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另一个角度看,这种 “归因流量” 的说法,忽略了他此次争议的 “核心共鸣点”。罗永浩没只盯着西贝一个品牌,而是把问题升维到 “预制菜行业透明化”。他拿着保质期 18 个月的海鲈鱼,念出里面的复配水分保持剂,反问 “这是消费者理解的鲜鱼吗”,还呼吁 “立法强制
文I不可史意
编辑I不可史意
或许有人会说,罗永浩这次能赢 90% 网友支持,是不是全靠 “会炒作”?
毕竟他之前砸西门子冰箱、跟王自如辩论,都是靠极端行为或犀利言辞博眼球,这次对西贝,会不会也是 “流量套路”,根本不是真为消费者维权?
从另一个角度看,这种 “归因流量” 的说法,忽略了他此次争议的 “核心共鸣点”。罗永浩没只盯着西贝一个品牌,而是把问题升维到 “预制菜行业透明化”。他拿着保质期 18 个月的海鲈鱼,念出里面的复配水分保持剂,反问 “这是消费者理解的鲜鱼吗”,还呼吁 “立法强制标注预制菜”。
这戳中了大众的痛点:去西贝吃一顿不便宜,却不知道食材是不是预制的,知情权被侵犯。之前他维权西门子,是因为很多人都遇到过企业推诿;为董宇辉发声,是因为大家共情职场弱势方。
这次他不是 “单打独斗”,而是替千万消费者说出了 “想知道吃的是不是预制菜” 的需求,90% 的支持不是因为他会炒作,而是因为他站在了 “大众诉求” 这边,流量只是结果,不是原因。
还有人可能会质疑,西贝明明开放了后厨直播,还推出 “罗永浩菜单” 自证清白,怎么还会翻车?是不是网友太 “双标”,对企业太苛刻,反而对罗永浩的话深信不疑?
这种 “怪网友双标” 的想法,没看到西贝自证清白的 “漏洞”。西贝后厨直播时,暴露了保质期 18 个月的海鲈鱼、冷冻的鸡汤和西兰花,这些食材虽然按行业标准不算 “即食预制菜”,但和消费者理解的 “新鲜现做” 差距太大。
海鲈鱼用了多种添加剂,冻了一年半,就算到店后再加工,也不是大家以为的 “现杀鲜鱼”,可西贝只强调 “按国家规定没有预制菜”,却不解释 “为什么用这么久保质期的食材”。
反观罗永浩,他不纠结 “定义”,只拿实际问题说话:“我花高价吃饭,想知道是不是预制的,这要求过分吗?” 网友不是双标,是更在意 “实际体验” 而非 “行业术语”,西贝的问题不是 “没自证”,而是 “自证的内容没解决消费者的核心疑问”,自然得不到认可。
也有人会说,罗永浩把个人吐槽变成公共议题,会不会 “越界”?毕竟他不是食品安全专家,也不是行业监管者,凭什么对西贝的经营指手画脚?万一他的质疑有误,会不会误导大众,伤害企业?
从 “公共议题价值” 来看,这种 “担心越界” 的顾虑有一定道理,但也不能忽视他推动问题解决的作用。这次争议后,更多人开始关注 “预制菜标注”“消费者知情权”,甚至有人呼吁相关立法,这正是公共议题该有的效果。罗永浩确实不是专家,但他的优势是 “懂消费者语言”。
能把专业的食材问题,转化成 “添加剂多不多”“新不新鲜” 这些普通人能懂的疑问。而且他也没乱质疑,比如他明确说 “不反对预制菜,反对伪装”,还悬赏 10 万找证据,不是凭空抹黑。
此事也让 “预制菜透明化” 这个之前没人关注的问题浮出水面,倒逼行业思考 “怎么让消费者放心”。这种 “越界” 其实是在填补 “消费者诉求没人替你说” 的空白,只要不是恶意造谣,反而能推动行业进步,比单纯担心 “误导” 更有意义。
这些探讨其实都围绕 “罗永浩赢在哪,西贝输在哪”。表面看,是流量、炒作、双标,但深入分析会发现,核心是 “是否抓住消费者信任”。罗永浩赢在 “不说行业术语,只说大众关心的问题”,站在消费者这边;西贝输在 “只讲合规,不讲体验”,没回应大家的真实顾虑。
这场争议不是 “个人对企业” 的胜利,而是 “消费者知情权诉求” 的集中爆发。它也提醒企业:合规是底线,让消费者 “明明白白消费” 才是关键;对大众来说,支持罗永浩不是盲目跟风,而是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 “吃的东西是否预制” 不再是秘密 —— 这才是此次舆论一边倒的本质,也是争议最该传递的价值。
来源:不可史意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