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3年1月,捷克新任总统帕维尔上任后不久,便抛出一个极具争议性的举动。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公开宣布,将与台湾地区领导人通话。
2023年1月,捷克新任总统帕维尔上任后不久,便抛出一个极具争议性的举动。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公开宣布,将与台湾地区领导人通话。
这一行为,直接越过了中国在外交政策上明确划定的红线。紧接着,帕维尔又推动所谓“台捷深化安全合作”,甚至安排台湾地区“外交官员”访捷。
不到一年时间,他已多次触碰台海议题,造成严重外交后果。
中国外交部迅速作出反应,公开表示“强烈不满”,并暂停中捷高层接触。这一系列动作,让捷克原本和中国保持的务实合作关系急转直下,连带经贸往来也被迫降温。
从表面看,帕维尔似乎只是“意识形态立场鲜明”的政治人物。但再往深一层看,他的“亲美、反中、靠拢台湾”的路线,并非一时兴起。
整个过程,更像是一场多年精心筹备的战略部署。
帕维尔的背景值得关注。他长期在军队服役,是北约系统培养出来的人才,曾任北约军事委员会主席。
在任期内,他曾直接参与克里米亚问题的处理,对俄罗斯持强硬立场。2018年退役后,他迅速与美国的阿斯彭研究所展开合作,频繁参与其在欧洲的各类活动。
2023年总统大选前,帕维尔逐步被推上台前,成功击败前总理巴比什。巴比什是捷克本土第二大富豪,政治经验丰富,长期主张对华务实合作。
但帕维尔却迅速改变捷克的外交方向,在多个场合公开批评中国,对俄罗斯也不留情面,这种断崖式转向,不可能仅靠个人意愿。
一个名为“欧洲价值观”(European Values,简称EV)的捷克NGO机构浮出水面。
从2005年成立到2023年,EV从一个研究极端主义的民间组织,逐步演变为影响捷克外交政策的重要平台。
特别是从2014年起,其背后金主出现重大变化——美国国务院、英国外交部、德国大使馆、台北经济文化办事处,成为该组织的主要资助方。
组织的时任领导人拉德科·霍科夫斯基(Radko Hokovský)看背景是一个纯学者。
更关键的是,帕维尔与EV有着密切联系。早在2018年,他就曾为该机构主要人物雅库布·延达颁发北约勋章,并频繁出现在EV的年报和项目中。
而延达本人从2013年起主导EV的转型,重点推进“反俄”“反中”议题。在他担任负责人期间,EV的资金从每年几十万克朗飙升至2023年的2500万克朗,主要用于反中研究和对华战略建议。
从结构上看,这是典型的“远程养殖模式”:通过资金、话语权、智库合作、媒体舆论,长期培育政治代理人。
帕维尔的当选,只是这一战略操作的阶段性成果。他借助疫情时期的“专家形象”,迅速在捷克国内建立声望,而背后的资源与包装则来自这条外部影响链条。
很多人会疑惑,捷克本国难道没有力量阻止帕维尔的激进外交政策?事实上,自2021年反对派掌控国会、菲亚拉出任总理后,整个国家的政治方向就已发生变化。
菲亚拉长期强调与西方加强合作,为帕维尔提供了政治基础。而EV等组织则通过政策建议、议题设定、媒体渗透,为其在外交层面提供了完整的操作路径。
中国“拉黑”捷克,并非反应过度,而是明确识别到了背后存在长期战略操控的深层风险。
帕维尔不仅代表一个国家元首的身份与台湾地区互动,更配合了一整套“信息战”体系,意图借台海议题撬动欧洲对华政策的根基。
而对于捷克来说,失去中国这一重要经济伙伴,无疑将影响其制造业、出口与基础设施合作。在地缘政治中押错筹码,或许短期内能赢得西方掌声,但中长期可能要为此付出代价。
真正的风险,并不是与谁合作,而是放弃了战略自主,沦为大国博弈的“代理变量”。
捷克该如何收场?或许他们自己还未意识到,在一次又一次“挑衅”之后,已经将自己的外交空间压缩到极限。而帕维尔的下一步,是继续被“推动”,还是能真正代表捷克国家利益转向务实?这个问题,值得持续观察。
来源:老徐述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