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宠物生病一次,账单轻松突破四位数,当宠物医院的收费单开始比人类的体检报告还厚,宠物医疗保险这个新兴市场正在悄然崛起,在这场“穷养自己富养宠”的新型消费运动中,宠物保险正在重新定义“刚需消费”的边界。
消费纪,欢迎来到「消费新纪元」
作者 |莓莓
发布 |消费纪
声明 |原创文章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再发布
在消费这件事上,当代年轻人展现出了一种奇妙的 “反差萌”。
一边为了省钱,主动开启消费降级模式,咖啡从现磨换成速溶,衣服从品牌店转战平价网店;
另一边,对自家宠物却毫不吝啬,不仅舍得买进口零食、定制猫爬架,在宠物医疗上更是一掷千金,自己的小病能扛就扛,自家宠物必须安排全套体检。
当宠物生病一次,账单轻松突破四位数,当宠物医院的收费单开始比人类的体检报告还厚,宠物医疗保险这个新兴市场正在悄然崛起,在这场“穷养自己富养宠”的新型消费运动中,宠物保险正在重新定义“刚需消费”的边界。
当下年轻铲屎官“养娃式”宠物饲养方式的兴起,直接催生了一个庞大的宠物经济市场。《2025年中国宠物行业白皮书(消费报告)》显示,中国城镇犬猫数量已突破1.2亿只,消费市场规模达3000亿元,其中,占比高达95.8%的宠主愿意为宠物投保的仍是健康医疗保险。
22岁的美工设计师姝怡就是典型代表。上周,她刚领养了一只活泼的奶牛猫“姝二”,在置办了智能猫砂盆、猫抓板等宠物用品后,立即将目光投向了宠物保险。“经常能在小红书和抖音上刷到‘每月2杯奶茶钱,宠物生病不用愁’这类的广告,听说宠物看病很贵,必须提前防范风险。
姝怡的选择折射出年轻宠物主的普遍心态,“我对比了多家产品后,最终选择了支付宝平台每月33元的宠物医疗险,这个价位不会让我感觉有负担,还赠送一针猫三联疫苗和无限次电话问诊咨询服务,保障额度能1.5万元。”
(图片来源:受访者供图)
这一趋势也在蚂蚁保平台得到印证,其发布的《2024保险服务年度趋势观察》披露,平台宠物险用户中女性占比高达80%,近20%的用户甚至购买了2份以上保险,形成“多重保障”的消费现象。
消费纪了解到,目前市面上投身宠物险的主流险企包括中国人寿、太平洋保险、大地保险、平安保险、众安保险等,保险产品主要分为医疗险(主要报销宠物生病或受伤后的医疗费用)、责任险(主要保障宠物对第三方造成的人身伤害或财产损失)、意外险和(骨折、烫伤、中毒等意外治疗)综合险(医疗+责任+死亡全包)四大类。
值得注意的是,互联网平台如支付宝、微信也纷纷入局,通过与保险公司合作推出嵌入式保险产品。
此外,消费纪梳理发现,宠物保险的投保门槛因产品类型而异,责任险通常没有年龄限制,而医疗险和综合保障险均有年龄上下限。例如,支付宝平台推出的宠物医疗险,综合保障险上限为10周岁,下限为60天。
除了年龄,保险公司还会考虑宠物品种、既往病史等因素。折耳猫(软骨病)、法斗(短鼻症)等易患遗传病的品种,通常需要加购“遗传病附加险”。
在宠物保险市场快速扩张的背后,也暴露出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当年轻人为爱宠购买保险寻求保障时,是否了解隐藏在背后的“保险陷阱”成为一大难题。
众所周知,宠物保险的需求和宠物的数量息息相关,而参保宠物的数量更是对于一个地区市场成熟度、保险渗透率都具有决定性影响。
目前宠物保险的现状是全球市场呈现快速发展态势,但中国市场的表现却相对滞后。据众安保险发布的行业白皮书显示,2023年全球宠物保险市场规模已达908.46亿元,年复合增长率高达16.45%。然而,中国市场的渗透率尚不足1%,与欧美日等成熟市场30%-40%的渗透率形成强烈反差。
(图片来源:2023宠物数字化保险发展趋势洞察白皮书)
这种差距的形成有着历史原因。消费纪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到,世界上第一张真正意义上的宠物保险单于1924年在瑞典签发,其保障对象是一只宠物狗,这一事件标志着现代宠物保险的诞生。(在此之前,1890年瑞典兰氏联盟保险公司创始人克莱斯·维珍(Claes Virgin)曾签发过针对马匹和家畜的家畜保险单,但该保单主要用于农业用途,并非专门针对宠物。)
