卡”,难以深入领略黄梅戏的魅力和文化底蕴。对于本地老百姓而言,也缺少文化休闲的好去处。这使得黄梅戏的宣传推广受到极大限制,无法有效扩大受众群体。
2. 营销手段单一:安庆黄梅戏在市场推广方面,仍主要依赖传统的演出宣传方式,如海报、报纸广告等。在新媒体时代,未能充分利用短视频、直播等新兴平台进行广泛传播,宣传效果不佳。同时,在文旅融合方面,虽然有一定的尝试,但融合程度不够深入,缺乏创新的营销模式,无法将黄梅戏与安庆的旅游资源有效整合,形成强大的市场吸引力。
3. 品牌建设薄弱:安庆黄梅戏虽然具有较高的知名度,但品牌建设相对薄弱。缺乏统一的品牌形象和品牌推广策略,没有充分挖掘黄梅戏的文化内涵和商业价值,难以将黄梅戏打造成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文化品牌,从而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
1. 资金投放不科学:安庆市委、市政府虽然在财力上对黄梅戏的发展给予了一定支持,但资金投放缺少科学规划,呈现急功近利倾向。剧目生产往往为了某种需要,缺乏科学的论证,导致有限的资金没有用到刀刃上,无法有效推动黄梅戏的长期发展。
2. 产业发展规划不完善:在黄梅戏产业发展方面,缺乏整体的规划和布局。没有形成完善的产业链,从剧目创作、演出、营销到衍生品开发等环节,缺乏有效的整合和协同发展。同时,对黄梅戏相关产业的扶持力度不够,未能充分发挥黄梅戏对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
3. 政策落实不到位:虽然出台了一些保护和发展黄梅戏的政策,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政策落实不到位,存在执行偏差和监管不力等问题。导致一些政策未能真正惠及黄梅戏从业者和相关企业,无法有效推动黄梅戏的发展。
湖北黄梅县积极创新黄梅戏剧目形式,将黄梅戏与现代艺术形式相结合,打造出了一系列深受观众喜爱的创新剧目。如在东山问梅村景区,《戏梦东山》戏曲巡游颠覆了传统观演模式,演员穿行于景区中,与游客近距离互动;光影水幕实景剧《牛郎织女》以科技赋能经典传说,给观众带来全新的视觉体验;原创大戏《白蛇传・情》融合舞蹈与舞台剧元素,使黄梅戏更加年轻时尚。这些创新剧目满足了不同观众群体的审美需求,吸引了大量游客,尤其是年轻游客,提升了黄梅戏的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
黄梅县充分发挥黄梅戏的文化优势,将其与当地的旅游资源深度融合,打造出了具有特色的文旅品牌。以东山问梅村景区为例,通过将黄梅戏元素融入景区的建筑、景观、演艺等各个方面,营造出浓厚的戏曲文化氛围,使游客在欣赏美景的同时,能够沉浸式体验黄梅戏的魅力。此外,黄梅县还推出了 “戏曲 + 研学”、“戏曲 + 民宿” 等创新业态,丰富了旅游产品供给,延长了游客停留时间,促进了旅游消费。通过文旅融合,黄梅县成功打造了 “戏乡福地・灵润黄梅” 的品牌形象,提升了黄梅县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在新媒体时代,黄梅县积极拓展黄梅戏的传播渠道,利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扩大黄梅戏的品牌影响力。线下通过送戏下乡、景区演出等活动,让黄梅戏走进基层群众和游客中间;线上则借助直播、短视频等平台,将黄梅戏的精彩演出呈现给更多观众。湖北省黄梅戏艺术剧院送戏下乡的线上直播观看量突破 217.68 万,极大地拓展了黄梅戏的受众范围。同时,黄梅县还通过举办各类黄梅戏艺术节、赛事等活动,吸引了众多黄梅戏爱好者和媒体的关注,进一步提升了黄梅戏的品牌知名度。
黄梅县制定了完善的黄梅戏产业发展规划,从剧目创作、人才培养、演出市场拓展到文旅融合、衍生品开发等各个环节,进行了全面的布局和规划。在产业发展过程中,注重各环节之间的协同发展,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例如,通过发展黄梅戏主题的民宿、餐饮、文创产品等,实现了文化与旅游、农业、制造业等产业的深度融合,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了经济增长。同时,黄梅县还加强了对黄梅戏产业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为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1. 丰富题材内容:鼓励创作者深入生活,关注社会热点和观众需求,挖掘更多具有时代感和现实意义的题材,创作出贴近群众生活、富有感染力的黄梅戏剧目。除了正能量宣传剧外,还可以尝试创作历史题材、现实题材、科幻题材等多元化的剧目,满足不同观众群体的需求。
2. 培养创作人才:加大对黄梅戏创作人才的培养力度,通过设立专项基金、举办创作培训班、开展创作比赛等方式,吸引和培养一批优秀的编剧、导演、音乐创作等人才。同时,加强与高校、艺术院校的合作,建立人才培养基地,为黄梅戏创作注入新鲜血液。
3. 建立剧本筛选机制:建立科学的剧本筛选机制,打破传统的论资排辈观念,鼓励新人新作。设立专门的剧本评审委员会,邀请业内专家、学者和观众代表参与评审,选拔出具有艺术价值和市场潜力的剧本进行创作和排演。同时,加强对剧本创作的指导和扶持,提高剧本质量。
