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剧吕铮推出全新刑侦力作《双刃剑》,陈建斌称其为“穿警服的老舍”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15 17:35 1

摘要:近日,“刀刃向内,刀尖向外——吕铮《双刃剑》新书发布会”在北京举办。作家、《双刃剑》作者吕铮,与腾讯视频总编辑张恒,《十月》杂志原主编陈东捷,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总编辑助理、《双刃剑》策划编辑张引墨,共同出席新书发布会现场,与读者交流对谈。

近日,“刀刃向内,刀尖向外——吕铮《双刃剑》新书发布会”在北京举办。作家、《双刃剑》作者吕铮,与腾讯视频总编辑张恒,《十月》杂志原主编陈东捷,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总编辑助理、《双刃剑》策划编辑张引墨,共同出席新书发布会现场,与读者交流对谈。

吕铮是中国作协会员,北京作协理事,出版有《三叉戟》《大风暴》《藏锋》《打击队》《名提》《猎狐行动》等二十部长篇小说。曾获2023年度人民文学奖长篇小说奖,第四届茅盾文学新人奖等。编剧作品获第27届白玉兰奖最佳编剧提名、第29届华鼎奖最佳编剧提名。

《双刃剑》是吕铮继《三叉戟》之后,再度出鞘的刑侦力作,剖开伤疤,照见初心。十年前,雨夜潜逃的关键证人乔慕华,如一把利刃刺破四名刑警的职业荣光——“四大名捕”董刃、江锋、赵阔、苏晓雅因“监守失职”跌落神坛,降职、边缘化、荣誉蒙尘,而“内鬼”传言更似阴影缠绕不散。一群被命运反复碾压的刑警,为求正义毅然“刀刃向内”……

塑造鲜活有趣的警察形象

《三叉戟》是吕铮将近十年前的作品,出版后即受到读者的喜爱,改编成电视剧后引起广泛影响。

活动开始,电视剧《三叉戟》的主演陈建斌以录制视频的方式分享了他对吕铮作品的感受。陈建斌表示,他和吕铮的相识缘于《三叉戟》第一部的拍摄,“吕铮在作品中将警察形象塑造得十分鲜活有趣,因此我为吕铮起了一个绰号:‘穿警服的老舍’。一切文学作品的基础都是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吕铮在这方面做得特别好,相信在《双刃剑》这本新书里面,大家会看到更多真实、有趣的人物。”

谈起前作《三叉戟》,吕铮表示:“那时我还在用潜意识来写作,我从众多警种里面挑选了三个最有代表性的警种,包括一个经侦警察,一个刑警和一个预审,他们分别代表了警察的忠诚、力量和智慧。这三个老警察凑在一块儿,和而不同,便产生了这个故事。”

吕铮由此聊到《双刃剑》的创作,“《三叉戟》作为距今近十年以前的小说,是一张贴在我身上的标签,作为一名作者,其实我是不满足的。”《双刃剑》从动念到完成,跨越了将近七年的时间,面目几经改变,“《双刃剑》大纲已经修改了10多次,如果大家拿到书的话,会看到《双刃剑》的结尾写的是2017年构思,经过若干次的修改,最后一直到2024年才呈现出来。”从《三叉戟》到《双刃剑》,吕铮表示,这本新书是他给读者的答复,也是给自己的一个答卷。无论及格还是不及格,他都期待着读者们的反馈。

“在写《双刃剑》的时候,我在黑板上写了三句话”

作为影视行业从业者,张恒表示,他评判剧本、小说时有三个方向:合理,有趣和“突兀”。“吕铮作品的一大优势在于合理与真实。涉案题材、悬疑题材,最重要的就是合理性、真实性。可能因为吕铮的职业是警察,有很多职业案例的积累,因此他下笔也极具真实感。同时,他的故事也是有趣的,他写出了一个真实的警察生态,包括同事之间、上下级之间,也包括警察和犯罪分子之间的关系。”

陈东捷是吕铮交往长达十几年的文学编辑。对于吕铮的新作,他从社会问题和人物塑造两个角度进行了肯定,“吕铮总是把警察的故事置于大的社会背景之下,他的每一部小说里面都有不同侧重的社会问题,比如猎狐行动、电信诈骗,等等。我们平时经常在新闻里看到的社会问题,很多都在吕铮的小说里有呈现。而《双刃剑》中的人物比他前面的作品要复杂得多,比如富江,他本来是受害者,后来变成残暴、阴险的施害者,这个人身上显示了非常丰富的人性内涵。这是《双刃剑》比他以往的小说更进一步的地方。”

张引墨就吕铮曾提到的“好的文艺作品就是人物立体,人物关系牢固,以人带事,并不是案件的离奇”,引向对吕铮的创作理念的探讨。吕铮进而介绍了自己在创作这部小说时的经历,“我自认为可以用两句话来概括《双刃剑》:别人没有的,我力争有;别人有的,我力争做到更精彩。我在创作《双刃剑》的时候,在黑板上写了三句话:所有的细节都要经得起推敲;对白、过桥、场景描写,一定要有信息量,有交代、要能衬托整个小说的意向、要对故事情节进行推动;‘奇在奇外’。我要离开警察的身份去看警察。”

吕铮认为,作家的状态有时跟警察特别像,总要看到一个人具体行为的前因和后果,“你要平视这个社会,平视这个世界,甚至所谓的‘黑白灰’,都要敢于凑近它,才能成为更持久的写作者。”

文字丨记者 何晶

图片丨主办方提供

来源:羊城派

相关推荐