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盯了张学良25年,从中校熬成中将,比戴笠军衔还高!背后有玄机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15 20:30 1

摘要:飞机刚降落在南京禄口机场,戴笠手下的军统特务已经在等候。负责押解的人是刘乙光,他是黄埔四期毕业生,也是复兴社特务处的元老。

1936 年,张学良被软禁后,军统的刘乙光负责看管他。

就靠这份工作,刘乙光从中校一路升到中将。而戴笠到死,也只是少将军衔。

张学良却称他 “仇人也是恩人”,25 年纠葛藏着怎样的历史秘事?

1936 年 12 月 25 日,张学良坚持要护送蒋介石返回南京。这个决定,彻底改变了他的命运。

飞机刚降落在南京禄口机场,戴笠手下的军统特务已经在等候。负责押解的人是刘乙光,他是黄埔四期毕业生,也是复兴社特务处的元老。

当时他带着四十多名特务,把张学良团团围住。刘乙光那时大概没料到,这次押解会成为他军旅生涯的转折点 —— 从没人注意的中校,一路升到中将,甚至比戴笠生前的军衔还高。

刘乙光的晋升,是从 “贴身盯紧张学良” 开始的。1937 年 1 月,张学良被软禁在杭州西湖边的别墅里。

戴笠亲自任命刘乙光为 “张学良管理处中校主任”,要求他 “既要保证安全,也要照料生活”。

根据军统档案记录,刘乙光每天要记录张学良的饮食、起居、会见的人,就连上厕所的次数都要写清楚。

这种管理方式很矛盾,既要 “像管犯人一样”,又要 “像待客人一样”。在雪窦山中国旅行社溪口分社时,这点最明显:刘乙光必须确保张学良不离开自己的视线,却又要满足张学良看书、骑马、打网球的需求。

张学良后来跟宋子文抱怨:“刘乙光把我当犯人,却又给我修网球场,这到底是软禁还是度假?”

这种矛盾管理的背后,是蒋介石的安排。《蒋介石日记》里记载,蒋介石曾说 “用一个步兵团的费用供养张学良,但不能让他觉得自己还握有兵权”。

刘乙光就是执行这个命令的人。

在奉化雪窦山,刘乙光专门为张学良设置了单杠区、游泳池,还从上海调来了进口咖啡机;到了贵州修文阳明洞,他也默许张学良跟当地村民交换新鲜蔬果。

但这些 “优待” 里,始终藏着监视:张学良的每一封信,刘乙光都要拆开查看;每一通电话,都有特务监听。

刘乙光晋升速度快,和张学良被转移的地点几乎同步。1938 年,张学良被押往湖南郴州苏仙岭时,刘乙光已经升为上校。

1941 年,张学良在贵阳突然患上盲肠炎,刘乙光连夜送他去医院,还签下了 “责任状”。

就因为这件事,戴笠嘉奖了他,他也升为少将。而那时的戴笠,也只是个少将处长。

这种 “靠看管人升官” 的事,在军统内部引起了争议。当时的军统总务处长沈醉,在回忆录里写道:“刘乙光看管张学良有功,但他晋升的速度,连戴老板都比不上。”

不过刘乙光的 “功” 和 “过”,一直纠缠在一起。在湖南沅陵凤凰山时,张学良想写秘密信件联系旧部,被刘乙光截获。

《刘乙光日记》里记录,他当晚就把信交给了戴笠,张学良的通信渠道从此被彻底切断。

但另一方面,张学良生日时,刘乙光冒险从南京弄来留声机,放《松花江上》给他听。这位失去自由的少帅,当场落下眼泪。

1946 年,张学良被押往台湾,刘乙光不仅跟着一起坐船,还安排特务在基隆码头拉起警戒线,确保 “安全转移”。两人的关系,到这时候变得更复杂了。

刘乙光最后能升到中将,全靠蒋介石的 “特殊关照”。1949 年,国民党退守台湾,蒋介石在阳明山庄会见刘乙光,说:“你看管汉卿二十年,比任何人都可靠。”

当场就授予他中将军衔。而戴笠在 1946 年就因飞机失事身亡,死后才被追授中将。

这么一对比,刘乙光成了军统里最有争议的晋升例子:他没立过战功,也不是情报方面的高手,就靠 “看管张学良” 这一件事,从校官升到了将官。

张学良对刘乙光的感情,也很复杂。1962 年,刘乙光要调往安全局,临走前,张学良专门摆了饯别宴。

席间,他举杯说:“乙光兄,你是我的仇人,也是我的恩人。”

