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贝晒菜单自证清白,罗永浩悬赏十万反击,预制菜边界成谜?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15 21:18 1

摘要:9月10日,西贝和罗永浩因为“预制菜的”问题站到了舆论中心。罗永浩在社交平台发文,质疑西贝使用预制菜,称吃到了“有隔夜味”的菜品。这番话迅速引发了关注,但再风波背后,其实指向了一个更深的问题:在商场里,我们到底还能不能吃到真正“现炒”的菜?

9月10日,西贝和罗永浩因为“预制菜的”问题站到了舆论中心。罗永浩在社交平台发文,质疑西贝使用预制菜,称吃到了“有隔夜味”的菜品。这番话迅速引发了关注,但再风波背后,其实指向了一个更深的问题:在商场里,我们到底还能不能吃到真正“现炒”的菜?

这不是个别品牌的问题,而是餐饮行业的结构性变化。很多消费者都不知道,商场里的餐饮门店,多数都无法使用燃气。根据《大型商业综合体消防安全管理规则》,地下商场几乎全面禁用燃气,而地面楼层想用燃气,也必须满足厨房独立、靠外墙、耐火隔墙、排烟系统、报警与灭火设备联动等一系列复杂条件。实际操作很难,审批流程更难,导致大部分门店只能用电磁炉。

电磁炉的优势是安全、标准化,但也带来了另一个现实:锅气没了,爆炒的现场感也没了。餐厅后厨真正承担的,不是“现做”,而是“加热”。

以西贝为例,近日在直播中展示后厨时,有媒体拍到厨房使用的是电磁炉,不少食材来自中央厨房或工厂预处理,比如2024年5月生产的羊腿肉、保质期24个月的冷冻南瓜泥,还有所谓的“现做西兰花”,其实是提前冷冻、保质期长达两年的成品。这些都在保质期内,按规定可以使用,但消费者并不买账。

这一点,罗永浩在直播里说得很直接,不是和西贝争论标准,而是质疑所谓“新鲜”。他抛出的一句:“18个月前冻好的菜算现做吗?”这句话击中了很多消费者的心理底线。

西贝方面回应称,门店所有菜均为现场制作,不属于预制菜。依据是2024年3月,市场监管总局等六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加强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文件明确指出,连锁餐饮企业中央厨房制作并配送至自营门店的产品,不纳入预制菜范畴。从标准上看,西贝确实没有违规。

可消费者的判断标准不是文件,而是直观体验。在他们看来,“现炒”意味着“刚炒好的锅气”,而不是“加热好的熟菜”。这也是为什么,即使西贝站在法规一侧,舆论仍然一边倒地支持罗永浩。

更关键的是价格落差引发的心理反应。西贝的人均消费超过80元,一份呛面馒头卖21元,一些主菜价格甚至超过百元。这样的价格,消费者自然期待能吃到新鲜、手工、锅气十足的现炒菜,而不是工厂半成品加热后的拼盘出餐。

这就出现了“价格与体验”的错配。消费者不是拒绝预制菜,超市的半成品销量说明大家接受效率,但前提得是明码标价、信息对称。当商家用“现炒”“新鲜”的名义,售卖“冷冻加热”的成品,信任感就会崩塌。

西贝不是第一个面对这种争议的品牌,也不会是最后一个。它所面临的,其实是整个行业的难题。商场餐饮想用明火爆炒,制度不允许;想用标准化出餐,消费者又不信任。锅气没了,是行业在适应城市管理和运营效率的代价。

但消费者在意的,从来都不只是合规,更关心的是“真实感”。这场争议的本质,是消费者在表达一种情绪:不是拒绝预制,而是拒绝“不告诉我这是预制”。

标准可以模糊,但“新鲜”不能模糊。锅气或许回不来了,但消费者对真实、有温度的饮食体验的期待,依然在。

来源:晓霞医生健康科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