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山村很偏僻,有个叫嘎秋的人。他这辈子没去过市里,连外县也没出去过,他呀凡事都要计较。村里人都说他是个“爱计较的主儿”,可嘎秋自己却不以为然,总觉得他是为了公平正义才开口的。
小山村很偏僻,有个叫嘎秋的人。他这辈子没去过市里,连外县也没出去过,他呀凡事都要计较。村里人都说他是个“爱计较的主儿”,可嘎秋自己却不以为然,总觉得他是为了公平正义才开口的。
那时候,还是生产队大集体,每月要集中一个晚上评工分。评工分是件大事,关系到每个人年底分粮分钱的多少。原本评工分的队伍是队长、副队长和十几名骨干组成的,没嘎秋什么事。但他反正没事不请自到,随便找个角落坐下,手里捏着旱烟袋,眼睛却滴溜溜地转,盯着每个人的表情和动作。
每逢评出的工分他觉得不合理,就要插上几句。副队长林志安靠近他,就说:“去去去,狗拿耗子。”嘎秋不服,反而更大声,说出了一大堆理由。比如:“他那天偷懒,每干一会就抽一袋烟,哪里是烟瘾啊?分明是躲懒!”或者:“她那天明明迟到了半个钟头,怎么还能拿满工分?”总之,此等之事一一列举,搅得大家很不自在。
队长老李是个老实人,平时话不多,但做事公道。他见嘎秋总是这样,心里也有些烦,但碍于乡里乡亲的面子,也不好说什么。只是每次评工分的时候,老李都会特意提醒大家:“咱们评工分要公平,不能因为谁多说了几句就偏了心。”
嘎秋听了这话,心里更不服气,觉得老李是在针对他。于是,他更加卖力地“挑刺”,甚至有时候连队长老李的工分他也要评头论足一番。村里人虽然烦他,但也拿他没办法,毕竟嘎秋说的有些话也不是全无道理。
日子一天天过去,嘎秋的“计较”名声越来越响,甚至连隔壁村的人都知道了我们村有个“爱计较的嘎秋”。有一次,隔壁村的队长来我们村办事,正好赶上评工分,嘎秋又在那里“挑刺”。隔壁村的队长看了,笑着对老李说:“你们村这个嘎秋,可真是个活宝啊!”老李只能苦笑。
然而,谁也没想到,嘎秋的“计较”竟然在一天晚上引发了一场大反转。
那是一个开春的晚上,村里突然传来消息,说是大队要来检查生产队的工作。队长老李赶紧召集大家开会,布置任务。嘎秋自然也来了,坐在角落里,手里捏着旱烟袋,眼睛滴溜溜地转。
会上,老李宣布:“大队要求我们村必须在十天之内完成兴修水利的任务,主要是灌溉渠道的修建,否则年底的粮食分配就要受影响。”大家听了,都皱起了眉头。兴修水利是个大工程,十天之内完成,简直是天方夜谭。
嘎秋听了,突然站了起来,大声说:“队长,这任务太重了,咱们根本完不成!”老李看了他一眼,叹了口气:“完不成也得完成,不然年底大家都没饭吃。”
嘎秋却不依不饶:“完不成就是完不成,咱们不能为了应付检查就硬着头皮上。要是灌溉渠道没修好,耽误了春耕,谁负责?”老李被他说得哑口无言,只能摆摆手:“那你说怎么办?”
嘎秋想了想,突然说:“我有办法。”大家都愣住了,谁也没想到嘎秋竟然会主动出主意。
嘎秋接着说:“咱们村不是有个老张头吗?他以前在水利局干过,懂得怎么修灌溉渠道。咱们请他出山,带着大家干,十天之内肯定能完成。”老李听了,眼睛一亮:“对啊,我怎么没想到老张头!”
于是,老李赶紧去找老张头。老张头虽然年纪大了,但一听是村里的事,二话不说就答应了。第二天一早,老张头就带着大家上了工地,指挥大家干活。嘎秋也没闲着,跟着大家一起干,甚至还主动帮老张头搬工具。
十天后,灌溉渠道的修建工作顺利完成。大队的检查人员来了,看到渠道修得整整齐齐,水流顺畅,连连称赞。老李高兴得合不拢嘴,拍着嘎秋的肩膀说:“嘎秋,这次多亏了你啊!”
嘎秋却摆摆手,笑着说:“队长,我这人就是爱计较,可计较也是为了大家好啊。”老李点点头,心里对嘎秋的看法也变了。
从那以后,嘎秋不再是那个只会“挑刺”的嘎秋了。村里人发现,他虽然还是爱计较,但他的计较都是为了村里的利益。渐渐地,大家开始尊重他,甚至有时候还会主动找他商量事情。
年底的时候,村里评先进,嘎秋竟然被大家一致推选为“先进社员”。老李在大会上宣布这个消息时,嘎秋愣住了,半天没反应过来。直到大家鼓掌,他才不好意思地笑了笑,说:“我这人就是爱计较,没想到还能当先进。”
大家听了,都笑了起来。从那以后,嘎秋的“计较”成了村里的一道风景线,而他也成了村里不可或缺的一员。
嘎秋依然爱计较,但他的计较不再是为了挑刺,而是为了村里的公平和正义。村里人都说,嘎秋虽然没去过市里,但他的心却比谁都宽广。
——END——
作者简介
陈光荣,大学文化,福建省福州市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福建省作家协会会员,福州市作家协会理事,福州市杂文学会会员。
本文编辑
他乡读书人
声明:图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来源:豆奶好可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