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升级学术封锁!中国,为何不怕打科技战?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4-09 15:07 1

摘要:日前,特朗普同时向全球几乎所有国家和地区动手,祭出所谓“对等关税”,将有效关税率推至百年以来新高水平,引发全球金融市场剧烈震荡。

贸易战硝烟弥漫,科技战也升级了。

日前,特朗普同时向全球几乎所有国家和地区动手,祭出所谓“对等关税”,将有效关税率推至百年以来新高水平,引发全球金融市场剧烈震荡。

这还没完,就在同一时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发布公告,明确禁止多个“受关注国家”机构访问“受控数据”,涉及SEER 癌症数据库、TCGA 基因组计划、人类基因组dbGaP等。

无论是以贸易平衡之名行极限施压之实,还是以数据安全为由行科研封锁之实,都足以说明全球化遭遇阻碍,大国博弈步入深水区。

形势的快速变化,再次验证了“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判断,进一步凸显国内大循环、国家战略腹地建设、关键产业备份、国产自主替代、核心科技自立自强等国家战略的前瞻性。

与上一轮相比,这一次争端空前升级,但无论官方还是民间都更为淡定,非但没有出现普遍性的恐慌情绪,反而在第一时间开启强力反制,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底气。

种种信号表明,事情开始起变化了。

01

强力反制,底气从何而来?

今年以来,面对连续不断的加征关税和技术封锁,我国多次强调“奉陪到底”,并先后将多家美国企业纳入不可靠实体清单或出口管制清单,有针对性地对等反向加征关税,同时对部分企业展开反倾销调查。

与六七年前相比,这一次无论是反制速度之快、力度之大、组合拳之猛,均超出预期

出手反制美对等关税,不可靠实体清单、反倾销、出口管制等连环发力,第一次将美国生物科技巨头纳入实体清单……

如果说上一轮贸易战突然袭击,打得许多人措手不及。这一次从官方到民间都已有了心理准备,尤其是经过七八年反复不断的博弈拉锯,我们积累了足够多的“斗争”经验,且预留相对丰富的工具箱。

同时,特朗普面向全球动手,相当于将绝大多数国家都推向了对立面,反而有利于形成合纵连横的多元格局,而较先强力反制的也能站到道义制高点,在未来的博弈中抢占更大的主动权。

但是,有对冲能力只是第一步,要想到大国博弈中真正立于不败之地,关键产业的国产替代、核心科技的自立自强、“卡脖子”技术的全面突围才是最根本的。

可以看到,在这一轮祭出的诸多反制手段中,首次出现美国生物科技企业的身影。

早在年初,基因测序巨头因美纳公司就因“违反正常市场交易原则,采取歧视性措施严重损害中国企业合法权益”而被纳入我国不可靠实体清单。

这一举动被誉为生命科学领域的“斯普特尼克时刻”,也是对过去几年来我国数百家企业被纳入美国实体清单的有力反击。

其背后,正是以华大智造为代表的本土龙头企业,在基因测序设备领域从无到有、从追随到领先、从国产替代到反向卡脖子的突破。

同理,面对美国限制中国机构使用生物数据库的禁令,许多学者虽然为科学泛政治化而痛心不已,但并没有对数据断供风险感到措手不及,原因同样在于我们早已做好了准备。

近年来,我国在一南一北先后布局了深圳国家基因库、国家生物信息中心两大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打破国外对生命科学领域数据库的垄断,在关键时刻发挥着重要的兜底作用。

这一前瞻性布局,最早可以追溯到10多年前。

当时,在市政府的推动之下,深圳先后完成生命科学领域的两大创举,奠定深圳及中国在全球的竞争优势。

2011年,国家发改委同意深圳依托华大基因研究院组建国家基因库,这是中国第一个、全球第四个国家级基因库。

2016年深圳国家基因库试运行(图片来源于网络)

彼时,经济全球化高歌猛进,国际学术交流畅通无阻,科技开放合作还是时代的主旋律,但从深圳到国家层面,都已意识到构建自主可控的数据平台的重要性。

经过长达10多年的持续投入,深圳国家基因库已成为世界领先的综合性生物遗传资源基因库,基因样品保存规模、存储量和可访问数据量均为全球领先,国家基因库生命大数据平台(CNGBdb)在成果发表及数据资源自主性等方面已逐渐打破国际垄断。

可见,任何对等反制都不是简单的意气用事,而是基于前瞻性的规划布局、数十年如一日的投入、持续的核心科技突破而来。

这正是“中国不愿,但也不怕打贸易战、科技战”的底气。

02

大国博弈,不只是贸易、科技之争,还是数据主权之争。

无论是经贸冲突还是科技竞争,往往集中于有形的商品或高科技产品之上,谁能想到,连全球公开共享的数据库和正常的学术交流,都能成为泛政治化的工具?

