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潭九华江声中学:深耕科学沃土 点亮未来星河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4-09 15:01 1

摘要:近日,湘潭九华江声中学通过举办科技节,将校园打造成充满创意的“科技嘉年华”。九年级2203班王腾宇设计的固定翼飞行器悬停翻滚,无人机编队拖曳彩带划过天际;湖南科技大学人工智能学院教授陈超洋阐述无人机发展趋势与视野,引发同学们深度思考;趣味科学实验引发现场惊呼不

航模表演。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楚湟 通讯员 胡婷 湘潭报道

近日,湘潭九华江声中学通过举办科技节,将校园打造成充满创意的“科技嘉年华”。九年级2203班王腾宇设计的固定翼飞行器悬停翻滚,无人机编队拖曳彩带划过天际;湖南科技大学人工智能学院教授陈超洋阐述无人机发展趋势与视野,引发同学们深度思考;趣味科学实验引发现场惊呼不断……

等待飞翔的王腾宇(右二)。

这场持续一个月的科技狂欢,不仅是学生科学成果的集中展示,更是这所建校仅两年半的年轻学校,以“做中学、玩中思、悟中创”理念践行教育部《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的生动实践。

硬件顶配构筑探索场 科学课堂激活创造力

学生的3D打印作品。

走进学校人工智能教室,3D打印机正“吐出”青铜器复原模型,师生们其乐融融;劳动基地“润园”里,传感器实时监测土壤湿度,学生用数据分析优化种植方案。

九华江声中学校长刘辉常说:“没有高不可攀的实验室,只有触手可及的探索场。”这一理念与《指南》强调的“整合校内外实践场所与资源”高度契合。在斥资打造的15个科技场馆中,张卫军老师的“秘密武器”尤为特别——他将班级电子设备密码向学生开放,鼓励随时参与科学探究。

这种信任催生了硕果:学生张轶涵、卢炫伊凭“ENJIY AI 智联万家”项目斩获国家级奖项。他们感慨道:“原来代码真的能改变世界,老师的信任和指导让我们敢于把创意变成现实。”

学生在人工智能的教室内,其乐融融。

生物课上,教师马佳荔带领学生运用生活中的材料设计装置模拟尿液的形成过程,让学生们更直观地理解肾单位的结构和功能;物理课上,教师唐恋带领学生自制留声机,让学生们亲眼见证了声音如何通过震动信号被储存和还原的,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转化为有趣的实践体验……这些“脑洞大开”的教学场景,正是学校“科学天团”37位科学教师的日常。他们中有人为公开课备课到凌晨四点,只为用航模表演点燃学生热情;有老师带着学生,用发酵原理DIY酸奶,让“土办法”碰撞出科技火花。

实验室里种下星辰梦 少年手中握有探海针

沉浸式体验科技与现实的完美融合。

2024年4月,八年级学生杨驭博在湖南科技大学海牛实验室听完“时代楷模”万步炎教授的深海钻探故事后,悄悄在笔记本上写下梦想:“将来我要造深海探测器,去看看海底的宝藏。”这场科学研学活动,正是学校“校际联动”的缩影——与高校共建实验室、邀请科学家进校园开设“科学大讲堂”等方式,落实《指南》中“配强科学副校长”“推动科学家进校园”的部署,让初中生提前“触摸”科技前沿技术。

黄文溢及团队设计的多功能智能拐杖。

“智能拐杖,请打开手电。”在九华江声中学科学实验室,八年级2307班学生黄文溢手持一根黑色拐杖,话音刚落,拐杖头部就亮起暖黄色灯光。这根看似普通的拐杖背后,藏着黄文溢对爷爷的牵挂——看到爷爷夜里拄拐散步要揣着手电、钥匙、药盒,黄文溢拉着同班同学张柏横、彭博云帆,在午饭后堵住了信息技术老师陈水金。

“陈老师,我们想做个能装东西的智能拐杖。”三个孩子天马行空、七嘴八舌地说着构想,陈水金转身在黑板上画出简易结构图:“装东西简单,但要考虑老人握持时重心平衡。咱们用3D打印做储存仓,嵌在拐杖中段怎么样?”

在陈水金的指导下,学生团队收集了老人的“使用日记”。“有位奶奶说雨天拐杖打滑,学生就给底部加了防滑纹;张爷爷说夜里找开关麻烦,就设计成语音控制。”陈水金说着拍了拍拐杖上的纹路,“这些凹槽可不只为好看,老人家手抖时能增加摩擦力,这些都是学生想出来的。”

经过一个多月迭代优化,这项充满温度的设计终于结出硕果——这根由学生团队制作的多功能智能拐杖,获得了湘潭市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

“这个项目源自生活需求,又切实解决老人生活中的难题,绝不是单一学科就能完成的。”陈水金说道,“孩子们得同时驾驭3D建模、编程技术和物理力学——就像用乐高搭房子,既要懂建筑结构美学,又要会计算承重数据。”

“每次手机响起、灯光亮起,我总忍不住想:为什么电磁波能传信息?光怎么就被开关驯服了?这些看似简单的问题,就像一把把小钥匙,慢慢打开了我探索科创世界的大门。”2024年湖南省青少年体育模型竞赛暨人工智能创新挑战赛获得二等奖的谢家祺在科技节上分享时说。

这种跨学科综合实践活动,更呼应《指南》“将实验操作与科学探究表现纳入综合素质评价”的改革方向。

奖牌累累映创新沃土 心灵点点育人文微光

翻开学校科学成绩单,一组数字令人惊叹:30项国家级荣誉,54项省级荣誉,23项市级荣誉,获得市级以上奖励的学生82人。但更值得关注的是,建校两年半便斩获40项市级以上科技辅导员荣誉,学校被评为教育部第三批“央馆人工智能课程”试点校、湖南省科技体育模型基地校、湘潭市全民科学素质提升计划青少年科学素质提升项目单位、第45届湘潭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科技教育创新学校。

八年级学生杨某某的转变堪称奇迹:曾因地理学科“开窍慢”焦虑到失眠的她,在老师刘学的个性化指导下,不仅会考满分,还成长为学校活动的主持人。她把这段经历写成科学日记:“在九华江声,每个努力都能找到回响。”

科学教育还与心理健康、艺术审美深度融合。第二届校园文化艺术节上,心理漫画《AI陪伴孤独老人》与智能助老机器人同台展出,科技与人文在此刻交汇成温暖的对话。

航模表演让孩子们乐开了花。

站在“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校”的新起点,刘辉已绘就宏伟蓝图:开发跨学科“项目化学习”课程,让学生用3D打印复原文物、用编程技术模拟城市交通优化;推进大中小学科学教育一体化建设,与湖南科技大学、湖南省科技馆、湘潭市科协联合开展课程开发,共同设计科学实验课程体系,引入高校前沿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深化合作层次,探索建立联合实验室,开展长期的科学教育实验研究项目,共同培养创新型人才;甚至计划将家长发展为“科学合伙人”,开设“家庭实验室”评选活动。

正如校园文化墙上那行学生涂鸦:“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但起点就在这间教室。”九华江声中学以《指南》为纲,将科学教育融入课堂与日常生活,让创新成为呼吸,在深耕科学沃土中培育出时代的追光者。

来源:红网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