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贝又上热搜了!贾国龙哭穷喊冤,我们不赚钱,净利润才5%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15 18:57 2

摘要:9 月 10 号那天,罗永浩一条吐槽微博直接把西贝推上了风口浪尖。"好久没吃西贝,发现几乎全是预制菜,还卖那么贵!" 这位以较真出名的企业家不光嘴上说,还甩出 10 万块悬赏征集检测预制菜的方法,大有不讨个说法不罢休的架势。

贾国龙最近挺委屈,说西贝“贵”,是“近年来最大的冤案”。

他还掏出一张“利润仅5%”的账单,一副“我们也不容易”的表情,仿佛消费者多花的每一分钱,都是在替他交房租、发工资、打广告。

可问题是——你卖的是饭,不是财务报表。

9 月 10 号那天,罗永浩一条吐槽微博直接把西贝推上了风口浪尖。"好久没吃西贝,发现几乎全是预制菜,还卖那么贵!" 这位以较真出名的企业家不光嘴上说,还甩出 10 万块悬赏征集检测预制菜的方法,大有不讨个说法不罢休的架势。

这话可把西贝董事长贾国龙惹火了。第二天他就带着媒体直奔后厨,拍着胸脯保证:"罗永浩点的 15 道菜里没有一道是预制菜!" 他还晒出消费小票,15 个人花了 663 块,最贵的烤羊排 119 元一份,"人家临走还说挺好,转头就发微博黑我们"。

更刺激的是贾国龙放的狠话:"一定起诉罗永浩!" 这架势让网友看得眼花缭乱,有人翻出西贝之前卖预制菜的旧闻,有人贴出自己拍到的 "小牛焖饭牛肉包" 包装,评论区吵成一片。

其实争论的焦点早就超出了 "是不是预制菜" 本身。有细心的网友发现,西贝天猫旗舰店的 "放心早餐" 系列卖得火热,销量超 30 万件,复购率还挺高。但贾国龙说这不算数:"门店没有预制菜,线上卖的是另一回事。" 按照最新规定,中央厨房加工的原料不算预制菜,门店现做的更不算,西贝这波操作倒是踩准了政策的边线。

5% 净利润背后的猫腻

"我们净利润才 5%,真不贵!" 贾国龙这话让不少消费者犯迷糊:那钱都花哪儿了?

说出来你可能不信,西贝的食材成本其实只占三成左右。也就是说,你点一份 100 块的菜,食材成本才 30 块,剩下的 70 块都要用来付房租、人工和营销费。这就是为什么贾国龙敢说净利润低,但消费者却觉得贵得离谱 —— 毕竟咱们吃到嘴里的食材成本,远没到价格的一半。

最让网友耿耿于怀的还是那 3 只 29 块的蒸饺。去年就有人吐槽这价格 "上天",西贝工作人员解释说用的是有机莜面粉,成本高。可消费者不买账:"再好的面粉,3 只蒸饺也不值这个价啊!"

深究下去,西贝的高价其实藏着一套精心设计的商业模式。他们花 6000 万请华与华做咨询,把自己打造成 "家庭友好型餐厅"。店里到处是儿童餐具,菜单做成识字卡片,还搞 "莜面派对" 吸引家长带娃来消费。数据显示,西贝儿童餐营收三年涨了 415%,2023 年卖了 880 万份,靠孩子拉动的客流超过一半。

这些投入最终都得摊到菜价里。一线商场的黄金铺位租金、高管期权、电梯里循环播放的广告,还有那些免费给孩子的小玩具,哪样不要钱?贾国龙说的 5% 净利润,是扣掉这些所有成本后的数字,但消费者吃到的菜,确实顶着远超食材成本的价格标签。

消费者的真实体验

"月薪三万不敢随便吃西贝" 这话在网上传了很久,不是没有道理。随便翻翻看,吐槽声此起彼伏:

"一份黄瓜 25,一份面筋 39,五种番茄莜面 59,三个人随便吃点就三百多,味道也就那样。"

"说不是预制菜,上菜速度快得离谱,服务员说不能少盐少辣,这不就是预制菜的特征吗?"

"开放厨房有啥用?就看到几个人在那摆盘,真正的加工过程根本看不见。"

有意思的是,西贝自己公布的数据显示,2023 年营收超 62 亿,创了历史新高。这说明虽然吐槽多,但还是有不少人愿意为这个价格买单。他们的主力客群是月收入 5000 以上的家庭,更看重环境、服务和孩子吃得开心与否。

但这次风波暴露了一个关键问题:消费者不怕花钱,怕的是花得不明不白。罗永浩之所以能一呼百应,就是戳中了大家对 "预制菜知情权" 的诉求。你用中央厨房预处理没问题,标出来就行;你花大价钱搞营销也没问题,别用 "净利润低" 来卖惨。

西贝不是第一次因为定价惹争议了。2023 年那波涨价潮后,"吃不起西贝" 就上过热搜。这次贾国龙虽然嘴上喊冤,但也悄悄把客单价从 100 元降到了 80 元,还承认 "有些蔬菜和馒头定价确实高了"。这种嘴上强硬身体诚实的操作,更让消费者觉得不够坦诚。

面对愈演愈烈的争议,西贝祭出了大招:全国 370 家门店开放厨房,任何人都能申请参观。这招能不能挽回信任,现在看还不好说。

有记者去体验了一把,戴着手套帽子进后厨转了圈,确实看到师傅在现搓莜面,牛大骨也在锅里炖着。但消费者关心的预处理环节,比如切好的肉是不是中央厨房送来的冻品,这些还是看不到。就像有网友说的:"开放的只是能让你看的部分,想看的还是看不到。"

其实大家对预制菜本身没那么大敌意。西贝线上卖的预制菜复购率超 80%,说明只要性价比合适,消费者是买账的。问题出在 "双重标准":线上明码标价卖预制菜没人骂,线下花高价却可能吃到预制菜,换谁都不乐意。

现在监管部门已经在推动预制菜明示制度,但具体怎么标、标到什么程度还没明确规定。这时候企业更应该主动透明,而不是等政策来逼。毕竟餐饮做的是回头客生意,信任没了,再高的营销投入也拉不回人心。

风波还没平息,罗永浩说要继续较真,贾国龙的起诉也箭在弦上。但对普通消费者来说,纠结谁对谁错意义不大。

西贝的危机,从来不是“贵”,而是贵得不够坦诚,贵得让人寒心

若真想破局,别再算账了,把厨房的门打开,把菜单的真相写清楚,把对消费者的尊重,放在比“利润”更重要的位置。

否则,那5%的利润,迟早会被一场更大的信任崩塌,烧得一干二净。

下次你去西贝吃饭,会不会留意菜是现做的还是预制的?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

来源:特别读物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