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抗甲流新药“昂拉地韦”的自主研发,到全链条科研模式的突破;从打破国外技术壁垒,到中国新药走向世界…他说:“写出再漂亮的论文,又怎么样?论文只是发现,不是实质的贡献!”
“做不到,就别在这干。”
这是钟南山院士对团队成员的一句话,钟南山院士今年89岁,仍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广州国家实验室临床和科研一线工作。
从抗甲流新药“昂拉地韦”的自主研发,到全链条科研模式的突破;从打破国外技术壁垒,到中国新药走向世界…他说:“写出再漂亮的论文,又怎么样?论文只是发现,不是实质的贡献!”
《问答神州》专访中国工程院院士、广州国家实验室主任钟南山,凤凰卫视中文台9月15日晚20:30播出。
钟南山团队研发的甲流新药上市
要让大家知道国产药比国外的好
2025年5月22日,钟南山院士带头研发,全球首个抗甲型流感PB2新药 “昂拉地韦片”(靶向RNA聚合酶的PB2亚基)获中国药监局批准上市。
吴小莉:院士好。
钟南山:咱们5年没见了。
吴小莉:对,但是很高兴终于见到您的时候,不是因为公共疫情,这次是看您的新药,看看您实验室做出的成果。
钟南山:现在的新药是抗流感的药。
吴小莉:据说我们研发的方式国外也尝试过。
钟南山:是,法国尝试做了,失败了。
吴小莉:它的原理是什么?
钟南山:流感病毒里有个聚合酶,它有三个靶—— PB1、PB2和PA,有不同的功能。流感病毒要合成,PB2是结合酶、PA是剪切酶、 PB1是复制酶,联合作用下病毒可以不断复制,只要其中任何一个酶不起作用,就不能复制。我们这次的创新药就针对PB2。
比如之前生产了法匹拉韦(针对PB1),但是发现有一定的生殖毒性,对第二代不好,所以没有很大地宣传它;巴洛沙韦(针对PA)2021年才在中国上市,现在逐渐看到有耐药性的产生。怎么办?国家实验室更得另辟蹊径,特别在新冠的阶段,习主席访问一些药物企业,他说我们一定要搞一些中国药,适合中国人的生命和基因,所以我们就针对PB2。它的基本研究是2017年开始,2021年成立广州国家实验室,像个催化剂,因为新冠期间,要抓紧时间,所以非常紧张,前前后后花了七八年。
吴小莉:我们才上市,未来会不会也会产生抗药性?
钟南山:一般的药要10代才会出现,昂拉地韦15代才出现。我不认为绝对不会,但是可能性起码会延长,那时说不定针对PB2的药是主流了,就像现在对PA一样。流感很狡猾,它没有人活不了,它要绝种的。
吴小莉:你要跟它赛跑的。
钟南山:永远是无止境的。
吴小莉:流感新药发布会的时候,您特别提到,老百姓过去都觉得国外的药更好,现在您要让大家知道国产药比国外的药好,到底好在哪里?一些媒体形容它像是一个“多边形战士”,怎么理解?
