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思想史?这16本书中或许有答案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4-09 15:03 2

摘要:“思想史在当下还是一个非常活跃的研究领域。在历史研究发生种种转向(全球转向、跨国转向,以及比较转向、空间转向、视觉转向、国际转向)的今天,思想史家依然站在前沿。

“思想史在当下还是一个非常活跃的研究领域。在历史研究发生种种转向(全球转向、跨国转向,以及比较转向、空间转向、视觉转向、国际转向)的今天,思想史家依然站在前沿。

思想史的论著,可能会探究科学理论,也可能会讨论激情与感觉,或者是城市规划和民族国家,甚至是食人行为和其他(更为原始的)消费方式,还有工人阶级,以及人物传记,或是赞美诗。

给思想史下一个定义,总是难免有偏颇之虞。像本书这种入门性质的介绍,同样不得不说只是笔者的一隅之见,希望读者能鉴谅。一部著作,如果在题目里标明了思想史,其内容很可能关系到科学、艺术、音乐抑或人类学的智识进步,这些领域在20世纪50年代以来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果。此外,关于思想史与哲学史之关系,或是思想史与文学史之关系,近年来已经被证明是学术研究的富矿。在这本书里,我将会尽量奉献给读者的,是在我眼中进入这一领域所必需的指引。当然,所讨论的内容难免会受到我个人研究兴趣的局限。”

——理查德 · 沃特莫尔《什么是思想史》

本期书单包含16本思想史相关书籍,既有通论指引,亦有精深专论,适合不同需求的读者探索思想史的丰富面貌。

理查德 · 沃特莫尔 著

岳秀坤 译

从事思想史研究的学者常常将自己描述为窃听过去对话的人、不同思想世界的探索者,以及过去社会的转译者,而批评者时常嘲讽他们只狭隘地关注少数人的思想;不过,从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当代思想并对其做出理性评估的角度来说,思想史俨然是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中的一个重要领域。

在这本引人入胜的思想史导论中,作者首先考察了思想史的发展历史,剖析了各种方法论争论,并提出了对这一领域的清晰定义。借助广泛的历史案例,他向读者展示了哲学、政治、宗教、科学、艺术的等等思想如何在其历史背景中起源,它们如何被其所处的社会所塑造,反过来又塑造了这些社会。最后,作者批判性地审视了思想史的现状,并简要讨论了其未来发展方向。

/02/

《杂草集——西方思想史散论》

何兆武 著

本书是何兆武作品集之一种。何兆武先生毕业于西南联大,学贯中西,先后在中国社科院历史所、清华大学从事研究与教学,研究涉及中西文化交流史、西方思想史、历史哲学等领域,有学术专论数十篇,均卓有创见,先后结集成书;此外还有大量学术随笔文字。此次经系统整理,将其著述文字编订成书,分专题五种出版,为其一生学术精华的总结。本书收入作者有关西方思想文化史、中国近代思想史的演讲文字,是作者在清华大学为学生讲授的课堂记录。

/03/

《国家与自由:斯金纳访华讲演录》

昆廷·斯金纳 著

昆廷·斯金纳(Quentin Skinner)是“剑桥学派”的奠基者之一,也是当世颇具影响力的思想史家。他在思想史方法论研究、欧洲近代思想研究,尤其是马基雅维里和霍布斯研究等方面都有卓越的贡献。应北京大学“大学堂”顶尖学者讲学计划的邀请,昆廷·斯金纳教授于2017年4月2日至15日到访北京大学。本书据2017年他在北京大学发表的一系列演讲和座谈整理而成,通过生动解读马基雅维利和霍布斯等人的作品,系统阐释了数十年来他对现代政治思想的研究,尤其侧重分析两个关键观念——国家和自由;在访谈和座谈部分,斯金纳就自身治学经验及“剑桥学派”的研究解答了诸多重要问题,对政治思想史的研究方向提出了独特而深入的思考。

柯林武德 著

顾晓伟 译

柯林武德被誉为20世纪最著名的历史哲学家之一,其遗作《历史的观念》曾为其赢得无限声誉。而《史学原理》是柯林武德生前计划作为《历史的观念》的姊妹篇共同出版的另一卷历史哲学著作,并对其寄予厚望,甚至视为毕生之作。遗憾的是,柯林武德生前只完成了写作计划的大约三分之一,且手稿始终未被后人发现。1995年,牛津大学出版社宣布发现《史学原理》手稿,本书即根据这份手稿编辑而成,同时还增补了八篇柯林武德在20世纪30年代写作的未发表的手稿和笔记。在这些手稿中,柯林武德进一步阐发了他关于历史学的性质、对象、方法和价值等问题的思考。德雷和杜森两位编者为本书撰写了长篇导言,对手稿的内容、编辑始末和所涉及的柯氏历史哲学思想问题做了深入介绍。此次中文版的面世,将有助于中文读者更加全面地理解柯林武德的历史哲学思想,对于学界的相关研究亦具有重要价值。