说 “仇人”,是因为二十五年里,刘乙光像影子一样盯着他。张学良在井上温泉的日记里写道:“刘乙光的脚步声比晨钟还准时,他的目光比寒冬还刺骨。”

说 “恩人”,是指 1941 年贵阳那次急救。当时刘乙光没向上级请示,直接把张学良送进医院,从死神手里抢回了他的命。

刘乙光走后,张学良这种爱恨交织的感觉更明显了。他晚年回忆:“乙光走后,我才发现连骂人都找不到对象。”

刘乙光的晚年,住在台北士林官邸附近。他一直保持着军人的作息:每天五点起床,阅读《中央日报》,下午打太极拳。

1982 年,刘乙光去世,享年 79 岁。

张学良听说后,托人送去一副挽联:“廿五载恩仇难辨,三生石功过谁论?” 这副挽联,正好说透了两人半辈子的纠葛。

其实两人之间,还有些少有人知的事。1937 年初,张学良被转移到奉化溪口,幽禁在雪窦寺。

不久,他的原配夫人于凤至也来了。那段时间,发生了一起刺杀事件。

行刺的人叫袁静枝,是蒋介石的堂侄媳。她的丈夫蒋孝先是宪兵第三团团长,西安事变时被东北军打死,所以她一直恨张学良。

张学良到雪窦山后,袁静枝也跟了过来。

她有两次动手的机会:第一次在雪窦寺大雄宝殿,两人突然撞见,她没来得及动手;第二次,她趁张学良和于凤至每天散步时,在妙高台朝张学良开枪。

袁静枝没受过军事训练,第一枪没打中。正要开第二枪时,刘乙光朝着枪响的方向扑了过去。

张学良和于凤至赶紧蹲下躲藏,看着刘乙光抓住袁静枝,把她扭了出来。

袁静枝还在拼命挣扎,于凤至这时站出来,挡在张学良面前说:“我是汉卿的妻子,你要是认定他是杀夫仇人,就让我替他死。”

袁静枝和张学良都被这话打动。最后袁静枝失意地下山,张学良也没让人阻拦。

后来蒋介石给了袁静枝一笔钱,这件事才算结束。经过这件事,张学良对刘乙光的救命之恩,又多了一份感激。

被软禁的日子里,张学良和刘乙光也常发生小冲突。张学良原本身份高、脾气也大,突然失去自由,被人看管着,难免心里不痛快。

有一次,他想多出去走走,刘乙光怕出意外不让去,两人就吵了几句。

但有时候,张学良也能理解刘乙光。他知道刘乙光是奉命行事,有自己的难处。

1956 年,刘乙光的儿子要出国,家里没钱,他找张学良借两万元存单,说两个月就还。张学良很痛快地答应了。

1965 年,刘乙光退休,张学良要送他一笔钱,刘乙光却婉言拒绝了。

从这些小事能看出来,二十五年里,两人除了 “看管者” 和 “被看管者” 的关系,还多了些特殊的情感。

刘乙光早年叫刘书之,1903 年出生在湖南永兴县。他小时候读书聪明,考上了湖南衡阳省立第三师范学校。

在学校时,他受到左翼思想的影响。当时开国大将黄克诚比他大一岁,给了他不少指导。

黄克诚去广州中央政治培训班前,鼓励他报考黄埔军校。

刘乙光听了这话,1926 年秋天考上黄埔军校第四期政治科,北伐战争开始前还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这一期学员里出了不少名人:共产党这边有林彪、曾中生、刘志丹;国民党那边有谢晋元、张灵甫、胡琏。

要是刘乙光没去看管张学良,说不定也能在战场上闯出名堂。

刘乙光参加过北伐战争,在第八军唐生智部任职。后来唐生智和蒋介石产生矛盾,四一二事变后,部队里的黄埔生面临清洗,刘乙光丢了工作,连路费都没有。

关键时候,黄克诚把自己所有的钱都给了他,帮他解决了困难。也就是那时候,刘乙光和党组织失去了联系。

不过没有证据表明他自首或叛变,应该是当时的环境导致的。

刘乙光去世时,场面很寂寥。除了蒋经国,只有张学良和赵四小姐来吊唁。

对刘乙光来说,张学良的这份情义,或许是他人生最后的一点安慰。

回头看这两人的半生,他们在特殊的历史时期,被命运绑在一起。恩恩怨怨,功过是非,到最后也只能留给后人评说。

来源:人物故事奇谈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