怕科研走偏?院士:敢闯但别瞎闯,问2 个问题不偏离轨道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15 18:17 1

摘要:但他没瞎闯——先查遍全球文献摸透技术边界,再做小试验证“能不能行”,把“冒险”框在科学范围内;之后才像绣花一样抠细节,从样品处理到仪器参数,每个环节都磨到极致,就像盖高楼,先敢画几十层的蓝图,再老老实实扎钢筋、浇水泥,既不因为怕塌就只盖小平房,也不偷工减料搞“

科研之路有多难走,害怕失败、实验琐碎、课题吵架?总有年轻人盼着一步登天,可什么事都干不成。

科普中国专门找了中国工程院院士庞国芳 —— 这位在质检科研一线干了几十年的专家,用实在话给同行们支了不少招,还提了两个值得琢磨的问题。

上世纪九十年代,庞院士团队想搞“多残留同时检测”,当时国际上最多只能测几十种,他们偏要冲“上百种”,不少人说“这根本不现实”。

但他没瞎闯——先查遍全球文献摸透技术边界,再做小试验证“能不能行”,把“冒险”框在科学范围内;之后才像绣花一样抠细节,从样品处理到仪器参数,每个环节都磨到极致,就像盖高楼,先敢画几十层的蓝图,再老老实实扎钢筋、浇水泥,既不因为怕塌就只盖小平房,也不偷工减料搞“豆腐渣工程”。

现在不少科研人要么“不敢想”,要么“想了就瞎干”,对比之下,这“胆大心细”的劲儿才是创新的真门道。

再看青年科研人常吐槽的“实验琐碎、进展慢”,庞院士早年更难——做残留检测时连像样的仪器都没有,只能从最基础的“样品前处理”摸起,今天试这个方法,明天调那个参数,看起来全是“鸡毛蒜皮”,可就是这些年攒下的几百种基质处理经验,后来成了开发多残留技术的“家底”。

科研像种庄稼,春播秋收急不来,总有人觉得“突破得靠灵光一现”,却忘了那些被嫌弃的“琐碎记录”“失败数据”,全是未来爆发的“种子”。他建议建“研究日志”,不光记成功,更要记失败原因,那些嫌麻烦不记的,其实是把“突破密码”随手扔了。

现在年轻人手里仪器好、资源多,反倒耐不住性子,真该学学这种“积沙成塔”的稳劲儿。

还有人愁“找不到研究方向”,总关在实验室里“拍脑袋想课题”,结果搞出的东西没人用。庞院士早摸透了:方向不在文献里,在“接地气”的需求里。

早年他常跑田间地头,听农民说“哪种农药老超标卖不出粮”,听监管人员说“哪种污染物总漏检”;看到出口农产品因残留问题被退回,立马把研究转向“对接国际标准的检测技术”。他常问团队:“你的研究能帮行业解决啥痛处?能给老百姓带来啥实惠?”

现在不少科研人搞“自嗨式研究”,论文发了一堆,却没解决真问题,对比之下,这种“跟着需求走”的思路,才是让研究不“跑偏”的指南针。

他还懂“知人善用”:让会创新的搞设计,让细心的做验证,让会沟通的对接应用单位,连老仪器都能找到“用武之地”,现在有些带头人只在会上喊“加油”,真到攻坚时影子都不见,这差距可不是一点半点。

最后庞院士抛的两个问题,更是戳中了科研“最后一公里”的痛处:成果从实验室到生产,咋平衡“严谨性”和“实用性”?前沿技术太专业,咋科普让公众懂价值、防风险?

这俩问题没标准答案,但恰恰提醒科研人:搞研究不光要“能攻关”,还得“能落地”“能沟通”,别光顾着自己闷头干,忘了科研最终是为社会服务的。

说到底,庞院士的分享没什么“高大上”的理论,全是从实战里磨出来的“实在招”,怕失败就“胆大心细”,嫌琐碎就“积沙成塔”,爱吵架就“目标为先”,找不准方向就“接地气找需求”。

这些道理说起来简单,可真要做到,得有耐住性子的稳劲儿、敢闯敢试的狠劲儿,还有心里装着“解决真问题”的初心。科研路本就难走,少点“拧巴”,多点“实在”,才走得远。

来源:靳律法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