彼得·伯克 著

杨豫 译

图像是历史的遗留,同时也记录着历史,是解读历史的重要证据。从图像中,我们不仅能看到过去的影像,更能通过对这些影像的解读探索它们背后潜藏着的信息。政治的、经济的、军事的、文化的……“一幅画所说的话何止千言万语”,面对数量难以穷尽的图像,历史学家也就面对着惊人的宝藏,但宝藏下面,也隐藏着难以觉察的陷阱。彼得·伯克以其杰出新文化史家的广阔视野,对包括工艺品、画像、雕塑、电影、电视、平面广告等的多种视觉材料进行了分析,关注的重点并非这些图像本身,而是如何利用它们解读历史,以及在此过程中存在的机遇与危险。

末木文美士 著

王颂、杜敬婷 译

本书叙述了日本思想史从神话时代到现当代的发展历程。近代以前,从中国传来的儒家和佛教,构成了日本思想的主要来源;而近代以后,又加入了西方传来的近代思想,日本思想正是在调和与矫正这些外来思想的过程中向前发展。作者认为,日本的“王权”与“神佛”,可以作为日本思想史的两极,并且可以由此观察“文化世界”与“生活世界”在这两极紧张关系中的变动,从而建构了日本思想史的基本图式。全书用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语言将头绪纷繁的日本思想史脉络呈现出来,是一部了解日本思想发展的不可多得的佳作。

/07/

《魏晋玄学史(第二版)》

余敦康 著

玄学的主题是自然与名教的关系,道家明自然,儒家贵名教。因而如何处理儒道之间的矛盾使之达于会通也就成为玄学清谈的热门话题。玄学家是带着自己对历史和现实的真切的感受全身心地投入这场讨论的,他们围绕着这个问题所发表的各种看法,与其说是对纯粹思辨哲学的一种冷静的思考,毋宁说是对合理的社会存在的一种热情的追求。

/08/

《中国禅思想史(再增订本)》

葛兆光 著

本书以历史学与文献学的方法,叙述6—10世纪中国禅思想史的脉络与演变。作者综合禅门史料、石刻文献、传世文集和敦煌文书,从历史、思想、文化意义及影响三个维度,考证、叙述禅史最关键的四个世纪中,禅宗及其思想的历史变化过程。在20世纪以来禅宗史研究的基础上,不仅修正了此前禅史研究的若干结论,而且对禅思想的内涵及其意义,提出若干与前人不同的新看法。作者首要关注的,是思想之流变,而非宗派法门之兴衰,由此对于禅的流变,得出了独到精深的见解。

/09/

《权力的毛细管作用:清代的思想、学术与心态(修订版)》

王汎森 著

“权力的毛细管作用”这一概念来自福柯。福柯对权力的了解很有创见,他不像过去的人只注意权力在大的、公开的场面的展示,同时也注意到权力在微小的、隐秘的、日常生活空间中的作用。本书所收王汎森研究清代学术、思想、心态方面的12篇专文和一篇附录,即旨在从这一概念出发,探讨和展示“政治”“道德”“权力”等各种力量,如何同水分子的毛细管作用一般,深入日常生活中每一个可能的角落,并发挥意想不到的影响。本书的另一个主轴,是“思想史”与“生活史”的联系,通过对各类文献或团体的考察,展示道德意识呈现的方式与转化,以及道德理想如何影响日常生活的实践。

/10/

《思想是生活的一种方式:中国近代

思想史的再思考》

王汎森 著

《思想是生活的一种方式》系著名历史学家、台湾“中研院”院士王汎森教授继《权力的毛细管作用:清代的思想、学术与心态》之后又一部力作。考察了中国近代思想中的“主义”、“未来”、“自我”、时间观等议题,触及近代中国心灵世界的革命与失落、启蒙与困扰,及其与现实政治和社会运动间千丝万缕的复杂联系。王汎森教授进而对思想史的研究方法进行反思,提倡重视“思想的生活性”和“生活的思想性”,及它们之间的往复交织,以此扩大思想史研究的视野。

/11/

《胡适之〈说儒〉内外:学术史和思想史的研究》

尤小立 著

这是一部研究胡适《说儒》创作缘起、意旨及其所引发的儒学问题论争的专著,列入陈平原主编“学术史丛书”中。《说儒》是胡适最长的一篇文章,近五万字,发表于抗日战争前夕。《胡适之〈说儒〉内外:学术史和思想史的研究》试图重新将《说儒》放置在近现代的政治现实和学术史的大语境中考察,从日记、书信、文章著作中挖掘史料并进行再评估,探究胡适对儒学认识的变化轨迹,解释其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抗战酝酿到爆发过程中所持立场与其思想根源的关系。

