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没有电,古人一到天黑就睡觉他们的夜生活真是这样吗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15 18:34 4

摘要:现代的夜色,不像古人只担心天黑了没事做。城市的灯火,霓虹转成夜的纹理。有人在街头摆摊卖烤红薯,也有人在阁楼里插着耳机打着游戏到深夜。很多人觉得没有灯的古人只好早早睡觉,真是这样?这个问题其实没那么简单!

现代的夜色,不像古人只担心天黑了没事做。城市的灯火,霓虹转成夜的纹理。有人在街头摆摊卖烤红薯,也有人在阁楼里插着耳机打着游戏到深夜。很多人觉得没有灯的古人只好早早睡觉,真是这样?这个问题其实没那么简单!

古人没有咱们的电,但火他们会用。火很普通,没有什么高科技,却最早照亮了人类的夜。火把、炉膛、篝火,日升而作,夜来而息,这话听着太一本正经,对不对?其实夜晚里,他们可不会就这点安分守己地糊弄过去。烛光斑驳,油灯罩着暗黄光影,不仅用来照明,还能取暖。那小小一团火苗,人在天地间求一份温存。

细看文物,古人还会费尽心思把俄顷的火光收拢好,捏成异形的陶制灯具,杯口收束,底座加重,哪里像咱们现在随手一摁。油灯最常见,不奢华,有的家里嫌小炉灶浪费,就拿油灯顶着用。铜灯、铁灯、陶灯,富贵人家拿得出,这类器物有的带着挡风的器盖,白天下地,晚上点起来还能烘干被角,一石二鸟。

可是,蜡烛在古代少见。蜂蜡的提取技术没今天这般成熟,蜡烛和香一样,都是身份象征。达官贵族才用得起,平民小户就别惦记了。虽说如此,烛光下的夜读夜绣,谁说不是一种享受?放在今天,大可算作仪式感。

夜静下来时,文人写诗、作画、赏琴,女人缝补衣裳,家里的人挨在火炉边上,说些悄悄话。屋外、院里,月色正浓。月光洒地,月白风清,乍看夜色像昼。我的理解,这时候许多人才忙完白天的事。史书里说得分明,农家女子在月下推磨,男丁筛谷,家家院子传来一阵阵木石相击,生活的脉络就藏在这月色间。

说起古代哪个朝代夜色最热闹,唐朝当仁不让,一点悬念都没有。那年头,夜市像白天一样闹腾。拿2024年的城市对比都不为过。西安(唐朝长安)留下的遗迹可不是说说而已——史料记载最多的时候,光夜市摊位连起来有五里地。夜色刚起时,百姓成群结队。叫卖的、逛吃的、捏着铜钱翻新奇小玩意儿的,这样的风景今天也见不到。

各色商品随处都是。手工艺者摆摊贩卖,油灯的光把瓷器、绸缎、石雕、舶来香料都晕上一层色。很多人只听说唐朝通西域,但有人见过实物吗?实际上,在那时候,连张骞都想不到的异域器物就能在夜市买到手。

小摊里飘着臊子面的香。炊烟腾起,烤肉串挂在蜡黄的灯下油亮发光。人们聚在一起,边吃边说笑。别总说唐朝夜市是达官贵人们的乐园。市井之中,也有无数草根奔忙。那些被年轮磨平的真实细节,现在也只留在古人诗文里。

还有歌舞宴饮。歌伎、舞女、说书人,出没于茶楼酒馆。有人专门等着闲下来跑来消遣,脱掉白天的疲惫。你说这些人是清高还是世俗?要我说,也分人。就像李白在《寄王汉阳》里写的那样,锦帐中的笑、罗衣下的舞,其实背后是说不清的人性。诗酒趁年华,诗意是诗意,销魂也有点苦味。

皇帝的夜晚未必有趣。他们被规矩和仪式包围,陪宫女下棋,喝几杯,再翻翻奏折。有人说,帝王家也有豪奢夜宴。但看上去风光,实则思想孤独。有人乐此不疲?也有人觉得无趣得很。这种情绪我不怎么认同,毕竟,人前多少笑,背后难说。

至于宋朝,那可更不含糊。安定的社会,带来了极其繁华的夜生活。各种夜市说是“夜色不休”,也不夸张。宋人爱凑热闹,喜欢在元宵正月时提着花灯出门。夜晚里大街闪烁的不是星光,全是灯笼和人潮。十里长街能走断腿,各家各户小食铺、茶楼、青楼满座。吆喝声、笑闹声混成一体。如今能在江南水乡看到的夜市,不过是宋人遗风的倒影。

节日期间,马行街两侧商贩挤挤挨挨。夜幕下,谁还能闲着,哪个小孩不是眼里溜光转?就连寻常夜,老头老太太们也会相约去村头茶寮喝盏温水,看歌女表演两段。这些事全都真实发生过。没见过不用担心,去看看梁楷《清明上河图》,感觉能凑到热闹里去。

说古人夜夜笙歌,这显然不现实。不是每个朝代都“夜无眠”——许多时候宵禁压得人喘不过气。最典型明朝,夜来七八点,街市上空无一人。天刚擦黑,巡夜军士提着灯笼游走在街巷,看到谁还敢乱晃,管你年纪多大,城门外罚站一夜跑不了。

宵禁可不是摆样子。官府明令禁止夜晚无事外出,为的是啥?一来古代治安不好,再加上木结构房多,火灾出得勤。其实老百姓图得不过是一个太平,明朝想用宵禁换安稳,并没有错。可百姓辛苦一天,被迫准点收摊、早早归家,总有憋闷。

历史记载多了,难免有漏网之鱼。守夜的,不止官军。也有挑灯夜读者、有靠夜市谋生者。他们夹缝里活着,偶尔被捕,偶尔逃掉。既说夜生活丰富,又说夜不能出,像是自相矛盾?一点都不奇怪。历史本就是多元的。哪能全都一碗水端平!

皇帝想用宵禁抓住夜色,可偏偏民间总有法子钻空子。夜市照旧偷偷搭起来,有人冒险出来贴补家用,有人借口探亲夜归。真实的生活哪有统一标准!

倒过来说,夜色对于普通老百姓,大多数时间其实并没有城里传得那般诱人。多数人面朝黄土背朝天,一天劳作下来,夜幕还没彻底拉下,早已困倦至极。能爬上床就已经知足,不会再去奢望什么诗酒春风。夹在夜色与现实中间,是极度矛盾的心情:既想热闹,又怕出事,说不定还要看看天上的月亮有没有圆。

不过,别忽略那些少数派:夜间抄书贩卖的书生,深夜熬药的郎中,夜游湖上的少年。就像《东京梦华录》不经意留下的一笔,北宋都城有“夜禁”,但也不乏鬼市。就这样,热闹与冷清,奢靡与平淡,其实一直并存。

往深里说,夜色给了古人喘息的缝隙,烛火撑起小小自由。没有谁可以一刀切,连夜晚都各有风味。有人说,夜色的对岸是心安,还有人觉得不过是无聊过去就睡到明早。你信哪种?

今天我们坐在明亮的屋里回望历史,其实更像照见每个人自己的心事。夜晚未必比白天更短,也未必更孤独。有的人喜欢现在的便利,有的人怀念从前夜色的温存。夜色无边,每一段故事都值得回过头再看一次。

所以,说古人夜晚没事可做?一半对,一半错,各过各的夜,各有各的灯火。

来源:有个玻璃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