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义”义乌•忠义】一纸文章道不尽,宗泽忠魂映千秋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4-09 14:29 1

摘要:义乌是浙中母县、八婺肇基,有着2200多年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古迹遗存、文献典籍、民俗技艺等文化资源灿若星辰。今年“新春第一会”上,金华市委常委、义乌市委书记叶帮锐强调:义乌,义字当头、义利并举、义在利先,是一座忠义、节义、仁义、孝义、侠义、信义“六义并举”的

开栏的话

义乌是浙中母县、八婺肇基,有着2200多年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古迹遗存、文献典籍、民俗技艺等文化资源灿若星辰。今年“新春第一会”上,金华市委常委、义乌市委书记叶帮锐强调:义乌,义字当头、义利并举、义在利先,是一座忠义、节义、仁义、孝义、侠义、信义“六义并举”的城市,一座有情有义的城市。

文化基因,决定了“何为义乌”。文化解码,是探寻“这些文化标识为何会出现在义乌,义乌又何以成为义乌”的过程。

为了更好担负起新时代的文化使命,我市正倾力推进“‘何以义乌’文化解码工程”,体系化、深层次挖掘“义”文化等义乌优秀的传统文化,深刻诠释“何以义乌”,全力打造中华文化新地标。

为此,《义乌商报》在市委宣传部的指导下,与市委党史研究室等部门联合推出“有情有义 世界义乌”之“六义”专栏,溯源义乌“六义”文化的历史脉络,寻找城市的根和魂。

来看

“有情有义 世界义乌”之“六义”专栏

第五篇报道

《义乌商报》4月9日4版整版刊发↑

宗忠简公祠屹立,忠魂一柱万世存。

阳光轻洒青瓦,仿佛檐角间依旧升腾起抗击金兵的烽烟;清风拂过盘溪,还在低吟那段未曾冷却的赤诚。古祠静默矗立,宛如碑铭,却能让每一位踏入此地的后人,聆听血脉中奔涌的激昂与澎湃。

宗泽Q版形象

纵观义乌历代先贤,若要问:谁是最可敬的民族英雄?定有众多义乌人不假思索地答:抗金名将宗泽。若要问缘由,且看——康熙御笔如龙,乾隆丹书似火,楹联匾额今高悬,字字皆是山河裂帛的震颤;岳飞的题词“尽忠报国”四字,如刀锋镌入木石,穿透千年浮尘;陆游一句“剧盗曾从宗父命,遗民犹望岳家军”,道尽多少英雄的未竟长叹。

宗泽从未将“忠”字绣在锦袍上,而是刻进每一寸跋涉的脚印里。他的忠义,早已在百姓捧起的那杯清水中结晶,在义军跪地立誓的雷鸣中永生。那老骥的千里之志,史册的方格墨字难以承载,或可从义乌丛书之《宗泽的故事》里窥探一二。

忠义之源深且厚

爱民如子情似海

忠义之魂,不在于庙堂之高,而在于民心所向。

宗泽自幼聪慧,才智过人。他生性忠正刚直,常锥刺朝弊,年轻时未被宋廷重用,历任县尉、知县、通判等职。金人来犯,60余岁高龄的他临危受命,曾任河北义兵都总管、河北兵马副元帅、东京留守等职。

北宋政和年间,宗泽奉命上任登州通判。彼时的登州,天灾人祸接踵而至,百姓苦不堪言。官吏如蝗虫过境,租赋沉重如山,压垮了百姓的脊梁。他奏疏如箭,射向昏聩的朝堂;开仓放粮的手势,比春雷更撼动人心;惩治贪官污吏之锤,抡得坚决果断。离任那日,百姓痛哭流涕,细数任期内他的清廉忠正,不占一针一线、一草一木,捧清水为酒相送。那杯中映着天光云影,也映着宗泽不染纤尘的魂魄。

百姓送上一捧清水,为宗泽饯行

当金兵铁蹄踏碎北地霜雪,磁州城墙残破不堪。60余岁的宗泽“逆行”上任,身后仅随十余兵卒。府衙穷困,他不惧;仓库余粮不足,他不怕。只要留下这一批批从前线归来的散兵游勇,就能汇聚成抗金的燎原星火。他散尽俸禄,与军民同食一釜粥;大开城门,收容的不仅是流民,更是一个王朝的脊骨。

