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春天,一则新闻再次引发热议:一户比利时家庭,在贵州大山深处生活二十余年,月收入仅1500元,却先后捐出了200多万,修学校、建道路、资助上百名贫困孩子。许多人好奇——他们图什么?如今,他们后悔了吗?
2025年春天,一则新闻再次引发热议:一户比利时家庭,在贵州大山深处生活二十余年,月收入仅1500元,却先后捐出了200多万,修学校、建道路、资助上百名贫困孩子。许多人好奇——他们图什么?如今,他们后悔了吗?
这并不是一个新鲜的故事。早在2002年,帕特里克一家就因为“放弃优渥生活,跑到中国山村当农民”成为媒体追逐的对象。二十多年过去,故事的热度不减反增。原因很简单:在一个人人都谈论财富、焦虑生存的时代,他们的选择太“反常”了。
02帕特里克和妻子海蒂最初是以志愿者身份来到中国的。海蒂年轻时曾参与比利时公益组织,到中国西南山区支教。当时,她第一次看见孩子们坐在破旧的木桌前写字,黑板上布满裂痕,教室的屋顶还漏雨。那一幕深深触动了她。
回到比利时后,她对丈夫说:“我们的人生可以再舒服一些,但那些孩子怎么办?”
于是,在2002年,他们做了一个惊人的决定:卖掉家产,带着三个孩子迁居贵州一个贫困县的山村。
不同于一些短期义工或探访者,他们并没有打算“来体验一阵子”,而是抱着“定居”的心态融入当地。
他们的想法很朴素:不是来“拯救”,而是来“生活”。但这个选择,注定要面对常人无法想象的艰难。
03刚到贵州时,这家人几乎没什么固定收入。他们承包了几十亩山地,养鸡、种玉米、种蔬菜,偶尔去集市卖鸡蛋。一个月算下来,收入只有1500元左右。对一个五口之家来说,这个数字放在城市几乎无法生存。
但与此同时,他们却不断把节省下来的钱,以及通过海外募捐得到的资金,用在公益上。二十多年间,他们累计捐出超过200万,用来:
有人质疑:“你们月入才1500,哪来的钱捐200万?”他们解释:一部分来自卖房和积蓄,一部分来自国外公益组织的支持。但即便如此,他们个人生活依然维持在极简状态。
04刚搬来时,他们显得格格不入。村里人看见“洋人”下地干活,会围着好奇:“他们真的会种田吗?”帕特里克第一次用锄头,几分钟就磨出了水泡,海蒂第一次烧柴火,差点呛得昏倒。
但他们很快学会了:如何在陡坡上种玉米,如何用水渠引水,如何腌酸菜、如何和村民一起过苗年节。
几年后,村里人不再叫他们“外国人”,而是喊“老帕一家”。孩子们学会了黔南方言,和小伙伴一起打陀螺、放牛。
当地老人感慨:“他们比我们还像村里人。”
这种深入式的融入,也让他们赢得了信任,公益项目才能顺利推进。
然而,理想主义背后,也有无数煎熬。
第一,外界的质疑。
有媒体评论说他们“作秀”,有网友质疑他们“假穷”。面对镜头,海蒂曾无奈地说:“我们不是来证明什么,我们只是想陪伴。”
第二,文化隔阂与孤独。
虽然他们能说中文,也会唱苗歌,但在某些场合,身份差异仍让他们成为“另类”。比如,当地的红白喜事,他们有时会被客气邀请,却也能感受到隔着的一层“距离感”。
第三,孩子的教育问题。
三个孩子起初在村小学上学,但课程落后,教学资源不足。后来,他们选择家庭教育,一边教孩子中文,一边保持法语和英语。长子凯文成年后选择继续留在贵州,从事生态农业,而次子则返回欧洲求学。
这段教育选择,也引发过巨大争论:有人赞扬他们“自由开放”,也有人批评他们“耽误孩子”。
06他们的故事曾被塑造成“外国人来中国扶贫”的浪漫版本,但他们自己常常强调:“我们不是救世主。”
事实上,他们也遇到过挫折:
曾经出资修路,但施工方偷工减料,导致路面很快塌陷;曾经资助的孩子中,有人辍学去打工,甚至染上不良习惯;曾经筹款的净水器,因为维护问题,很快荒废。他们意识到,公益不能靠激情,还需要制度与监管。
“帮助别人,不是把钱撒出去就好,而是要陪伴。”帕特里克说,“有时我们比村民更急,但这不是对的。”
07他们常说的一句话是:“我们不是为了改变别人,而是为了改变自己。”
在贵州的二十多年,他们见证了村庄的巨变:
原来土路变成了水泥路;原来孩子上学要走三个小时山路,现在坐校车半小时;原来村民挑水,现在自来水通到家门口;原来年收入几千元,如今不少家庭能进城买房。他们的公益努力,也许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但对他们来说,这是生命的意义。
凯文在接受新华社采访时说:“有人觉得我们疯了,但我们觉得这就是幸福。幸福不是你有多少,而是你能和谁一起度过。”
08当被记者问到“后悔吗”时,海蒂沉默了很久,回答:“累,但值得。”
他们或许失去了欧洲中产的舒适,放弃了稳定的未来,但他们获得了另一种人生:和村民一起播种、收获;和孩子们一起看山谷日出;在有限的资源中,找到最大限度的价值。
在全球化的今天,这样的故事可能仍然显得“格格不入”。但它也提醒我们:幸福的定义,不止一种。
参考资料:
2、《他们变卖家产带仨儿子来中国,却狂捐200万,如今全家当农民》搜狐新闻,2023
来源:访古客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