钟南山:国产药总有个过程,质量各方面比不上国外,这是相当长的现实,但现实不能形成固定的概念。特别是这几年,我们能够做出一些新药,而且比他们更好,经过了很严格的循证医学、基础医学验证,所以逐渐我们自己的心态已经变了,要回答老百姓这个问题,首先自己是不是也相信。
新在哪,好在哪?我想有几个方面,针对PB2靶点来做,流感病人用药后,第一是7个大症状,发烧、疲劳、关节痛、肌肉疼、咽痛、口干等等,恢复得很快,第二天就有明显的改善;第二是体内病毒繁殖能力第二天就降低一半以上;第三是从实验室观察看,对病毒耐药的屏障比较强,我们到15代才可能出现;第四就是“多边形”,对流感有效,对禽流感也有效,禽流感死亡率高达百分之四十、五十,现在还没有充分的证据,禽流感会人再传人,但人一旦得了,死亡率相当高,因为病人少,企业做不起疫苗,但药可以。
83岁退休之际,因新冠,一封谏言信
催生一个国家实验室
2021年5月广州国家实验室成立,钟南山担任实验室主任,重点围绕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着力解决呼吸系统疾病及其防控领域科技难题。
钟南山:本来2019年我83岁时,已经办了退休,后来碰上2020年新冠,就继续工作了。2020年9月,有一个对医务人员的表彰大会,我突然觉得国家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该有一个团队来研究应对,特别是新冠的教训很大,所以我给主席写了封信。因为这个世纪所有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都是呼吸系统疾病引起的,这是需要研究的,首先还是冠状病毒。2003年SARS,2012年MERS,2019年、2020年的是Covid-19,都是冠状病毒。20多年前非常被动,现在要做到主动地预测,可能有什么样的病源,有可能会发展为人传人。
吴小莉:这次上市的流感新药2017年就开始研究,直到广州实验室出现,各方力量集结,才快速地出成果。
钟南山:广州实验室有个特点,是习主席的看法,他发现中国的研究工作跟国外一样,带有碎片化,研究所或者大学就搞理论研究、基础研究,药厂搞转化,医院搞临床试验,主席想法是希望连起来。我们把它叫做双转化,第一,基础研究要向临床试验研究转化,临床证实是真的有效;第二,转化是实验室样品变成产品、商品,这个转化是一般搞学术、临床的人不太注意的。所以国家实验室非常重要的就是全链条,所有的环节都是在国家实验室这个链条之内,那不得了要几万人了?没必要,我们跟全国有特长的企业联系,形成一个合力。
吴小莉:您说广州实验室像一条线,把各方的优秀力量集结在一起,串成珍珠链,谁来串?是靠您的号召力吗?在串的过程中什么最困难?
钟南山:当然我作为负责人有很重要的责任,我把它叫做“最重要的服务员”。我们跟药厂、研究所有很明确的原则:第一不跟院校院所争名;第二不跟企业争利。我们讲究协作共赢,包括跟药监局的联系,严审联动,我们老老实实,不会作假。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愿意跟我们合作,觉得我不占它便宜,而且批准新药的研发走得快,包括昂拉地韦很快上市,造福老百姓。
吴小莉:您说工作了60多年,广州实验室这三四年是您和团队出成果最多,给老百姓受惠最多的三四年,可以举几个例子吗?
钟南山:新冠开始时检测比较困难,为了广大群众能够受惠,及时诊断,搞了移动的检测车,海量的检测同时短时间做。国外刚出辉瑞,几千块钱1盒,逼着我们出成果,不到20个月,把来瑞特韦搞出来,这是首创药。
吴小莉:一般新药的时间要10年,我们在20个月做出新药,怎么做到的?
钟南山:当时也用一部分的AI分析,更主要还是用大量药物不同的结构来筛选,很快开展动物实验,也跟厂家一块搞。海南岛正好有一波疫情爆发,我们连夜跑去找病人来试验,所以第二期做成了,后来就碰到2022年全国大流行奥密克戎,也有效。
吴小莉:广州实验室的成立跟药出现的速度有多大关系?
钟南山:有很大关系,广州实验室能够联合动员搞基础的、搞企业的、搞生产的,联合转化,肯定比一般院校快多了,这是我最深的体会。
如果未来有X疾病的话
AI助力两三周就能够出疫苗
吴小莉:2025年4月,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发布禁令,旗下的生物医学数据库对中国、俄罗斯等6个国家的科学家禁用了,这对我们的医药科学有影响吗?
钟南山:有,比如说我们做哮喘研究,都是用英国生物银行,但现在包括美国那些全拉闸了,短期是受到影响。但是现在中国自己做,首先中国是人口最多的国家,我们做大数据库,说不定其他的大数据库要跟我们联合,我们要靠自己的力量。
吴小莉:我看到我们实验室有生物资源库。
钟南山:生物资源库是其中一个,临床中心有各种各样的人体样品,血液、尿液、组织、病毒、真菌、细菌。这些东西对我们的数据库极为重要,现在都建起来了。
吴小莉:我们还看到全国最大的单体P3实验室,为什么要做这么大的一个单体实验室?会带来什么?