或许历史上还曾上演过这样一幕:隆冬时节,朔风如刀,宗泽率军蜿蜒前行,将士们衣物单薄却步伐铿锵。忽闻原野深处传来断续铃音,乡民们踏着积雪而来,老翁肩挑的竹扁担压成弯月,妇人怀中的粗陶坛蒸腾着热气,垂髫小儿抱着自家的棉袍。三军将士伫立如松,喉头哽咽。此后每战,帅旗过处,金戈铁马竟生出破竹之势,直教北地坚冰寸寸化为春水。

忠义之根,深植于对苍生的悲悯之中。

宗泽未曾将“爱民”挂在嘴边,却用一碗薄粥喂饱了绝望,用一捧清水洗净了贪婪。当满朝文武忙着在奏章中粉饰太平之时,他俯身拾起百姓的泪水,将其熔铸成抵御外侮的铠甲。这份忠,是泥土对麦苗的托举;这份义,是烛火对寒夜的承诺。

忠义之勇撼天地

招抚义兵百万众

抗金的洪流中,百万忠义民兵如野火燎原。却不料,宋高宗听信奸臣谗言,颁布“剿寇”诏书如鸩毒。宗泽只得以孤胆为笔,写下“义兵非盗”的泣血奏章。

召集部将们商议再三,宗泽只身前往义军主力王善之营寨。迎着残阳渡河,就着暮色爬坡,宗泽的步履叩响山径,比少年人的心跳更强劲。走进酒旗招展的小村老店,刚问店小二“进山该往何处走”,木门轰然洞开,王善裹挟着北地风霜撞进店堂。“普天之下,除了你宗汝霖,哪个官敢独闯龙潭。”宗泽眼底泛起笑纹,恍见去岁那个乔装相助的背影。案上陶碗已注满浊酒,映着两双灼灼的眼,一片赤胆忠心消弭了义军胸中的块垒。王善忽然双膝跪地,立下了抗金誓言。

众义军纷纷前来投奔,不到一个月,开封城郊已聚集了一百多万义兵,如铜墙铁壁紧紧捍卫着开封。

宗泽对各支义军,不论先来后到,一视同仁。他不顾自己年事已高,身体劳累,每到夜晚,总要到营中去探望士兵。一个暴雨夜,电闪雷鸣,狂风大作,道路泥泞不堪。宗泽骑在马上冒雨而行,浑身早已湿透,他依旧巡视了开封所有城防,探望了营中的士兵。

雨夜探望义兵

岂不知,入山招抚,已踏碎了谗言与猜忌;凝沙聚塔,却是凭借丹心赤忱。那个暴雨夜,仿佛士兵们灼灼的目光就能温暖浑身的湿冷,仿佛军袍一角滴落的不是雨水,而是一颗颗滚烫的爱国心。

这样的义军,如同被注入了坚不可摧的精神力量。即使五十万金兵铁蹄卷起遮天尘烟,却碾不碎汴京城头飘扬的旌旗。当最后一缕暮色染红战袍,宗泽剑指北岸的刹那,数十万儿郎的怒吼震碎了黄河坚冰。

忠义之勇,源于对正道的坚守。

宗泽深知,真正的“忠”不是对龙椅的匍匐,而是对山河的誓死捍卫。面对百万草莽,他以白发为旗,以诚意为剑,将散沙般的义军凝成铁壁。这份胆魄,让绿林好汉甘愿卸下戾气,让乌合之众蜕变为国之干城。“忠义”二字,在他手中化作一根红线,一头系着江湖豪情,一头拴着社稷苍生。

忠义之烈映日月

绝地淬炼显担当

寒月如钩,刺破靖康二年的夜空,开德城外金兵燃起了连营的篝火。宗泽心中的失落被冷汗浸透——写给康王的求援信终成断线纸鸢,投降派的讥讽化作冷箭扎进老将的脊梁。他闭目时总能听见汴京城头的哀鸣,那些被铁蹄踏碎的残雪,分明是中原百姓未干的泪痕。

听得有人规劝暂避敌锋,一股激奋之情翻涌不止。“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他翻身上马,率领孤军迎敌。铁骑如墨色洪流席卷旷野,宗泽的银甲奔向了开封的城楼。

战事接连而起,宋军刚把战旗插上了南华城池,又于血火交织中解了开德之围。金人的狼旗尚未在朔风中晾干血迹,又如夜枭般窥伺着濮州古城。宗泽设下的天罗地网卷过断戟残旗,金人仍不肯收敛贪婪的爪牙。

