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家李建昱:书画家赵维堂老师印象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15 17:44 4

摘要:9月14日,一场秋雨初歇,天空澄澈如洗,阳光穿透薄云,洒下一片清朗。我与徐风琴、周峰川,还有司机白师傅一行四人,一大早就踏上了前往周至县终南镇大坚新村的路程,去拜访久负盛名的书画家赵维堂老师。

9月14日,一场秋雨初歇,天空澄澈如洗,阳光穿透薄云,洒下一片清朗。我与徐风琴、周峰川,还有司机白师傅一行四人,一大早就踏上了前往周至县终南镇大坚新村的路程,去拜访久负盛名的书画家赵维堂老师。

赵老师虽居于乡村一隅,但对绘画的热爱却如燎原之火,自幼年便已点燃。几十年来,他在农田与画案之间从容切换,农忙时节,他投身于田间劳作,以汗水浇灌土地;农闲时分,他又沉浸于书画创作,用笔墨描绘乾坤。这份持之以恒的热爱与坚守,让他在周至县书画界声名远扬。我与赵老师相识已有数年,一直对他在花鸟画领域的深厚造诣钦佩不已,然而平日里聚少离多,当面讨教与切磋的机会更是寥寥无几。

恰逢周日,道路畅通无阻,车辆也较为稀少。大约一个小时的车程,我们便抵达了赵老师所在的村庄。车刚停稳,赵老师便从大厅中快步迎了出来。他脚蹬一双拖鞋,衣着朴素随意,依旧是那副不拘小节的模样。赵老师常说:“咱就是个农民,没那么多讲究。”可就是这样一位看似随性的人,在书画艺术的天地里,却始终保持着一丝不苟的态度。对于那些自己不满意的画作,他总是毫不留情地处理掉,用他略带诙谐的话说,都“煨了坑了”(过去关中农村冬天烧土坑取暖)。

走进赵老师的家,一座两层小楼映入眼帘。一楼大厅的四壁宛如艺术的画廊,挂满了他的书画作品,每一幅都仿佛在诉说着艺术的故事。大厅的大部分空间被画案、画墙以及琳琅满目的画材占据,这里是赵老师创作的“战场”,弥漫着浓厚的艺术气息。

赵老师尤其擅长花鸟画,其造诣之深令人赞叹。在与我们的交谈中,他宛如一位学识渊博的学者,信手拈来地历数历代国画名家的作品特点,每一个细节都如数家珍。谈到绘画技法时,他神情专注,认真地说道:“花鸟画的布局至关重要,犹如行军布阵,需精心谋划。而出笔和收笔的位置与方向,更是决定了作品的气韵与灵动,能简则简,绝不可繁。”

他是一位性情中人,在书画艺术的道路上,始终怀揣着一颗炽热的心,不断追求,不断探索。对于书画界的一些不良现象,他毫不掩饰自己的厌恶之情,直言不讳,坚守着自己的艺术原则和做人底线。

来到二楼,赵老师打开了摆满作品的柜子,向我们展示他的艺术成果。不经意间,我瞥见旁边的案子上堆满了有关书画方面的书籍,那一刻,我恍然大悟,原来赵老师深厚的书法知识底蕴,正是源于这些书籍的滋养。

下得楼来,我们盛情邀请赵老师现场展示画技。只见他不慌不忙地将卡纸往磁墙上一贴,熟练地调好笔墨。刹那间,他的手臂仿佛被赋予了生命,如游龙飞舞,似彩凤翱翔,上下左右挥洒自如。在众人的惊叹目光中,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画作如变魔术般呈现在眼前,那灵动的线条、鲜活的色彩,仿佛将花鸟的神韵都跃然纸上。

国画,作为中华民族瑰宝的结晶,承载着千年的文化底蕴和艺术精髓。书画家之间有益的交流与探索,无疑是为这一古老艺术注入新的活力。通过这次拜访,赵维堂老师在我心中的形象愈发清晰而深刻。

他是生活中那个不拘小节、随性自在的普通人,却也是国画艺术殿堂里执着追求完美的艺术家;他是扎根于泥土的农民,却用手中的画笔描绘出了绚烂的艺术世界;他更是一位正直的人,用自己的言行诠释着艺术与人生的真谛,宛如大写的“人”字,顶天立地,令人敬仰。(李建昱)

编辑:周峰川

来源:海外品牌视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