事实上,美国限制中国机构访问所谓敏感数据,并非头一遭。

早在拜登时代,美国就抛弃了“数据跨境流动自由”的传统理念,限制基因组数据、生物识别数据、个人健康数据、地理位置数据的流动,被坊间称为“数据脱钩”

这里的数据,并非全部都是涉及国家安全的敏感数据,就连正常的商业数据乃至学术数据都被纳入其中。

数据安全概念泛化的背后,意味着数据正在成为至关重要的战略资源,也标志着数据主权争夺战日益白热化。

数据,从来不只是简单的信息集合,而是数字经济时代最为核心的生产要素,数据库也由此成为新一轮产业革命最为关键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之一。

《经济学人》曾断言,数据是新的“石油”,也是当今世界最宝贵、同时也是最需要加强监管的资源。

早在2020年,我国将数据定义为与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并列的第五大生产要素,视为驱动人工智能、数字经济、生命科学、合成生物等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跃升的重要力量。

可见,数据不只关乎国家安全,也直接影响到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变局。因此,打造属于自己的自主可控的数据开放平台,就成了大势所趋。

在生命科学领域,最重要的数据“基座”当属基因库。

这一次美国试图限制的正是以人类基因组、表型信息和疾病研究为主的核心生物数据库,剑锋所指,不只意在限制科研访问和学术交流,更试图遏制生物科技产业的长远发展。

所以,“访问受限”只是前菜,科研论文发表受到影响只是开始,未来不乏大范围断供乃至全面脱钩的风险。

这一变化,足以震醒许多人,以为只要全球已有成熟且开放使用的数据平台,就没有斥巨资自建本土数据库的必要性,这种“学术自由幻觉”早已被现实无情地刺穿。

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却有祖国;数据没有脚,但数据库却有主权,这句话的含金量与日俱增。

所幸的是,深圳国家基因库等本土生物数据库的存在,在为国家提供核心数据“备份”、维护数据主权安全的同时,也在新一轮科技战中抢得先机,避免从科研到产业都陷入受制于人的局面。

从数据完备性来看,深圳国家基因库可存储不同生物的基因样本超过 1000 万份,由华大建设和运营的CNGBdb已归档多组学数据17664TB,支撑全球642个科研单位的科研数据汇交和共享。

从全球对标来看,CNGB获得国内首个全球核心可信存储库CoreTrustSeal(CTS)国际认证,并成为国际科学理事会(ISC)世界数据系统(WDS)在生物信息领域的首个正式会员,显著提升我国在国际生物科学数据领域的主权地位。

从技术创新来看,深圳国家基因库独创的生物样本库、生物信息库、数字化平台,实现从样本采集到数据分析的全链条国产化,彻底摆脱了对国外技术的依赖,为我国在全球生物科技竞争中塑造更大的话语权。

可见,数据主权,既是国家安全密不可分的一部分,也是核心科技竞争的重要一环。

03

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

从历史发展规律来看,每一次大国“失范”之时,都是重塑国际经济秩序、开放合作格局乃至地缘政治秩序的机遇。

当美国退出其主导的全球化秩序,重回 “小院高墙”、“脱钩断链”、孤立主义的老路,中国毅然擎起了经济全球化的大旗。

全球化越是遭遇逆流,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越是甚嚣尘上,中国越是强调自主开放和单边开放、维护与促进多边主义,堪称全球化最坚定的维护者。

经济贸易如此,科技和学术领域同样如此。

当美国撕下学术自由、科学无边界的面具,主动孤立于科技创新网络之外,全球科技治理格局势必迎来大洗牌。

面对这一局面,我国明确将“扩大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加强国际化科研环境建设,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作为目标。

无论核心科技自立自强还是数据主权自主可控,目的都不在于反向“卡”别人脖子,而是成为全球科技合作、国际学术交流的积极践行者,重构全球科研秩序和治理格局。

深圳国家基因库,正是这一理念的积极践行者。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生物数据要素流通枢纽的核心引擎,自成立伊始,就以“共有、共为、共享”为宗旨,被赋予发起设立“一带一路”生命科技促进联盟的重任,为全球科研机构贡献“开放共享、安全可信”的中国方案。

数据显示,深圳国家基因库通过建立自主可控的数据资源共享平台,已支撑全球 642个单位机构超过 17PB 数据的开放共享需求,覆盖 202 个国家和地区。

不仅如此,深圳国家基因库参与发起地球生物基因组计划(EBP)、百万微生态计划(MMHP)、万种鸟基因组计划(B10K)、万种植物基因组计划(10 KP )等国际大科学计划,吸引全球科研力量聚焦生物多样性研究,更被视为国际科技开放合作的样板。

不可否认的是,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仍有部分核心科技面临“卡脖子”风险,数据库尚未形成完整替代效应,数据主权能力建设仍有很大提升空间。

但只要秉持开放合作、共享共赢的态度,集全国乃至国际之力,终将重塑全球科技话语权。

事实上,无论是美国全球科技主导地位的形成,还是中国改革开放所缔造的经济奇迹,无不受益于自由、开放、包容、合作的国际大环境,得益于双向流动的科技、人才、知识交流,没有谁能在封闭系统中长期维持优势地位。

“大国要有大国的样子”,诚哉斯言。

来源:体外诊断网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