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制菜风波下,西贝认识到真正的敌人从来不是罗永浩,是清醒认知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15 21:21 1

摘要:当公众人物罗永浩将炮口对准知名餐饮品牌西贝时,一场席卷网络的舆论风暴就此拉开序幕。表面上,这只是一场关于“预制菜”的定义之争,但其背后,却像一面多棱镜,折射出餐饮工业化时代里,企业与消费者之间那份“信任契约”正在经历的全面危机。

当公众人物罗永浩将炮口对准知名餐饮品牌西贝时,一场席卷网络的舆论风暴就此拉开序幕。表面上,这只是一场关于“预制菜”的定义之争,但其背后,却像一面多棱镜,折射出餐饮工业化时代里,企业与消费者之间那份“信任契约”正在经历的全面危机。

罗永浩的指控直截了当:西贝的菜品,价格不菲却缺乏“锅气”,根本就是预制菜。为了让这个观点掷地有声,他全网数千万的粉丝成了最强的扩音器。连续发布的超二十条内容、抽奖送iPhone的流量诱饵、悬赏十万元征集信息的激进姿态,最终汇聚成一场专门的直播,开播仅一分钟,在线人数就突破了十万。

这场冲突的根源,在于三套并行却完全无法兼容的话语体系。它们分别是监管的法规语言、企业的运营语言,以及消费者的情感语言。三方各说各话,让这场对话从一开始就陷入了无解的循环。

西贝和贾国龙的底气,来源于今年国家市监总局的一份通知。文件明确指出,中央厨房制作的菜肴,不被划归为预制菜。这是他们手中最坚实的法律盾牌,让他们在回应时显得理直气壮。

然而,当西贝为了自证清白,选择向公众开放后厨,甚至公布了十三道菜品的“作业指导书”时,事情开始走向反面。运营的现实被赤裸裸地摊开:为了保证全国近四百家门店的出品稳定,标准化流程是必然选择。

那些浓汤宝、大包装的番茄汤泥、统一配送的酱料,在企业看来,是保证品质与效率的“工业化”,是现代餐饮的基石,绝非廉价的“料理包”。

可这恰恰踩中了消费者的雷区。在消费者的情感世界里,“非预制菜”的理想画面是清晰而生动的:后厨里炉火熊熊,厨师挥动炒勺,新鲜的食材在猛火中翻滚,最终带着那股独特的“锅气”被端上餐桌。这种对烟火气的追求,对“料理包”式服务的本能反感,构成了他们评判食物价值最朴素的情感标准。

西贝的公关失误就在于此。他们试图用冰冷的法规定义,去说服一群满怀情感期待的食客。结果,那些本想证明“合规”的证据,如使用浓汤宝等细节,反而成了消费者眼中“非现制”的铁证,让自己陷入了越解释越被动、越描越黑的囚徒困境。

公众的怒火,真的只是针对预制菜本身吗?其实不然。点燃这把火的,更多是一种价值感知上的“被欺骗感”。人们普遍认为,餐饮企业享受了工业化带来的成本优势,却没有将这份红利体现在价格上,也没有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这打破了“高价买体验”的隐性消费契-约。

西贝的菜品价格一直不菲,这与其高度标准化的生产模式形成了尖锐的矛盾。在消费者看来,既然你都用中央厨房和标准料包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了,为什么我还要支付等同于大厨现场烹饪的高昂费用?这种“高价”与“非现制”的组合,深深刺痛了消费者的公平感。

消费者并非完全拒绝预制菜。他们真正厌恶的,是信息的不透明。在这方面,老乡鸡提供了一个正面范例。他们明确在菜单上标注哪些是预制菜,并且价格亲民,这种坦诚反而赢得了市场的好感和消费者的尊重。

人们愿意为便宜快捷的快餐接受预制模式,但对于昂贵的正餐,期待的必然是现做的美味和费工夫的体验。这种价值感知的错位,很快就转化为了实实在在的商业损失。贾国龙在事件期间透露,单日营业额的下滑幅度高达一百万至三百万元。

这冰冷的数字证明,消费者正在用脚投票,惩罚这种失衡的价值交换。未来的餐饮业,路径变得异常清晰:要么像快餐一样,用效率和低价换取大家对预制模式的容忍。要么就坚守高价定位,但必须提供无可替代的现场烹饪体验和百分之百的透明度。

随着事件发酵,这场争端早已超越了商业讨论的范畴,演变成一场围绕个人IP和网络流量的公关战争。双方都采取了极为强硬的姿态,这种“非黑即白”的对抗逻辑,虽然吸引了巨大的社会关注,却也极大地消耗了品牌信任和解决问题的空间。

罗永浩无疑是玩转流量的高手。他凭借数千万粉丝的体量,通过一系列娴熟的操作,成功将一次个人吐槽升级为一场公共议题。他的每一次发声、每一次抽奖、每一次悬赏,都像是在舆论场投下的一枚炸弹,牢牢占据了主动权。

而另一边,创始人贾国龙则展现出一种“悲情”与“决绝”的复杂形象。在媒体面前,他面容憔悴,坦言连续失眠,感觉自己陷入了“自证清白”的无尽循环,对网络上的质疑既在意又无奈。

但他同时又表现出惊人的固执,那句“哪怕生意不做,也要起诉罗永浩”,将一个企业家的执着甚至是孤注一掷展现得淋漓尽致。这种个人英雄主义式的应对,虽然悲壮,却也让品牌与公众情绪的对立更加尖锐。

更糟糕的是,外部声音的介入更是火上浇油。为西贝服务的品牌战略公司负责人华杉,公开称罗永浩为“网络黑嘴”,罗永浩则毫不示弱地回击对方想“搞死西贝”。这种“站队”文化,彻底堵死了对话的可能,将一场本可以沟通的争议,变成了敌我矛盾。

无论这场官司最终谁输谁赢,西贝的品牌形象已经遭受了难以估量的创伤,而贾国龙本人,也从一个成功的企业家,被推到了舆论的十字路口。

来源:采风百晓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