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广西高校最新排名:西大第1,西科大第8,桂林航工院第18!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4-09 15:01 1

摘要:在八桂大地上,每一所高校的排名变动都记录着广西发展的足迹。2025年ABC中国大学排名(广西)新鲜出炉,广西大学以全国第97名的成绩,稳坐广西高校的头把交椅。而广西科技大学、桂林航天工业学院则分别位列第8和第18名。这三所高校的排名变化,不仅仅是教育实力的较量

在八桂大地上,每一所高校的排名变动都记录着广西发展的足迹。2025年ABC中国大学排名(广西)新鲜出炉,广西大学以全国第97名的成绩,稳坐广西高校的头把交椅。而广西科技大学、桂林航天工业学院则分别位列第8和第18名。这三所高校的排名变化,不仅仅是教育实力的较量,更是区域产业需求与人才培养战略的深度融合。

广西大学能够蝉联广西第一、全国第97名,与它“扎根边疆、服务东盟”的办学定位紧密相连。2024年,该校新增了“东盟数字贸易”和“跨境生态治理”专业,直接瞄准广西“面向东盟开放门户”的战略定位。

数据显示,该校的土木工程专业录取分数线连续三年超过省内一本线22分,毕业生进入中建八局、广西路桥集团等企业的比例高达51%。

更值得一提的是该校的“中国-东盟联合研究院”——与越南河内大学共建的“澜湄流域生态大数据中心”,已经为中南半岛6个国家提供了环境监测解决方案。这种“学术外交”模式,让该校在“服务国家战略”的评估项目中,获得了全国综合类高校前10%的评分。

但挑战也时刻存在。与同等水平的云南大学相比,广西大学的国际科研合作论文占比仅为28%,而且省部级以上重点实验室的数量还不到头部院校的一半。

在RCEP全面生效的背景下,如何从“区域强校”升级为“东盟智库”,成为了其守住榜首地位的关键。

广西科技大学以全国第310名、广西区内第8名的成绩,在柳州这座工业名城里实现了突围。2024年,“智能车辆工程”专业的录取分数线逆势上涨17分,与广西“新能源汽车高地”的产业蓝图紧密结合。

该校与上汽通用五菱共建的“微出行创新实验室”,将宝骏E300车型的轻量化设计难题转化为毕业设计课题,让学生在大三的时候就能参与到量产车的研发中。这种“车间即课堂”的模式,使得毕业生留在柳州就业的比例从2020年的39%猛增至65%。

成绩背后也有隐忧。作为一所非双一流理工院校,该校的高端装备研发平台(仅有1个省级工程中心)与珠三角地区的同类高校相比还有着明显的差距。

为此,广西科技大学启动了“柳江计划”,联合东风柳汽、柳工集团设立了“工程师奖学金”,并且将企业技术改造项目纳入了学分体系,试图在“工业4.0”的转型中重塑竞争力。

桂林航天工业学院以全国第535名、广西区内第18名的成绩,在航天类院校中开辟了一条特色发展道路。2024年,“无人机系统工程”专业首次招生就爆满,最低录取分数超过二本线36分,与广西“低空经济示范区”的建设需求高度契合。

更具创新性的是该校的“军民融合实训营”——学生可以在桂林某空军基地参与无人机巡检的实战,飞行时长可以直接折算成学分。

这种“战训一体”的培养机制,使得毕业生进入航天科工、大疆创新等企业的比例达到了29%,位居华南地区同类院校的前列。

瓶颈同样客观存在。与南昌航空大学相比,该校在模拟飞行设备(人均训练时长仅为部属院校的45%)和航天材料实验室(仅建成了1个市级重点实验室)上的差距,制约了人才培养的深度。

在商业航天快速发展的当下,如何从“技能培训基地”升级为“技术策源地”,考验着这所院校的战略视野。

这三所院校的排名变化,实际上是广西发展战略的一个缩影。广西大学的“东盟学科群”对应着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的建设,广西科技大学的“智能车辆”呼应着柳州工业的重振计划,桂林航天工业学院的“无人机工程”则契合了低空经济的新赛道——这种“教育供给端改革”的逻辑,正在重塑边疆高校的价值坐标。

更深层次的变革来自于评价维度的转变。2025年ABC排名新增了“技术成果区域转化率”指标,广西大学在该项获得了82分(东盟技术转移项目年产值超过5亿元),广西科技大学获得了75分(柳州车企专利合作占比达到38%),桂林航天工业学院则以68分(无人机植保服务覆盖桂北万亩果园)实现了特色突围。当评价标准从“论文导向”转变为“产业贡献”,应用型高校终于迎来了价值重估的时代。

您家乡的高校是否也在榜单之列呢?在您看来,广西高校应该深耕东盟特色,还是应该强化工业基因呢?欢迎在评论区分享您的观察,共同探讨边疆高等教育的升级路径。

来源:盛阳教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