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永浩炮轰西贝,悬赏十万取证,猛料接连被扒,消费者坐不住了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15 21:04 1

摘要:9月10日,罗永浩在微博上吐槽西贝,称“好久没吃西贝了,今天下飞机跟同事吃了一顿,发现几乎全都是预制菜,还那么贵,实在是太恶心了”,并希望国家尽早推动立法,强制饭馆注明是否用了预制菜。

9月10日,罗永浩在微博上吐槽西贝,称“好久没吃西贝了,今天下飞机跟同事吃了一顿,发现几乎全都是预制菜,还那么贵,实在是太恶心了”,并希望国家尽早推动立法,强制饭馆注明是否用了预制菜。

这条微博迅速引发热议,将西贝送上了热搜。随后,西贝方面迅速做出回应,客服称店内招牌菜牛大骨是每天现煮,莜面是现场手搓,炒菜用的是新鲜蔬菜原料,不存在预制情况。

但罗永浩并不认可这一说法,继续在微博上反驳。

9月11日晚,西贝创始人贾国龙公开回应,复盘了罗永浩用餐当日的菜品和服务,坚称“13道菜中没有一道是预制菜”,每道菜都有明确制作标准和工艺。

他还表示,罗永浩作为公众人物,用极端表述伤害了品牌形象,西贝后续一定会起诉他。

而罗永浩则回应“准备好了”,并悬赏10万元公开征集西贝使用预制菜的“真凭实据”。

双方的激烈交锋,使得事件热度持续攀升,众多网友和媒体纷纷加入讨论。

随着预制菜在餐饮行业的逐渐普及,消费者对于所食用菜品是否为预制菜确实拥有知情权。

消费者有权知道自己所支付的价格对应的菜品究竟是现做的还是预制的。

在传统认知中,消费者前往餐厅就餐,往往期待的是现场制作的新鲜菜品,尤其是像西贝这样定位中高端的餐饮品牌。

西贝方面依据相关部门规定,强调其菜品不属于预制菜范畴,认为中央厨房制作的半成品等不符合预制菜的定义。这种专业定义与大众认知的差异,导致了争议的产生。

消费者更关注菜品的实际制作方式和口感是否符合现场制作的预期。这就需要餐饮企业在使用中央厨房等预加工模式时,加强与消费者的沟通,让消费者清楚了解菜品的制作流程和特点,避西贝在面对罗永浩的质疑时,其公关路径存在一些可探讨之处。

客服硬否认却拿不出检测报告,这使得消费者对其回应的可信度产生怀疑。

董事长晒小票、推“罗永浩同款”的做法,不仅未能有效平息争议,反而被指侵犯消费者隐私,将消费者人格拉出来游街。

放话“起诉”虽表明了企业维护自身权益的决心,但在舆论场上却引发了连锁效应,使得更多人关注到西贝可能存在的预制菜问题,进一步加剧了品牌声誉的受损。

与之相对,罗永浩作为舆论场老手,精准抢占了多个制高点。他站在“为消费者要知情权”的立场制高点,将个人吐槽上升为公益行为,削弱了西贝的反击火力。

提出“欢迎立法,强制标注”,占据了规则制高点,将争议从个体冲突升级为行业制度问题。

通过“10万悬赏找料包”,成功动员群众,掌握了传播制高点。这一系列操作显示出罗永浩对舆论生态的深刻理解和娴熟运用。

西贝若能在公关应对上更加冷静、理性,以提供详实证据、加强消费者沟通等方式为主,而非采取一些可能引发负面效应的举措,或许能更好地维护品牌声誉。

此外,从餐饮行业发展趋势来看,预制菜的兴起是不可忽视的现象。在人力成本高企、连锁化加速的背景下,预制菜已成为餐饮业提高效率、实现标准化的重要手段。

然而,行业在发展过程中,不能忽视消费者的感受和权益。对于预制菜的应用,应在保障食品安全的基础上,进一步规范其使用和标注。

企业需要在提高效率与满足消费者需求之间找到平衡。比如,一些连锁餐饮品牌在使用预制菜时,可以通过提升菜品品质、优化复热工艺等方式,尽可能缩小预制菜与现做菜在口感上的差距。

老罗炮轰西贝预制菜事件不仅仅是一场简单的消费者与企业之间的冲突,它反映出在餐饮行业发展过程中,消费者知情权、预制菜定义规范、品牌公关应对以及行业发展趋势等多方面的问题。

这一事件为餐饮企业、监管部门以及消费者都敲响了警钟。

餐饮企业应更加重视消费者权益,规范经营行为,加强与消费者的沟通,监管部门需进一步完善相关法规和标准,明确预制菜的定义和标注要求,消费者则应积极维护自身权益,关注行业动态。只有各方共同努力,才能推动餐饮行业健康、有序发展,营造更加公平、透明的消费环境。

来源:易霄寒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