宗泽身先士卒杀出重围

宗泽欲率军渡过黄河驰援开封。前锋抵达卫南时,前军斥候仓皇来报,山口处零星胡骑逡巡不去。宋将王忠孝请缨追击,蜿蜒山谷如巨蟒张开血口,枯黄的苇草在暮霭中起伏似鬼魅。觱篥声撕破寂静,箭雨裹挟着滚木礌石倾泻而下。王忠孝的血染红了枯草,孤军深陷前后夹击的重围,宗泽的白须在风中狂舞。69岁的他扬鞭策马,挥剑高呼:“进亦死,退亦死,何不向死而生!”将士们人人以一当十,嘶吼震裂云层,杀得金兵丢盔弃甲,败退十余里。

宗泽深知敌众十倍于己,金兵虽败,必会凶狠反扑,于是连夜撤军。金兵果然夜袭宋营,结果扑了一空,不禁赞叹宗泽懂得用兵之道。此时,宗泽又出其不意,遣兵过大沟河,再次重创金兵。

忠义之烈,淬炼于绝境。

古稀之年,本可安享尊荣,宗泽却选择以血肉为烽火台。冲锋时,他不仅是将军,更是一面猎猎战旗,让怯懦者羞愧,令苟活者汗颜。这份忠,是刀刃向己的决绝;这份义,是以身作桥渡苍生的壮怀。金人称他“宗爷爷”,何尝不是对华夏风骨的敬畏?!

忠义之魄传千年

临终三呼照汗青

建炎元年的寒冬依旧凛冽,金军再次渡河南侵。宗泽带领军民筑起盾牌,数次击退金军的进攻,使南宋小朝廷得以偏安苟存。但南宋朝廷竟被蒙了眼,以“假勤王之名,公为聚寇之患”之名解散了义军。宗泽接诏后,义愤填膺,要求“黜代言之臣”,终是无人听从。

宗泽在一年中先后上了二十四道奏章,乞请高宗还都开封。“臣犬马之齿,今年七十矣……臣愿陛下早降回銮之诏,以安天下之心。臣当躬冒矢石,为诸将先。若陛下听从臣言,容臣措画,则臣谓我宋中兴之业必可立至。”句句恳切,字字沥血。但汪伯彦、黄潜善等投降派的窃窃私语竟比金人箭雨更利,将老将呕出的肝胆寸寸凌迟。

建炎二年六月,郭仲苟捧着明黄圣旨跨入留守府时,宗泽也许正用苍老的手指摩挲着案头堆积的北伐方略。诏书却只有满纸锦绣珠玑,独独漏了那句他翘首以盼的“回銮”。是夜,宗泽该是多么失望呀!子夜的梆声穿透重门,他推开窗棂时,应是看见了太行山麓的杜鹃啼血染红了麦田,看见了金兵铁骑碾碎了汴京的城墙,更看见络绎南迁的流民……喉间涌上的腥甜冲散了最后一丝清明,身子摇晃了几下,他晕倒在地上。

病榻前药香缭绕,郭仲苟却幸灾乐祸地说:“你年迈体弱,要多休息。开封的军政大事,我会料理的。”宗泽听后心如刀绞,泪水如雨点般流了下来,湿透了衣襟。

宗泽躺在病榻上,壮志未酬

这天夜里,宗泽感到很不舒服,浑身发烧,背脊剧烈疼痛。第二天早晨,发现背上生了一个毒疮。不出几天,病情开始恶化。宗泽知道,自己在世时间不长了。不过他并不畏惧,遗憾的是抗金北伐、收复失地的抱负难以实现,所以含着泪对前来看望的部将说:“我本来没有病,由于北伐不能实现,两圣不能得救,所以忧愤成疾。诸位将领若能坚持抗金,歼灭敌人,收复失地,那我虽死也无憾啊!”说罢,他又断断续续地吟了杜甫的两句名诗:“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诸将听了,都情不自禁地哭了起来。

那一天,仿佛上天都在为他悲恸,狂风大作,乌云翻滚,雷电交加,大雨倾盆。宗泽突然睁大眼睛,连呼三声:“渡河!渡河!渡河!”而后溘然长逝。不难想象,这三声“渡河”定是一声比一声凄厉,一声比一声苍凉。

噩耗传出,全城恸哭,太学生的祭文飘如雪片,而临安的宫阙依旧歌舞升平。谥号“忠简”又如何?他毕生所求,不过是三军渡河北望时,那一面猎猎作响的宋旗。

忠义之魄,超越生死,贯通古今。

宗泽将生命燃作火把,照亮后来者前行的长夜。三呼“渡河”是未竟的遗恨,更是永恒的召唤。忠义至此,已非一人一世之名,而是刻在民族脊梁上永不磨灭的印记。

3.【“六义”义乌•节义】来一场历史穿越 追寻骆宾王的节义之道

来源:我在头条搞创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