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那是一张几年前,从北京西开往武汉的硬座火车票。票面上的字迹已有些模糊,但那个日期,却像用刀刻在我心里一样清晰。
深夜整理书房,一本厚厚的旧书里,飘落出一张泛黄的纸片。
我弯腰拾起,心跳倏地漏了一拍。
那是一张几年前,从北京西开往武汉的硬座火车票。票面上的字迹已有些模糊,但那个日期,却像用刀刻在我心里一样清晰。
那是我们毕业离校的日子。
2013年,夏天,大学校园里弥漫着花的甜香和离别的愁绪。
他和我是大学四年的恋人。他是北方人,我是南方的姑娘。我们的恋爱,发生在图书馆的指尖偶遇,发生在食堂排队时的相视一笑,发生在樱花树下笨拙的第一次牵手。
我们都清楚,毕业即意味着分手的概率,大到让人不敢细想。他家人在老家为他安排了稳定的工作,而我,则执意要回南方继续深造。
离校前的最后一周,我们像所有即将分别的情侣一样,贪婪地守着在一起的每一分每一秒。我们绝口不提“以后”,只疯狂地计划着“现在”:再去吃一次后街的麻辣烫,再去看一次午夜场的电影,再手牵手把走了四年的校园路,一遍一遍地走。
直到最后一天,我必须走了。
他去火车站送我。一路上,我们异常沉默,只是十指紧扣,仿佛一松开,对方就会消失不见。
月台上,熙熙攘攘,全是送别的人。广播里冰冷地重复着:“K152次列车即将检票……”
空气凝重得让人无法呼吸。
他看着我,眼睛里有我看不懂的复杂情绪。突然,他一把将我紧紧搂在怀里,那么用力,好像要把我揉进他的生命里。
我的眼泪瞬间决堤,打湿了他的衬衫肩头。
“照顾好自己。”他在我耳边低声说,声音沙哑。
“你也是。”我哽咽得说不出更多的话。
他松开我,从裤兜里掏出一张折得整整齐齐的纸,塞进我手里。
“上车再看。”他揉了揉我的头发,努力挤出一个比哭还难看的笑容。
然后,他推着我,转身汇入检票的人流。我一次次回头,他都站在原地,朝我挥手。那身影,在嘈杂的人群中,显得那么孤独,又那么固执。
火车开动了,窗外的风景开始向后飞驰。
我摊开他塞给我的那张纸。那不是一封信,而是另一张火车票。
一张一周后,从武汉返回北京的车票。日期、车次,都打印得清清楚楚。
票的背面,是他遒劲有力的字:
“如果你也舍不得,就回来。或者,告诉我,我去找你。”
那一刻,我捧着这张轻飘飘的车票,感觉它重逾千斤。泪水再次模糊了视线,但心里,却像瞬间被照进了一束光。
原来,他并非没有计划我们的“以后”。他用自己的方式,笨拙又坚定地,为我们留下了一个“可能”。
后来呢?
后来,我没有用上那张返程票。
因为一周后,他风尘仆仆地站在了我家楼下,手里拎着行李,笑着对我说:“我想了想,还是我来找你,比较靠谱。”
再后来,我们在我的城市一起打拼,经历了所有年轻人都会经历的艰难和甜蜜。那张返程票,自然也就过期了。
但我一直留着它,把它当作书签,夹在那本我们都很喜欢的书里。
它早已失效,却仿佛一直拥有着某种魔力。
十几年后的今天,我拿着这张票,走出书房。
他正窝在沙发里看电视,我们的儿子已经在他怀里睡着了。
我走过去,把票递到他眼前。
他愣了一下,接过去仔细端详。几秒钟后,他抬起头,眼睛亮亮的,嘴角扬起我熟悉的、带着一丝憨憨的笑容。
“哟,这老古董,你还留着呢?”
“当然,”我靠着他坐下,“这可是你当年‘骗’我回来的‘罪证’。”
他嘿嘿地笑,伸出胳膊把我揽住。儿子在睡梦中咂了咂嘴。
我们谁都没再说话,只是静静地看着那张承载了青春、勇气和抉择的旧车票。
电视的光影明明灭灭,映着一家三口的影子。
原来,世间最动人的情话,从来不是山盟海誓。
而是在所有看似无路的现实面前,有人愿意为你,亲手买下一张通向未来的车票。
而最幸运的是,你毫不犹豫地,为他撕下了那张票的副券。
“你的青春里,是否也有一件舍不得扔的‘旧物’?它背后藏着怎样的故事?在评论区告诉我吧。”
来源:扬扬在东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