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经济学里的徐州实践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4-09 11:21 1

摘要: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他所在的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深化城乡精神文明建设,优化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以文化赋能经济社会发展。”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他所在的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深化城乡精神文明建设,优化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以文化赋能经济社会发展。”

徐州,作为江苏最古老的城市,往昔曾是金戈铁马的战场,亦是南北文化交融的枢纽。如今,它以人文经济学为纽带,在“工业锈带”与青山碧水间,探索出一条人文与经济共生共荣之路。那么,在新时代背景下,徐州在人文经济学领域都有哪些实践探索?

文与城的共融

漫步徐州,历史的脉络与时代的脉搏交织共振,形成独特的城市气质。在云龙山北麓,汉代采石场遗址与现代城市绿道相互映衬,古今元素相得益彰;户部山古民居群内,明清建筑与文创书店融为一体;徐州博物馆内,金缕玉衣的华光与数字交互展陈技术碰撞出新的火花。这座曾以“五省通衢”闻名的城市,正以“古今同框”的姿态,书写人文与城市融合的新篇章。

与城市相融的徐州文化,蕴含着“千年文脉”。当游客从彭城广场地铁站走出,映入眼帘的是“淮海之芯、徐州之巅”的苏宁塔楼,与之相邻的是彭城七里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庙,古老与现代在此时空奇妙交汇。徐州以“城下城”这一独特形式,生动记录着文明的层层叠加,以宋代地基上崛起的现代商圈,延续着城市的生长轨迹。

与城市相融的徐州文化,彰显着“勇毅前行”。贾汪潘安湖见证了徐州从煤城到绿城的蜕变,百年矿坑成功转型为生态湿地,塌陷区上崛起的产业园聚集着数家高新技术企业,不仅推动着徐州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也为这座城市的文化创新和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与城市相融的徐州文化,诠释着“不屈不挠”。徐州人在石头缝里“绣”出绿色森林,虽不靠海却频频“出海”,即便看似渺小如“蜗牛”,也可以奔向太空……徐州人将“永不服输”的精神基因深深刻进城市年轮,在汉画像石般厚重的岁月拓印中,续写着新的奋斗篇章。

在徐州,历史从未尘封于博物馆的展柜内,而是流淌在街巷的肌理中;文化也不是静止的标本,而是奔腾不息的滔滔江河。它们既滋养着城市的根脉,又激荡起时代的浪潮,与现代化进程完美共振。

文与产的互促

人文精神与经济发展并非相互对立,而是可以彼此激荡,创造出更具韧性和温度的经济形态。

非遗文化、彭祖故里、五省通衢……徐州将这些文化“软实力”转化为经济“硬支撑”,一个个文化标签催生出诸多经济新业态。

徐州方特乐园《大风歌》结合真人表演和全息影像,讲述徐州汉文化历史;《彭城风华》以夜游云龙山水+苏轼文化为特色,在自媒体平台上收获良好口碑;徐工工业研学游+徐工文创产品,广受市场认可;马山大集成功接住了农文旅中的“大集流量”;富国街、丰储街等百年街区,从“市井人文+美食”中开辟出“宝藏老街”的大市场。

据江苏智慧文旅平台监测数据显示,清明假期(自4月4日起截至6日下午4点),徐州市A级旅游景区、省级以上乡村旅游重点村、夜间消费集聚区、博物馆接待游客同比增长15.20%,游客消费金额同比增长13.66%,这无疑是人文精神赋能经济发展的生动体现。

与此同时,经济的蓬勃发展也让徐州的人文精神在开放包容中不断深化底蕴,在产城共荣中延展格局,构筑起精神高地与经济热土交相辉映的良性生态。

数据显示,2024年徐州全市接待入境过夜旅游人数5.3万人次,同比增长82.3%,远超全国入境游平均增速。随着徐州对外开放的深入,徐州文化正吸引着越来越多国外游客慕名而来。

日前,“行走水韵江苏 品味大美中国”外媒采风活动将世界的目光聚焦到徐州,诸多外媒朋友主动化身为徐州美食和文化旅游的传播者,让更多国际友人认识徐州、了解徐州、爱上徐州。

以文兴业,以产彰文。千年文脉融入现代产业肌理,历史记忆便化作可触可感的消费场景;而蓬勃发展的经济又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活力。文与产的“互促”效应,正将徐州锻造成一座流淌着汉风古韵、跃动着创新活力的魅力之城。

文与人的相契

在徐州的人文经济图景中,“人”始终是发展的尺度与归宿。从青年创客到普通市民,从本地居民到四海宾朋,这座城市以文化为纽带,编织着一张“共建共享”的幸福网络。

“这里既有生活的‘慢’,也有创新的‘燃’。”一位正在与海外客户通过网络洽谈非遗香包业务的青年如是说。

在徐州,这里不仅弥漫着浓郁的人文气息和烟火味道,还有城市为青年发展提供的创业补贴、低息贷款、免费培训等,这让青年与城市结成了“成长共同体”。

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近年来,徐州始终坚持民生福祉与经济发展同频共振,将“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理念深深融入城市人文精神之中,吸引更多年轻人在此安居乐业。

从徐州的“一刻钟便民生活圈”,便能一窥其背后的用心。在这里,微型图书馆藏身于小区之中,非遗活动在便民服务中心展开,公园长廊摇身一变成为戏曲舞台。高质量的文化供给,正不断提升徐州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

2024年,徐州演艺和文化部门完成戏曲进校园300场、惠民演出174场、展览讲座46场;开展文化活动进农村3046场;21个公共文化空间入选省“最美公共文化空间”打造对象,云龙区图书馆获得全国“2024图书馆融合发展典型案例”。徐州在润物细无声中塑造“近悦远来”的城市温度,让民生关怀直达人心,彰显出现代城市的文明新高度。

人与城相生相融,城与人共同发展。从两汉文化的深厚底蕴到老工业基地的成功转型,从生态疮疤的修复到人文经济的勃发,徐州以“共融、互促、相契”的实践,诠释着人文经济学的深层逻辑。

文化不是发展的装饰品,而是驱动创新的基因;人不是经济的工具,而是衡量价值的尺度。当千年古城与时代命题相遇,徐州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重塑自我,在人与城的和谐共生中抵达未来,为新时代人文经济学写下生动注脚,奏响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强音。

文字 | 李莎莎

编辑 | 李乔 魏晓青

来源:江南水乡生活见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