相比之下,中国宠物保险市场起步较晚,直到2004年华泰保险推出首款宠物责任险产品,才正式开启了中国宠物保险的发展历程。几十年的发展差距,直接导致了当前中国宠物保险市场的不成熟现状。
在实际运营中,国内宠物保险暴露出的问题尤为突出。黑猫投诉平台数据显示,相关投诉超过1200条,主要集中在理赔难、定点医院频繁变更、赔付限额不合理等方面。消费者小盐的遭遇就是典型案例。
小盐向消费纪讲述了自己的经历:“2022 年,我家猫咪突发尿闭,那次治疗花了好几千元。从那以后,为了给猫咪多一份保障,我在支付宝推荐页稀里糊涂买了宠物保,每月保费 33.25 元。当时没仔细研究保单,就开通了自动续费,一直延续到现在。”
“有一回,猫咪不小心把耳朵抓破了,我赶紧带它去定点医院。这次看病花了 400 多元,我本以为买了保险能报销不少,结果只赔了几十块。”经过这次理赔,小盐才仔细梳理了这款保险的注意事项,“一是设有 200 元免赔额,但手术可 0 免赔。要是猫咪得小病,医疗费低于 200 元,就得自己掏钱;超过 200 元,首年按 70% 理赔。”
(图片来源:新京报)
以小盐为例,花费 400 多元,200 元需自付,剩余部分因小盐是首次理赔,享受 90% 的最高理赔比例,算下来也就赔付一百多元。二是并非所有费用都能算医疗费。医生给猫咪开的消炎喷雾,理赔时被归为普通商品,无法享受理赔,只能自费。三是发生理赔后,当年不能退保。
得知理赔结果后,小盐想换0免赔的保险,咨询退保时却被告知,一旦申请理赔,当年就不能退保。无奈之下,小盐只能先取消自动续费,等保险到期再做更换。
“选择宠物保险时,还要关注赔付额度、每次赔付上限等方面,毕竟宠物保险在本质上是一件商品,是经过专业团队精心计算的,稍不注意就会踩坑。”小盐吐槽道。
事实上,当前宠物保险市场正陷入一个尴尬的怪圈:消费者抱怨理赔难、条款复杂,而保险公司却深陷骗保行为的困扰。这种相互猜忌的局面,让宠物保险这个本该造福养宠人士的产品,变成了一个充满争议的存在。
在这样的困境中,AI的出现恰逢其时。
在宠物保险领域,生物识别技术极大地遏制了骗保行为,要知道宠物险赔付并不是百分百,必须要保证主人自付一部分,这个举措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虐猫虐狗的出现,但就算这样,也没能阻止有些人利用宠物“骗保”。
也有些无良医生为了留住顾客,会引导宠物主“篡改”病历材料;一些长相相似的宠物还会被利用起来,把其它病宠的诊断归结在一只宠物身上,从而提升理赔。
而此项技术通过采集宠物鼻纹、面部特征等生物信息,建立唯一的身份识别系统。从技术发展历程来看,早期的宠脸识别技术依赖简单的面部特征匹配,准确率相对较低。经过不断研发和优化,如今的宠脸识别技术已能精准捕捉宠物面部的细微特征,像鼻纹的独特纹理、耳部的形态结构等。
值得注意的是,宠脸识别技术的价值不仅限于反欺诈。消费纪了解到,在更广泛的宠物服务领域,这项技术正在重塑整个产业生态。例如宠物主可以通过拍摄宠物面部或鼻纹,创建含品种、性别、年龄等信息的数字“身份证”。数字档案不仅能与宠物健康、疫苗接种记录、过往病史关联,还能在宠物就医、保险理赔时,提供准确详实的信息支持。
目光转向城市养犬管理领域,宠物AI识别技术同样成效显著。目前,不少一二线城市的管理部门引入该技术,借助它识别流浪猫狗身份,及时联系未登记宠物的主人。
同时,通过公共区域摄像头,对遛狗不牵绳、违规养犬等行为进行实时抓拍,还能有效减少了宠物遗弃和走失纠纷,提升了城市养犬管理的精细化水平。
当智能宠物设备与宠物识别技术融合,为宠物打造出个性化的生活体验。智能喂食器借助识别技术,依据宠物的年龄、体重、健康状况等信息,精准投喂食物;智能玩具也能根据识别出的宠物个性,调整互动模式,极大减轻了宠物主的管理负担......
在宠物经济蓬勃发展的当下,宠物保险行业作为重要组成部分,正面临诸多争议。一方面,消费者对保险条款提出质疑;另一方面,行业仍处于发展初期,难以满足不同养宠家庭的个性化需求。
然而,技术的进步为行业带来了新的可能。AI、大数据和宠脸识别等技术的应用,正在优化投保、核保和理赔流程,提高服务效率。
不过,技术仅是推动行业进步的起点。要让宠物保险真正赢得消费者信任,仍需多方协作,只有通过产业链各环节的共同努力,才能构建健康、有序的宠物保险市场,让科技真正造福养宠家庭,推动行业可持续发展。
来源:消费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