/12/

《超越西潮——胡适与中国传统》

周昌龙 著

本书运用大量第一手的胡适研究资料,包括很少用到的胡适英文著作,将胡适置于明清以来近代传统形成之思想史架构上,探讨这位新文化运动领导人所希望建构的新思想,包括自由传统、个人主义传统、仁学传统、礼教传统和文学传统之间内在深刻的联系,从而对胡适这位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人物得出了更加全面、深刻的认识。

/13/

《中国历史中的佛教》

芮沃寿 著

常蕾 译

这本书是美国汉学家芮沃寿(Arthur F. Wright,1913—1976)关于中国佛教史研究的一部通论性著作。作者以1958年在芝加哥大学举行的演讲稿为基础写成此书,一经出版后,即受到广泛的关注和赞誉,著名学者纷纷发表书评,甚至在此书出版近半个世纪之后依然有新的书评出现。时至今日,这本书仍是美国大学生了解中国佛教的必读之书。作者试图展示从佛教进入中国至6世纪,佛教如何适应中国文化,减少与中国本土文化的摩擦与碰撞,为儒释道三教和合打下统一的思想基础,作者还将研究视野进一步延伸至近代中国社会,检讨佛教如何在近代社会继续发挥其影响和作用,兼顾佛教在中国文化中的思想、语言和文化等方面的影响。

/14/

《思想与文学:中国文学史及其周边》

巩本栋 著

本书从中国文学史上的若干重要问题出发,以专题研究的形式,力图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大背景上探索和挖掘文学发展的真正动因和创作主旨,希望能从多种角度和更高层面,揭示和阐释文学史发展不同阶段所形成的不同的文学面貌和特点,进一步推动文学史研究的发展。全书共十九章,探讨的重要问题有:屈原的心路历程及其文化背景给《离骚》书写所带来的变化;楚宗庙祠堂壁画与《九歌》的创作所构成的文学与图像的关系,以及《九歌》与《天问》二者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古史和诸神的体系,也成为早期中国南北文化交融的一个范例;战国纵横家与汉赋的起源;魏晋才性说与刘勰《文心雕龙》风骨论;士人的政治理想与《文心雕龙》的撰写心态;盛唐的社会变化与诗歌演进;兵家思想与唐五代诗格中的“势”论;宋初“四大书”编纂的宗旨与原因;庆历党争与梅尧臣的诗歌创作;诗穷而后工的历史考察;欧阳修的经学与文学;苏轼儒道结合的思想与文学创作对自然的尊重;苏轼乌台诗案所涉作品批评新法实行中的弊端以及在熙、丰诗坛上的重要地位;北宋新旧党争与清真词的创作;宋室南渡、文化绍兴与三家《和清真词》及《宋文鉴》编纂的文化史意义;辛弃疾南归后心态的变化对词风的影响;明清重要诗文选本与时代思潮的关系及文学经典化的过程。

/15/

《经典之前的中国智慧》

王小盾 著

中国智慧在其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两个阶段:一是古典哲学形成以前的“前经典”阶段,二是用六经施教以后的“经典”阶段。在前一阶段,人们的公共知识主要是在仪式场合形成的,是通过口语和图像来传播的,因而使用了特殊的符号方式。后人不深察,往往凭狭隘的经验作简单化的理解。为了找到真相,本书从上古神话、上古艺术、上古仪式与科学等三个方面,各选择一个切片加以剖析。一方面阐述了鸱龟曳衔神话、饕餮艺术、殷周之际的天文现象等事物的真实内涵,另一方面也说明了上古智慧的符号特质、上古中国人的符号思想和上古图像的语言学特点。作为补充和提升,本书还讨论了五个较具理论意义的问题:(一)《老子》“始”“母”“名”“道”等概念的原型;(二)孔子所代表的前经典世界向经典世界的过渡;(三)“巫”和“史”的关系;(四)经典的形成;(五)对“天人之际”“轴心突破”等学说的理解。

阴法鲁、许树安、刘玉才 主编

本套书是教育部推荐的文科教材。它汇集了三十一个专题,包括了中国哲学史、文学史、通史所不能容纳或语焉不详的内容。它所提供的知识,连接多种学科,左右逢源,是探讨中国古代文化所必须研究的问题。本书的三十多个作者,都是国内相关领域的知名学者,如裘锡圭、王世襄、罗哲文、杨泓、孙机、杨曾文等。本书曾经作为教材在我社出版,此次由各位作者做了修订,并配图重出。

来源:北大博雅好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