1. 优化人才选拔机制:剧院团应建立公平、公正、公开的人才选拔机制,打破行政职务和资历的限制,为年轻演员提供更多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推行主演竞聘制度,让有实力的年轻演员能够通过竞争脱颖而出,担任主角,激发年轻演员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2. 创新教育与传承方式:在专业院校教育中,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与剧团合作开展实习实训,让学生在实际演出中积累经验。同时,引入现代教育技术和教学方法,如多媒体教学、虚拟仿真教学等,提高教学效果。在剧团传承方面,建立老中青 “三级梯队” 培养模式,发挥老艺术家的传帮带作用,为年轻演员制定个性化的培养计划,促进其全面发展。
3. 提高人才待遇: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加大对黄梅戏行业的投入,提高黄梅戏从业者的工资福利待遇,改善工作环境和发展空间。设立人才奖励基金,对在黄梅戏传承与发展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人才给予表彰和奖励,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
1. 加强宣传阵地建设:加大对黄梅戏演出场所的建设投入,在市区和旅游景区建设一批具有特色的黄梅戏剧场、小剧场等演出场所,为黄梅戏演出提供固定的平台。同时,利用城市公共空间,如公园、广场等,举办黄梅戏快闪、惠民演出等活动,扩大黄梅戏的影响力。
2. 创新营销手段: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开展黄梅戏直播、短视频创作、线上互动等活动,吸引更多年轻观众关注黄梅戏。与旅游企业、电商平台等合作,推出黄梅戏主题的旅游产品、文创产品等,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销售,拓展营销渠道。此外,还可以借助明星效应、网红推广等方式,提高黄梅戏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3. 打造品牌形象:制定统一的安庆黄梅戏品牌形象和品牌推广策略,挖掘黄梅戏的文化内涵和独特魅力,设计具有辨识度的品牌标识和宣传口号。加强品牌宣传和推广,通过参加国内外文化交流活动、举办大型黄梅戏艺术节等方式,提升安庆黄梅戏的品牌影响力,将其打造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品牌。
1. 科学投放资金:政府应制定科学合理的资金投放计划,加大对黄梅戏创作、人才培养、市场推广等关键环节的投入。建立项目评审和资金监管机制,确保资金使用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同时,鼓励社会资本投入黄梅戏产业,通过政府引导、社会参与的方式,拓宽资金来源渠道。
2. 完善产业发展规划:制定安庆黄梅戏产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明确产业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加强对黄梅戏产业链的整合和优化,推动剧目创作、演出、营销、衍生品开发等环节协同发展。培育和扶持一批黄梅戏龙头企业和产业集群,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促进黄梅戏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
3. 加强政策落实与监管:建立健全黄梅戏发展政策的落实机制和监督机制,加强对政策执行情况的跟踪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政策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确保各项政策措施真正落到实处,为黄梅戏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政策保障。
黄梅戏作为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遗产,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安庆作为黄梅戏发展壮大之地,应充分认识到当前黄梅戏发展所面临的困境和挑战,深入分析发展滞后的深层次原因。同时,积极借鉴湖北黄梅县在黄梅戏传承与发展方面的成功经验,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强剧目创作与创新,完善人才培养与传承体系,强化市场推广与营销,优化政府支持与产业发展规划,推动安庆黄梅戏实现高质量发展。只有这样,才能让黄梅戏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来源:幸运帆船V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