钟南山:P3实验室叫做生物安全实验室,突然爆发公共卫生安全事件的话,要做很多研究,像新冠到后来变得太快,疫苗根本跟不上,往往需要大量的试验,从基础到临床到毒理,都同时可以进行。
吴小莉:您时刻在准备,因为不知道下一个X的疾病是什么,而且肯定会来,您说AI可以帮忙预测,AI为广州实验室和您的团队赋能了什么?
钟南山:比如说人工智能设计一个广谱药,它用AI计算、设计出一些基本药模式,设计出广谱的疫苗。像疫苗老变,能不能够找到病毒最保守的某一些区,把它综合起来,不管怎么变,这几个保守区都不变。
吴小莉:您的同事说,如果未来有X疾病的话,两三周就能够出疫苗?
钟南山:是的。可以非常清楚地搞出抗原主要部位在哪,同时通过AI预测,它是一个大数据的分析,所以AI对我们来说,这10年生物医学可能会有极大的发展,我们离不开它。
钟南山:写出再漂亮的论文,又怎么样?
论文只是发现,不是实质的贡献!
吴小莉:您是在跟时间赛跑,您一直希望能够把科研的转化率再提高,像在欧美国家大概科研转化率20%,您希望转化到40%甚至50%,您觉得我们做得到吗?什么时候做得到?
钟南山:在广州实验室做得到,做不到的话就别在这干了,今年已经有三个不在这干了,没在我们这个领域做出东西,所以我们推荐他到别的地方去。我们的要求是干这个就要转化,各个科研牵头人,好像后头整天有人推着他,我每三个星期都要检测,我问你做了什么进展,是不是有转化的希望,你看这三四年已经有接近一半了,都开始转化了。
吴小莉:达到了您的目标,40%到50%的转化率?
钟南山:还没达到40%到50%,但应该达到。在这样体制下,大家的工作还是有些成就感。以前常常在大学或者研究院,搞出篇高水平文章就很开心,现在最重要的是落地了。
吴小莉:但大部分的医学单位仍然是慢工出细活,甚至医学生很多都是经过基础打磨,但您说基础打磨的时间要再短一点,不要慢慢地打磨基础,为什么?
钟南山:打基础可以打一辈子,在过去相当长时间,我们中国什么地方都以文章为最终目标,特别在新冠期间跟哈佛医学院有差不多一年的合作,我记得很清楚,他们说我们在《自然评论》写了什么,做得很好。我们没他那么高,但是在诊断、治疗、发展新药的成果,他们很惊讶。
吴小莉:您什么时候开始有这种理念,觉得一定要出能落实的东西?
钟南山:我大学毕业已经工作了65年,在工作里就体会到,写的再漂亮的论文又怎么样、有什么实质性的贡献?当然那些也需要,但那是发现,不是发明。
钟南山:人必须要健康的活着
吴小莉:您对病人的生死看得很重,作为医生这么多年,看了很多生死,您的生死观是什么?
钟南山:人总得死,不可能永远活着,但人必须要能够健康地活着。
吴小莉:寿而康。
钟南山:是的。不康的话要人家照顾,没什么意思。已经活到这个年龄,就很坦然了,但是应该争取健康地多活点、多工作。
吴小莉:2024年10月有一颗星用“钟南山星”命名,真的很浪漫,又很崇高,您未来会希望人们怎么记住钟南山?
钟南山:说老实话、做老实人,希望能够记住这个,讲话要有证据,这是我父亲跟我说的,我觉得对我一辈子非常有用。
梦想能增寿,长寿为志存,也就是说你活得长,也是为了实现你的志愿、你的理想。——钟南山
来源:凤凰卫视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