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人物:陈建、唐枢、林春、万表、薛应旂、王畿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15 20:46 1

摘要:陈建(1497—1567)明学者。字廷肇,号清澜。东莞(今属广东)人。嘉靖举人。后出任福建侯官县教谕,迁江西临江府教授。中年,以母老请辞归乡,构草堂读书著述其中,晚年隐居不出。为教谕时,与督学潘璜论朱陆异同,作《朱陆编年》。归乡后,复取朱熹《文集》、《语类》及

陈建(1497—1567)明学者。字廷肇,号清澜。东莞(今属广东)人。嘉靖举人。后出任福建侯官县教谕,迁江西临江府教授。中年,以母老请辞归乡,构草堂读书著述其中,晚年隐居不出。为教谕时,与督学潘璜论朱陆异同,作《朱陆编年》。归乡后,复取朱熹《文集》、《语类》及与陆子辩论诸书反复比勘,重修《朱陆编年》,成《学蔀通辨》四编十二卷。提出“朱陆早同晚异”说,大抵以程朱学为基本立场,抨击心学剽窃禅宗,惑世乱道,专辟陆王心学而不遗余力。因正值王学风靡学界,该书迟至万历三十三年(1605)才由顾宪成撰序付梓。另有《皇明从信录》、《皇明典要》、《皇明资治通纪》等史书。

唐枢(1497—1574)明学者。字惟中,号一庵。归安(今属浙江)人。嘉靖进士。官至刑部主事。以劾李福达被斥为民。讲学著书四十年。隆庆初复官。初师湛若水,主随处体认天理,后慕王守仁“致良知”之学,力图将两学合而精究,以调和分歧。提出“真心”说,认为心能通天地包万物而居于宇宙中心。说:“心无弗有,无弗能,宰制万物,放诸四海而准。与天地参,不容伪者也”(《真谈》),故称为“真心”,亦即“良知”。因人失却本心,又提出“讨真心”,主张通过学问思辨笃行之功,“以去人欲做存天理工夫”(《景行馆论》),以回复“真心”,即“致良知”。有《礼元剩语》、《真谈》、《景行馆论》、《一庵语录》等。

林春(1498—1541)明学者。字子仁,号东城。泰州(今属江苏)人。嘉靖举会试第一,登进士第。除户部主事,历司封员外郎,寻以母病乞归,起补吏部文选郎中。为王艮弟子,而友王畿、罗洪先、唐顺之。黄宗羲论其学云:工夫绵密,不涉安排,不落睹闻,明道(程颢)之“行所无事”,慈湖(杨简)之“不起意”,庶几近之。以为其未必传泰州之学,故无泰州之流弊。有《林东城文集》。

万表(1498—1556)明学者。字民望,号鹿园。定远(今属安徽)人。登正德武会试。历任广西副总兵、左军都督漕运总兵、南京中军都督府佥书。从学于钱德洪等。通经术,熟先朝典故。学宗王守仁而究竟于禅学。为学重格物,解格物为“格其心之物”,认为人心本来具足,但因情欲意见所蔽,晦暗不明,要通过格除心中之物,扫荡一切物念,使心“不为一切情景所转,如镜照物,镜留无物”(《鹿园语要》),融识归真,反情还性,显露和保持其真空虚无的本来面貌。有《玩鹿亭稿》、《鹿园语要》、《海寇议》、《万氏家钞济世良方》等。

薛应旂(1498—约1570)明学者。字仲常,号方山。武进(今江苏常州)人。嘉靖进士。授慈溪知县,屡迁南京吏部考功郎中、浙江提学副使等职。从学于吕柟及王守仁弟子欧阳德,思想偏向于程朱理学,对阳明心学虽有批评,但也曾表示愿“私淑”王守仁。为考功时,罢黜王畿,以致王门后学不许其称王门中人。黄宗羲称“盖借龙溪以正学术也”(《明儒学案·南中王门学案一》)。东林学派的创始人顾宪成曾拜其为师,故史家认为东林之学“实导源于此”(同上)。著述颇丰,今存有《四书人物考》、《宋元资治通鉴》、《考亭渊源录》、《薛子庸语》、《薛方山纪述》、《薛方山先生全集》等。

王畿(1498—1583)明学者。字汝中,别号龙溪。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嘉靖进士。授南京职方主事,稍迁主武选郎中。拒宰辅夏言要他当幕僚之求,遭迫害。遂以讲学为手段,在吴、楚、闽、越、江、浙等地专心传播王学,历四十余年。认为王守仁“四句教”纯系“权法,未可执定”(《天泉证道纪》),提出“四无”说,主张为学需“悟得心是无善无恶之心,意即是无善无恶之意,知即是无善无恶之知,物即是无善无恶之物。”(同上)由此断言良知本质是“无”。在宇宙观上主张“无中生有”,“良知惟无物,始能尽万物之变,无中生有,不以迹求,是乃天职之自然,造化之灵体”(《答季彭山龙溪书》)。提出“良知现成”说:“良知原是无中生有……当下现成,不假功夫修正而后得。”(《明儒学案·浙中学案二》)在道德修养上主内省直观的简易方法:“至易至简,当下具足,一念自反,即得本心,可以超凡入圣。”(《与莫延韩》)援禅宗“无念”、“顿悟”思想入儒,以为“君子之学,以无念为宗”(《趋庭漫语付应斌儿》),断言“君子之学,贵得于悟;悟门不开,无以证学”(《悟说》)。又“以良知范围三教”(《三山丽泽录》),公开主张儒道佛三教合一。把传统儒学“人皆可以为尧舜”的命题,易为“众人之心与尧舜同”的主张,以尧舜为自己理想所在,仍不失儒学本色。有《龙溪先生全集》行世。

来源:思想与社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